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24年12月7日至10日,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在美国圣迭戈隆重召开,全球血液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对血液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在本次ASH盛会上,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宋清晓教授团队3项研究入选(O
编者按:2024年12月7日至10日,第66届美国血液学会(ASH)年会在美国圣迭戈隆重召开,全球血液学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同对血液领域最新研究进展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在本次ASH盛会上,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宋清晓教授团队3项研究入选(O263、P3391、P4777),其中2项研究荣获ASH摘要成就奖(Abstract Achievement Awards),为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与可能。《血液时讯》特邀宋清晓教授进行深度解读,以飨读者。
获奖摘要
针对皮肤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低氧微环境的PI3Kδ抑制疗法
O263 Targeting the Hypoxic Microenvironment in Cutaneous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through PI3Kd Inhibition
皮肤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同种异体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的一项重大挑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长期生存。cGVHD的发病机制涉及供体免疫细胞与受体组织之间的复杂相互作用。这种炎症环境中,T细胞、B细胞及其相关自身抗体、巨噬细胞和各种细胞因子起着核心作用。然而,cGVHD免疫微环境中精确的细胞相互作用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为探索这一问题,我们首先建立了硬化性皮肤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Scl-cGVHD)小鼠模型。将致死剂量辐照的BALB/c小鼠移植了来自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iHA)不匹配的B10.D2供体的脾细胞与骨髓细胞的混合细胞。与同基因对照组相比,接受allo-HSCT的小鼠出现体重减轻、脱毛,并在第60天时死亡率高达80%。H&E染色和马松染色显示,cGVHD皮肤中存在免疫细胞浸润和纤维化。随后,使用空间转录组学、多重免疫荧光染色、蛋白质印迹分析和流式细胞术,对cGVHD患者和Scl-cGVHD小鼠的皮肤免疫微环境进行了深入分析。
研究表明,cGVHD皮肤病变区域显示缺氧的特征,伴有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及以Th2细胞扩增,以及与淋巴细胞迁移的趋化因子及其受体表达明显增高。cGVHD皮肤病变区域以T细胞、巨噬细胞为主,伴有少量B细胞浸润的独特空间模式,促进IL-13介导的持续上皮细胞缺氧,缺氧的上皮细胞与巨噬细胞之间的互作导致皮肤cGVHD不可逆转的纤维化。
本研究提出了PI3Kδ抑制作为皮肤cGVHD的一种新型治疗策略。我们在多种cGVHD动物模型中验证其疗效。结果显示,PI3Kδ抑制显著降低了cGVHD皮肤评分,阻止了脱毛,减少了细胞浸润、胶原沉积和皮肤纤维化,并改善了总体生存期。从机制上讲,PI3Kδ抑制剂治疗改善皮肤缺氧微环境,减少Th2细胞产生IL-13,减少淋巴细胞簇在皮肤的浸润,从而抑制了缺氧上皮及巨噬细胞间互作导致的纤维化。在这项研究中,我们首次描述了cGVHD患者皮肤中的缺氧基因特征,并在小鼠模型中证实了这一病理生理过程。值得注意的是,PI3Kδ抑制剂通过逆转了皮肤缺氧微环境,改善了cGVHD的纤维化,这表明PI3Kδ抑制剂是针对皮肤cGVHD的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方法。
研究者说cGVHD
宋清晓教授:众所周知,cGVHD作为移植后最为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对移植患者的长期生活质量构成了严重威胁,因而一直是临床医生高度关注的焦点。cGVHD的病理过程复杂,涉及持续的慢性炎症与纤维化反应。当疾病进展至终末期的纤维化阶段时,单纯依赖抗炎治疗往往难以有效逆转其病理改变。因此,从治疗角度来看,临床医生面临着一项重大挑战:如何有效预防和逆转cGVHD的纤维化进程。
当前,糖皮质激素仍然是cGVHD一线治疗的首选药物。然而,遗憾的是,约有半数患者对激素治疗的反应并不理想,需要寻求二线治疗方案。尽管目前二线治疗尚未形成统一的标准方案,但已涌现出多种针对不同免疫细胞(如T细胞、B细胞、巨噬细胞)的靶向抑制治疗药物,如JAK抑制剂、ROCK2抑制剂、BTK抑制剂以及CSF1R抑制剂等。在本次ASH会议上,我们见证了多项关于这些二线治疗药物研究进展的精彩报告。
