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2005年,李玉田在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恰逢张然在香港中文大学访学。师生相遇,畅叙往事。四年前,李玉田是吉林大学数学基地班的学生,张然教他们班《数学分析》的习题课。大一下学期,这个山东小伙自恃聪明,沉迷电脑游戏,频繁逃课,成绩下滑。张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1+1/2+1/3+1/4+……后面加的数越来越小,但无限求和下去,极限是正无穷。”
“同学们,再微小的努力,只要坚持下去,累积起来,前途也可以是无限量的。”
这是张然老师在《数学分析》课上讲解调和级数的片段。
笛卡尔说:数学问题,如果能用几何图形显示出来,就能深深印在脑海中。
这个非几何图形展现出的画面,让学生们至今都印象深刻。
工整的板书,笔画之中无不显示治学的严谨;温润的话语,条理之间尽是穷理哲思的力道。
这就是张然老师课堂的魅力:听起来“解渴”、学起来“共情”、品起来“回甘”。
爱的重量
2005年,李玉田在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恰逢张然在香港中文大学访学。师生相遇,畅叙往事。四年前,李玉田是吉林大学数学基地班的学生,张然教他们班《数学分析》的习题课。大一下学期,这个山东小伙自恃聪明,沉迷电脑游戏,频繁逃课,成绩下滑。张然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你那么聪明,如果把时间规划好,一定非常出色。”张然循循善诱,还为他专门买了个闹表……两年里,老师温柔的鼓励和耐心的开导,叫醒了这个“溜号”的学生。
如今,李玉田已是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理工学院的老师,还获得了学校师风师德优秀奖与校长模范教学奖。他总是说:“如果没有老师当年‘捞’我,就没有我今天!”
历史折叠的一幕仿佛在此重现。张然深知,一名好老师的责任在于:学业上悉心指导,生活上倾力相帮,更要在关键节点提灯引路。
初中春游 后排左二为张然
1989年6月,吉林女子学校。初中班主任老师拿着一份报考志愿表,很认真地指出:“想好了要报中专吗?”
清澈的眼神中有一丝动摇。她很喜欢这位语文老师,因为每次上课,老师总能给她们讲故事、读报纸、谈人生,讲女孩子要自强,讲外面的世界多美好。这种潜移默化,让女孩崇拜、信服。她改了志愿,报考了高中。
从此,张然的人生轨迹发生了改变。
高中班主任是一位化学老师,她有激情,不服输,人很真诚,满满的正能量。没有太多的教学经验,她会说“昨天晚上学到12点,终于把这个概念搞清楚了”。有些题不会做,没关系,她从不遮遮掩掩,谁会做,谁上来讲。那时候,张然是班里几个经常上讲台讲题的学生。学习热情和主观能动性被激发出来,班级成绩一跃成为年级第一。
1995年,作为学校唯一符合条件的竞赛学生,张然顺利通过考试,被保送到吉林大学数学基地班本、硕、博八年制学习。刚入大学时,辅导员让每位同学谈理想,张然怯怯地说:“等我博士毕业了,能不能进中学当老师?”
在她心中,两位中学老师以事教人,更是以德引路。张然总是饱有深情地回忆起难忘而欢乐的中学时光,并把它浓缩成对两位班主任老师深沉的爱戴,以至这种爱,有着穿越二十几年的重量。
成蹊不在言
如果说,爱是教育的灵魂,那么,传承便是学脉相继的乐章。
2017年开始,数学学院一楼报告厅,80多人在一起吃盒饭的场景十分壮观。从中午十二点一直持续到下午两点多钟,饭凉了,可师生之间的讨论依然很热烈。谁是好苗子,谁有什么好办法,怎么把学习劲头带动起来……
这是数学学院Sigma朋辈小导师的学习盛宴。无论多忙,张然都要与小导师们以午餐会的形式沟通交流,时间是每隔一个月,实在忙不开,也要保证每学期至少两次。
近80名小导师都是从学院大二至大四的高年级学生中层层选拔出来的。2位小导师带一个小组,每组5-7人,每学期10-12次讨论,每次2-3小时。这样,数学学院每年200多名大一新生刚一入学,就能全部享受到课堂以外的“小灶”。
朋辈小导师项目的雏形,张然除了受高中时班里几个学习好的同学经常上讲台“讲课”的启发,还得益于给尹景学老师助课。最开始,她担心自己博士还没毕业,有些知识还没学明白,怎么能给学生上课呢。
“说让你教,你就能教”老师毋庸置疑的肯定让她走上了讲台。
“给尹老师助课,每道题都得先给老师讲一遍,我为什么要讲这道题?这道题想考查学生什么样的能力?”“一个算法一个证法是不行的,你有几条路径可以验证它,怎么调动学生分析它、思考它、讨论它?”每次上课前要讲的内容,张然都要与老师来来回回仔细打磨好几遍。
同样,朋辈小导师们也要经过这样的演练。“传帮带”“老带新”“做题人”变成“讲题人”,大家共同成长共同进步。“朋辈小导师”项目为基础课全员、全程、全覆盖的培养模式,为实现全师资强化教书育人、全方式推进个性培养、全要素协同联动辅导做了最好的实践与探索,也引来国内多所高校数学学科的借鉴应用。
