摘要: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已于2024年12月7~10日在美国圣迭戈圆满召开。作为血液领域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面的国际学术会议,每年吸引全球众多血液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对血液领域重磅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在本届ASH大会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编者按: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已于2024年12月7~10日在美国圣迭戈圆满召开。作为血液领域规模最大、覆盖最全面的国际学术会议,每年吸引全球众多血液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对血液领域重磅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在本届ASH大会上,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徐兵/林志娟教授团队有多项研究入选(包括1项口头报告),涵盖EBV阳性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EBV+DLBCL)的免疫微环境探索、SUVmax与滤泡淋巴瘤(FL)预后的相关性以及早期进展FL患者的免疫微环境演变情况等。《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现场特邀林志娟教授解读团队研究成果,并分享本次会议上滤泡性淋巴瘤领域最重要的研究进展。
01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您团队的一项研究(abstract 452)入选了本届ASH会议的Oral,探讨了“通过成像质谱流式细胞术和空间转录组揭示EBV+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调控抗淋巴瘤免疫和免疫化疗反应的免疫微环境”的课题,能否请您解读一下该研究和其临床价值?
林志娟教授:我们团队在本次大会上的口头报告阐释的是EBV+DLBCL的免疫微环境情况。EBV+DLBCL患者的预后总体极差。这项研究通过先进的成像质谱流式技术,全面阐明了EBV+DLBCL具有免疫抑制性的微环境,以及导致出现这种免疫抑制性微环境的内在调控机制。
研究简介
通过成像质谱流式细胞术和空间转录组技术揭示EBV+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中调控抗淋巴瘤免疫和免疫化疗应答的免疫微环境空间结构
Epstein-Barr病毒阳性(EBV+)的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DLBCL)是一种与EBV感染相关、临床预后不良的侵袭性B细胞淋巴瘤。近年来,研究表明免疫微环境在EBV+ DLBCL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然而,EBV+ DLBCL的免疫全貌和空间结构及其对治疗应答的影响仍不清楚。
利用成像质谱(IMC)以及RNA和蛋白质共染色技术精确定位Epstein-Barr病毒编码RNA阳性(EBER+)的肿瘤细胞。对24例EBV+ DLBCL和21例EBV- DLBCL病例中的免疫成分表型及其空间相互作用进行深入分析。同时,还利用空间转录组技术解析关键免疫成分的转录特征。本研究通过IMC揭示了10个不同的细胞群,并在EBV+DLBCL中鉴定出两种巨噬细胞亚型:CD163+Mϕs和表达吲哚胺2,3-双加氧酶(IDO)的CD163-Mϕs,即CD163-IDO+Mϕs。与EBV-DLBCL相比,EBV+DLBCL的微环境中CD163+Mϕs和CD163-IDO+Mϕs的浸润均有所增加。空间转录组技术进一步证明,与抗原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和免疫应答激活细胞表面受体信号相关的基因在巨噬细胞中显著下调。值得注意的是,调节性T细胞(Treg)在EBV+DLBCL中的浸润显著减少。在T细胞区室中,EBV+DLBCL患者的功能耗竭型CD8+ T细胞更多,表现为颗粒酶B和Ki-67水平较低,而PD-1和LAG-3表达升高。空间转录组分析还显示,与淋巴细胞增殖和激活通路相关的基因下调。进一步的相互作用分析表明,在EBV+DLBCL中,肿瘤细胞从邻近巨噬细胞处获得更多保护,而从邻近Treg处获得的保护显著减少。另一方面,对CD8+ T细胞邻近相互作用的分析显示,在EBV+DLBCL组中,被CD163+Mϕs和CD163-IDO+Mϕs劫持的CD8+ T细胞数量显著增加,而CD8+ T细胞与Treg之间的直接相互作用显著减少,这表明存在一个巨噬细胞介导的免疫抑制微环境。