在临床实践中,一线治疗通常采用糖皮质激素,而二线治疗则可能是在糖皮质激素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其他靶向药物,具体药物的选择需根据临床医生的综合判断与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定。然而,cGVHD的复杂性在于其可累及多个器官,并表现出器官特异性的病理特征。因此,针对不同器官受累的患者,如何精准选择治疗靶点成为治疗cGVHD的关键所在。
为解决这一关键问题,我们团队致力于cGVHD的临床研究,特别是针对组织微环境免疫稳态失衡与器官特异性cGVHD发病机制的深入探索,希望通过这些研究,能够发现新的潜在治疗靶点,从而进一步优化个体化及精准治疗策略,为患者带来更为有效的治疗方案。
值得注意的是,不同器官特异性的cGVHD可能存在着不同的发病机制。鉴于此,在治疗策略的制定上,必须充分考虑受累器官的差异,精准选取相应的治疗靶点。O263这项研究就是针对皮肤cGVHD的一项基础且偏向临床转化的研究,结合了临床前的多个小鼠模型以及cGVHD患者皮肤活检的样本,对皮肤cGVHD的发病机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
本研究的亮点在于,我们首次提出了在皮肤cGVHD发生时,皮肤处于缺氧微环境的状态。这种缺氧微环境有助于皮肤内浸润的免疫细胞的PI3K/AKT信号通路活化,促使T细胞在皮肤内向辅助性T细胞2(Th2)病理性表型转化,并促进其分泌IL-13。IL-13分泌的增多则进一步加剧了微环境的缺氧。同时,在缺氧微环境中,巨噬细胞更倾向于向促炎和促纤维化表型转换。因此,T细胞、巨噬细胞和缺氧微环境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过程,共同推动了皮肤cGVHD纤维化的形成,且这一过程难以逆转。
本研究发现了HIF1α-PI3Kδ-IL-13这一轴在调控皮肤cGVHD纤维化病理生理发生中的重要作用。靶向这条通路中的关键分子,如HIF1α、PI3Kδ或IL-13,在临床前动物模型中均观察到了良好的预防和逆转纤维化的效果。目前,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已经批准PI3Kδ抑制剂用于淋巴瘤的治疗,有理由相信,本研究成果有望为PI3Kδ抑制剂在皮肤cGVHD纤维化治疗方面,开辟新的应用前景,并推动其临床转化的进程。
ASH亮点之cGVHD
宋清晓教授:在本次ASH会议上,关于cGVHD的研究进展颇丰,其中两项研究尤为引人注目。
首先,移植后环磷酰胺(PTCy)的应用在cGVHD的防治方面展现出了卓越的效果。据报道,PTCy在移植后短期内使用,可选择性清除异体反应性T细胞,同时保留调节性T细胞的完整性,从而显著降低了cGVHD的发生率。值得注意的是,即使在高危患者群体中,PTCy也能将cGVHD的发生率降至历史最低水平。这一成果不仅极大地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还减少了移植后对免疫抑制剂使用的依赖,无疑是在cGVHD防治领域的一项重要突破。
此外,有关体外光疗(ECP)作用机制的新见解得到了展示。ECP的原理是将血液中的白细胞在体外进行紫外线照射,从而使T细胞失去活性。研究表明,经过杀伤的T细胞会被巨噬细胞吞噬,而巨噬细胞随后会使未经紫外线处理的T细胞失活,从而有效减轻炎症反应。目前,一些研究已经展示了ECP在cGVHD治疗中的良好效果。尽管还需要更大样本量的临床研究来进一步验证其疗效,但ECP无疑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治疗思路,为cGVHD的防控和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
宋清晓教授团队壁报展示
口腔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组织驻留双阴性T细胞介导唾液腺损伤
【获奖摘要】P3391 Tissue-Resident Double Negative T Cells Mediate Salivary Gland Damage in Chronic Oral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是同种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allo-HSCT)后最重要的长期并发症,cGVHD患者口腔常受影响,大多数都会出现口干症,严重降低了患者的生活质量。cGVHD中唾液腺损伤的表现与经典干燥综合征相似,但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
本研究检查了cGVHD患者唾液腺的病理特征,发现了导管周围浸润、腺体萎缩和纤维化。在三个小鼠cGVHD模型——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不匹配模型、单倍体造血干细胞移植(haplo-HSCT)模型和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iHA)不匹配GVHD模型中,免疫细胞浸润主要由CD8+ T细胞和双阴性T细胞(DNTs)组成。值得注意的是,这些DNTs表达各种细胞毒性分子(如杀伤细胞凝集素样受体G1、颗粒酶B)和炎性细胞因子。此外,与CD8+ T细胞相比,DNTs中糖皮质激素诱导的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蛋白(GITR)、C-X-C趋化因子受体6(CXCR6)、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和T细胞免疫球蛋白和黏蛋白域-3(TIM-3)的水平更高,这表明其具有效应记忆T细胞(TEM)/终末效应记忆T细胞(TEMRA)样表型,在cGVHD病变形成中发挥致病作用。主要MHC不匹配模型中的DNTs表现出Th1/Tc1特征,干扰素-γ(IFN-γ)和T-bet表达增加,而haplo-HSCT模型中的DNTs则表现出Th17/Tc17特征,白细胞介素-17(IL-17)表达更高。