张然的讲课风格不仅逻辑严谨,而且受初中班主任老师影响,她会恰到好处地来点“鸡汤”,讲点故事。她的数分课因这些有趣的“插播”,变枯燥为生动丰满。
在给2007级学生上最后一堂《数学分析》时,情景令人感动。经信F11教室里,高高的黑板上方挂着一条横幅,“爱数分,爱然姐!”六个字凝练了同学们的感谢和喜爱,也饱含着不舍与敬意。
后来,“爱数分,爱然姐!”也成了数学学院的金字名片。在一次新生入学的班会上,一名男生站起来说:“没来吉大前,我就知道然姐了!”引得大家哄堂大笑。
听同学们叫她“然姐”,她也觉得挺美。“起码在学生心中我还年轻嘛!”然而,“然姐”可不是浪得虚名。除了课下与同学们亲近无间、做知心姐姐,在讲课方面她也真是花心思下力气。为了课堂上的“活力”、为了常讲常新,她数年如一日,坚持认真“备课”,以至每次上课前一天都很有压力,生怕亏欠同学们的期待与渴望。也许这就是对职业的一种敬畏吧。
张然生日那天,学习工作在国内外的学生纷纷发来祝福。2017届毕业生谭秋瑞的一句话代表了大家的心声。
“数分学习只持续了入学后的一年半,但整个大学四年里得到老师学习和生活上的教诲却是受益一生。”
爱因斯坦曾于某篇文章引用过一句话“所谓教育,是要将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后剩下的本领。”
如今,张然桃李天下,在各行各业发光发热。不言成蹊,不事张扬,传承、启迪,张然和她的老师、她的学生之间的故事一直赓续不断。
但令心有赏
“你还应该再开拓新的研究方向,才有更大的机会。”36岁的张然得到一位合作专家的点拨。
之前,尹景学老师也曾鞭策她:“在研究型大学,你的教学和科研是分不开的,一个学术水平高的学者,才能把课讲得更有深度,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
2013年,她的科研工作已经发展得比较成熟,要进入到一个全新的领域,需要勇气。经过一番判断后,张然带领她的博士研究生翟起龙一同“扑进去”。
历经7年攻坚克难,张然和她的团队终于在相关科研领域取得多项成果。她入选教育部重大人才工程特聘教授、国家级科技创新领军人才,获中国青年科技奖、中国青年女科学家奖等,主持(含完成)科技部重点专项、基金委重点等国家级项目12项。航空轮胎仿真设计重大课题、数字轮胎设计软件为我国航空轮胎自主研制提供了技术支持,破解了我国核心技术卡脖子问题。
然而,有着许多科技光环的张然,最大的愿望还是做一名“好老师”。这种追求达到极致时,她发现,把科研、人才培养、管理能力也都带起来了。当她回头再看教学,便有了更宽的维度、更高的视角。
如何将“厚基础、重实践、铸情怀”育人理念融入一流人才培养的新范式,如何发挥“团队-教材-平台”优势实现立体化的协同育人机制等等,教书育人的道路上,张然一直在探索与实践。
2015年,张然做出一个决定,她放下给小班授课的机会,决定给数学学院大一本科生上大课。她说,唐班和基地班培养的是卓越人才,是吉大的品牌,是要出去争口袋争荣誉的,一定要重视。而普通班的学生将来是数学学科发展的储备力量和学校建设的生力军,也不能忽视。自此,拔尖班和普通班的主干课合并。“我们应该在大课上把所有学生的基础打牢,思路打开,兴趣提升,而后再给‘吃不饱’的拔尖学生‘补小灶’”。
她把国家精品课《数学物理方程》的负责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王春朋教授也“拉”来一起讲《数学分析》,理由是“等到学生大三,你教《数学物理方程》时,如果大一的基础没打好,你怎么拔也拔不上来的。”两位国家级人才联手为大一新生讲授一整年《数学分析》,如今已是第七个年头。
岁月匆匆。教学、科研、管理,家庭、事业,柔弱肩膀要担起多重责任,但张然依然葆有激情与追求。因为找到了自己真正感兴趣的目标,发现了自己真正愿意投注的方向,她便不会觉得时间匆促,不会再慨叹年华易逝。
但令心有赏,岁月任渠催。经过多年实践,张然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国家拔尖计划2.0优秀教师奖,主编“101计划”教材《数学分析》,主持国家“101计划”虚拟教研室1个,主持国家级教改项目2项。
事隔五年,张然在获得“宝钢教育奖”优秀教师奖之后,又荣获2024年度宝钢优秀教师特等奖,这个全国每年不超过10人获得的奖项,可谓重磅加身,但于张然而言,她来不及停歇。作为本科教育教学的负责人,她以敏锐的视角已触摸到时代前沿的脉动,她思考更多的是,怎样组织调整学校的教育教学内容和模式,怎样培养出德才兼备的高层次拔尖创新人才,让培养的人才无惧挑战与困难,让教育之光照耀更多人的心灵。
来源:吉林大学数学学院
编辑:雪儿
审核:刘志威
来源:一点资讯长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