EBV核抗原2(EBNA2)是一种重要的EBV转录因子,能够调节EBV潜伏基因的转录,并促进控制细胞生长和存活的重要宿主细胞基因的表达。EBV+ DLBCL患者被分为EBNA2+组和EBNA2-组。进一步的亚组分析显示,与EBNA2-组和EBV- DLBCL组相比,EBNA2+组中CD8+和CD4+ T细胞的浸润显著较低。相比之下,这些组之间巨噬细胞和Treg的比例没有显著差异。相互作用分析表明,EBNA2+组中的肿瘤细胞更容易被CD163-IDO+Mϕs屏蔽,从而使它们更擅长逃避CD8+和CD4+T细胞的攻击。空间转录组数据显示,EBNA2+组肿瘤细胞中核因子-κB(NF-κB)通路和免疫检查点相关通路下调,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通路显著上调。为了进一步探索EBNA2表达对EBV+DLBCL的作用,我们评估了EBNA2+组和EBNA2-组免疫化疗的疗效。结果显示,在EBNA2+组的5例患者中,仅有2例获得部分缓解,3例在中期评估时疾病进展。相比之下,在EBNA2-组中16例可评估的患者中,仅有3例疾病进展,3例获得部分缓解,其余患者均表现出客观缓解。
综上所述,EBV+DLBCL患者具有更加免疫抑制的微环境,且EBNA2+患者的T细胞浸润显著降低,并与不良预后相关。这些发现为EBV+DLBCL患者的预后分层和治疗选择提供了基本依据。
02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另一项研究(abstract 4379)中,您们团队探索了SUVmax与滤泡淋巴瘤(FL)预后的相关性,能否请您解读一下该研究的设计方法、结果及临床价值?
林志娟教授:在既往的多项研究中,关于SUVmax与FL预后的结论存在争议。一些研究发现,SUVmax与FL的转化无相关性;而另一些研究则显示,SUVmax值越高,FL患者预后越差。我们通过收集全国多中心具有SUVmax数据的FL患者进行分析,得出两个主要结论:(1)SUVmax与中国FL患者的预后相关,即SUVmax值越高,患者的预后越差;(2)SUVmax值增加除与肿瘤细胞本身有关外,还与巨噬细胞等免疫环境以及血管内皮生成有关。研究通过进一步的验证发现,在SUVmax值较高的患者中,来那度胺治疗可达到与联合化疗相同的预后效果,因此下一步我们可能会进行相关临床研究。我认为,这对远期高危FL患者的治疗具有非常好的借鉴价值和意义。
研究简介
滤泡内巨噬细胞浸润相关的Suvmax与滤泡性淋巴瘤的不良预后相关
近期研究表明,肿瘤糖酵解在重塑免疫微环境及影响免疫细胞浸润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特别是,肿瘤中免疫细胞(尤其是巨噬细胞)的葡萄糖摄取量远高于肿瘤细胞本身。最大标准化摄取值(SUVmax)是肿瘤葡萄糖摄取的关键指标,在滤泡性淋巴瘤(FL)的诊断中能有效区分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瘤的转化情况。然而,在未转化的FL中,SUVmax与免疫微环境成分之间的关系,以及其对无化疗免疫治疗的意义,仍有待探索。
我们进行了一项包括863例新诊断FL患者的多中心回顾性研究。研究结果显示,SUVmax≥13的FL患者预后较差,表现为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缩短。具体而言,SUVmax≥13是这些患者PFS和OS的独立风险因素。进一步分析表明,SUVmax≥13与肿瘤增殖指数较高以及乳酸脱氢酶(一种与糖酵解相关的关键酶)水平升高存在显著相关性。有趣的是,这一SUVmax阈值与肿瘤负荷、结外受累、疾病分层或FLIPI-2评分无显著相关性。
为了更准确地探究FL中的SUVmax与免疫微环境之间的关系,我们采用了成像质谱(IMC)技术分析了28例FL患者的淋巴结。我们获得了这些淋巴结对应的SUVmax值。结果显示,我们识别出了十个不同的细胞群,并强调指出SUVmax≥13的患者中,CD163阴性巨噬细胞和内皮细胞的数量显著升高,而肿瘤细胞的比例则相对保持稳定。进一步的相互作用分析还表明,在SUVmax≥13的患者中,FL细胞与CD163阴性巨噬细胞和血管内皮细胞的相互作用显著增加。
在治疗反应方面,抗CD20单克隆抗体与来那度胺的联合治疗方案,即R2方案,能够激活巨噬细胞介导的抗体依赖性细胞吞噬作用(ADCP),增强巨噬细胞功能,同时抑制血管生成。我们对32例接受R2方案治疗的患者进行分析发现,与SUVmax
综上所述,本研究结果表明,SUVmax≥13是接受免疫化疗的FL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风险因素,因为其与滤泡内巨噬细胞浸润增加和血管生成增强相关。此外,无化疗的R2方案可能改善SUVmax≥13患者的预后,但这些发现需要通过更大规模的研究和前瞻性临床试验进行验证。
03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在abstract 1621研究中,您们团队探讨了CD163+巨噬细胞在滤泡淋巴瘤(FL)进展早期如何调节肿瘤免疫的问题,请您解读一下该研究?