研究发现,唾液腺中DNTs的发育不依赖于胸腺。小鼠中的谱系追踪、单细胞RNA测序和TCR-CDR3测序显示,GITR+ DNTs有可能起源于Tcf-1+CD8+ T细胞前体。此外,唾液腺上皮细胞表达的GITR配体(GITRL)对这些细胞毒性DNTs具有吸引作用,从而导致腺体损伤。
本研究结果表明,唾液腺上皮细胞与供体来源的DNTs之间的相互作用是口腔cGVHD中唾液腺损伤发病机制的核心。综上所述,针对GITR/GITRL信号通路的治疗策略有望成为解决口腔cGVHD中唾液腺功能障碍的潜在方法。这一发现为饱受此病折磨的患者带来了更具体、更有效的治疗新途径。
EZH2抑制通过调节中性粒细胞脂质代谢重编程和衰老来减轻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PP4777 EZH2 Inhibition Alleviates Chronic Graft-Versus-Host Disease By Modulating Lipid Metabolic Reprogramming and Senescence of Neutrophils
zeste增强子同源物2(EZH2)介导的组蛋白H3第27位赖氨酸三甲基化修饰(H3K27me3)在免疫调节中起着关键作用。先前的研究表明,EZH2抑制剂通过影响T/B细胞互作减轻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cGvHD)。然而,EZH2在cGvHD进展过程中对中性粒细胞的影响在很大程度上仍属未知。本研究旨在探讨EZH2抑制(EZH2i)在临床前慢性移植物抗宿主病模型中对中性粒细胞功能的影响。
研究组利用次要组织相容性抗原(miHA)不匹配的cGVHD(B10D2至BALB/c)模型,发现EZH2i可有效缓解cGVHD。组织病理学分析,包括H&E染色和马松三色染色,显示EZH2i治疗后皮肤和肺中的免疫球蛋白G(IgG)沉积和纤维化减少。流式细胞术分析表明,EZH2i抑制传统T细胞(Tcon)、浆细胞样B细胞和中性粒细胞浸润,同时扩增皮肤和肺中的调节性T细胞(Treg)。单细胞转录组测序鉴定出cGVHD肺组织中的五个不同的中性粒细胞亚群(Neu1-Neu5)。Neu1富含颗粒相关基因(如Retnlg、Mmp8、S100a8、Ngp、Lcn2和Ly6g),代表成熟中性粒细胞;Neu2具有与不成熟中性粒细胞和髓源性抑制细胞(PMN-MDSC)相关的基因;Neu3由具有干扰素刺激基因的经典成熟中性粒细胞组成,包括Ifit3和Isg15;Neu4显示趋化因子和炎症相关基因表达增加,表明其激活状态;Neu5与吞噬活性相关。轨迹分析表明,中性粒细胞从Neu1发展到Neu2,然后到Neu3、Neu4,最终到Neu5。激活的中性粒细胞(Neu4)和吞噬性中性粒细胞(Neu5)显示出最高的衰老评分,并上调了中性粒细胞激活期间也增强的多种途径,包括整合素和白细胞粘附、Toll样受体(TLR)、NOD样受体(NLR)和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
代谢谱分析表明,来自cGVHD受累肺部的中性粒细胞上调了参与脂质代谢的基因,如胆固醇生物合成和细胞脂质分解代谢过程。在机制上,我们发现EZH2介导的H3K27Me3抑制了过氧化物酶体增殖物激活受体γ共激活因子1α(PGC1α)在中性粒细胞中的表达。因此,cGVHD中肺部浸润的中性粒细胞膜脂肪酸转运蛋白CD36和脂肪酸氧化(FAO)的限速酶肉碱棕榈酰转移酶1A(CPT1A)水平较低。这种FAO缺陷与它们的衰老表型相关;衰老的中性粒细胞产生更多的活性氧(ROS)。相比之下,EZH2抑制增强了CD36和CPT1A的表达,促进了向FAO的代谢转变,并逆转了中性粒细胞的衰老。这种代谢重编程减少了ROS的产生。此外,向FAO的转变还促进了Treg的生成,从而减轻了cGVHD。
综上所述,EZH2抑制剂通过减轻中性粒细胞的炎性衰老来减轻cGVHD。本研究提供了关于靶向抑制EZH2后中性粒细胞成熟、衰老和功能可塑性的新见解,并强调了调节表观遗传途径在cGVHD治疗中的治疗潜力。
宋清晓 教授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
陆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新桥医院)血液病医学中心、研究员
重庆市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
美国血液学协会会员
Blood & Genomics杂志编委
主要研究方向为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基础及临床转化研究
获“新重庆引才计划创新基地专项”
主持国自然青年基金一项,重庆市创新发展联合基金一项,重庆市科卫联合重点项目一项,研究的主要成果发表在Blood、Journal of Clinical Investigation、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American Journal of Transplantation等本领域权威期刊上,其中第一作者7篇,通讯作者2篇。
来源:肿瘤瞭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