林志娟教授:除了转化型FL外,早期进展的FL患者的预后也较差。我们同样采用了比较先进的成像质谱流式技术,旨在探讨早期进展和无早期进展FL患者免疫环境的差异。结果同样发现,CD163阳性巨噬细胞浸润的FL患者,具有一个免疫抑制的微环境。换言之,免疫微环境可能在FL的早期进展中发挥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研究简介
CD163+巨噬细胞在早期进展期间通过空间上强化滤泡性淋巴瘤对抗CD8+T细胞的攻击来协调肿瘤免疫
背景:肿瘤免疫微环境(TIME)在滤泡性淋巴瘤(FL)的发展和进展中起着关键作用。然而,在疾病进展24个月(POD24)内,TIME的演变情况仍知之甚少。
方法:采用成像质谱细胞术和一组36种元标记抗体,对13例FL患者的淋巴结在诊断时和POD24期间的免疫结构进行了检查。
结果:分析显示,在FL中,免疫浸润从滤泡周围区域向滤泡中心减少。值得注意的是,在POD24期间,滤泡内的CD163+巨噬细胞数量增加,同时PD-1配体上调。空间分析表明,FL细胞不仅通过与CD8+T细胞的空间分离来逃避免疫攻击,而且在遇到这些T细胞之前主动募集免疫抑制细胞。此外,在POD24期间,发现更多靠近FL细胞的CD8+T细胞与巨噬细胞相互作用,而不是与调节性T细胞(Tregs)相互作用。研究还观察到巨噬细胞和Tregs之间的合作增加,它们共同抑制细胞毒性T细胞活性,从而创造一个更加免疫抑制的环境。
结论:在POD24期间,FL细胞展现出更具攻击性的逃避策略,并存在于一个更加免疫抑制的微环境中。这些发现表明,针对PD-1、巨噬细胞和CTLA-4的免疫治疗策略可能为改善早期进展的FL患者的预后带来希望。
04
《肿瘤瞭望-血液时讯》:最后,能否请您简单概括和点评一下本届ASH会议上滤泡淋巴瘤比较重要的研究进展?
林志娟教授:在今年ASH大会上,FL在临床研究方面最重要的进展是双特异性抗体(简称双抗)或T细胞治疗。无论是在早期一线、多线还是转化FL治疗中,双抗均显示出了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然而,FL作为一种比较惰性的肿瘤,如何把握双抗治疗的时机、在治疗选择上如何更好排兵布阵,以期为患者带来更好的疗效、安全性、生存获益乃至经济获益,是我们未来需要进一步探讨的。从远期来看,免疫治疗将在FL患者的治疗中取得非常大的获益,值得进一步的临床实践。
徐兵 教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二级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
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
国之名医
福建省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厦门市科技创新杰出人才
厦门大学血液病学系主任,厦门大学血液病研究所所长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主任兼内科教研室主任和内科规培基地主任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常委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分会副会长兼白血病工作委员会主委
中国滤泡淋巴瘤工作组组长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淋巴瘤等3个专业委员会常委
以第一完成人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及面上项目6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BLOOD、JHO等杂志发表论文200余篇,其中SCI论文100多篇, 总影响因子超过600分。第一完成人获国家发明专利6项。
林志娟 教授
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液科
主任医师,医学博士,硕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临床医学八年制毕业
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访问学者
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委会青年委员
中国康复医学会血液病康复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
福建省医师协会血液内科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会长
福建省抗癌协会淋巴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副主委
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项目1项,福建省自然基金项目1项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