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昨晚,一场聚焦扬州人工智能产业的“科创夜话”在中集江广中心城市展厅展开。来自江都的3家人工智能及相关光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老总与扬州大学信息学院的专家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赛道的现在和未来,向高而攀,向新而行,致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
昨晚,一场聚焦扬州人工智能产业的“科创夜话”在中集江广中心城市展厅展开。来自江都的3家人工智能及相关光电设备制造企业的老总与扬州大学信息学院的专家围坐在一起,共同探讨人工智能赛道的现在和未来,向高而攀,向新而行,致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
“科创夜话”活动由扬州报业传媒集团与市科技局、江都区科技局联合举办。11月22日,首期“科创对话”活动围绕扬州新材料产业,就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行业前瞻等话题进行深入交流。昨日举办的第二期活动改称为“科创夜话”,主办方表示,希望在这个宁静的夜晚,以轻松愉悦的方式进行对话交流,旨在激发更多的灵感,形成更好的合作,同时,也是为了持续提高活动品牌影响力,助力打造我市良好创新生态。
思想不停碰撞,共识不断凝聚。对话现场,既激荡着思想碰撞的火花,又洋溢着相互融合的欢声笑语,在一次次的对话和交流中,孕育着扬州人工智能产业“破土而出”的创新力量。
位于江都经济开发区的广智微芯(扬州)有限公司的另一个身份为扬州人工智能研究院。公司代表性产品为机器人,涵盖巡检型、安保型、服务型等多种形态,在东南亚和中东地区的机场、电厂、隧道、公路等特殊场景发挥着重要作用。
“公司人工智能行业方案业务的重心集中在国内,目前已与国内头部国企以及央企进行了战略合作,并在智能航道、环卫、环保和工业视觉领域制定了众多行业方案和项目。”广智微芯(扬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祥增介绍,具体产品方面,虽然目前在国内市场推广有限,但公司将继续加强科技攻关,在机器人领域持续发力,以自主研发的产品“巨声智能机器人”为依托,在扬州打造产学研跨学科项目,相信未来可期。
光学镀膜机和磁控产品,在过去十几年来一直被国外垄断,江苏派来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通过数年的技术攻关和创新,研发出的“直接光学膜厚控制真空蒸发镀膜机”等产品,性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一举突破了国外技术垄断。“科技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我们的订单目前已处于爆满状态,预排到2025年。”朱九菊说。
稻源科技是一家集成电路芯片设计公司,专业从事“射频+人工智能”芯片前沿技术研发,解决AI时代边缘端核心诉求。
“稻源落户江都后,丰富了产品线,从芯片到算法及解决方案,从半成品到面向客户的成品,全面升级调整,探索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稻源科技总裁助理姚立介绍,截至目前,稻源科技自主研发出27款核心芯片,成为国内品类最齐全的射频识别领域企业之一,也让企业在4年时间内,开票销售增长了10倍。
“企业的创新密码毫无疑问是人才。”周祥增介绍,广智微芯(扬州)有限公司的总部在新加坡,成立之初打造人才团队时,一方面积极引进新加坡的人工智能算法专家,另一方面与国内众多高校的专家教授团队合作,从中吸纳优秀人才,为公司创新发展赋能。
“既然要在中国市场扎根,就要找最了解中国市场的人。”周祥增坦言,经过长期的摸索发现,真正给公司带来市场推广动力的最大助力是战略合作伙伴。“与了解中国市场的战略合作伙伴合作,企业不仅得以实现从‘1’到‘10’再到无穷大的发展趋势,而且也让人才专注于创新研发,为企业长久发展蓄力。”
“满足客户所需,不仅可以赢得信任,而且还能不断提高企业创新的核心竞争力。”朱九菊介绍,由于一些技术一直被国外垄断,国内许多上市公司以及龙头企业只能使用国外的设备。为了得到这些企业的青睐,公司派遣人才团队前去,与它们一起攻克技术难关,研发新项目,起到了双向奔赴的效果。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派来特将会继续努力,为光大民族工业而努力奋斗。”朱九菊说。
“稻源作为一家研发型创新企业,人才一直是重中之重。”姚立表示,稻源科技实行全员招聘,所有员工只要能为公司的成长提供相关的人才,均有相应的物质性奖励。而为了留住人才,在长期培养的过程中,满4年就会有一笔高额的奖金发放。
“稻源的研发团队成员的电脑有两块显示屏,一块用于研发,另一块用于观看球赛和直播。”姚立坦言,真正的研发并非仅仅坐在办公室8个小时,而是需要有实际的产出和想法。在整个江都高新区,稻源是最后一个关灯的企业,因为公司有为了研发奉献自己的时间,并与企业成为命运共同体的人,这也成为推动稻源发展的密码之一。
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姚立表示,稻源目前已是扬州市人工智能物联网关键技术创新联合体牵头企业,且已联合13家企业进行相关项目开发。未来希望能通过一系列创新产品,为扬州的射频识别、芯片设计等人工智能领域作出更大贡献。
“在科技创新方面,我始终保持冲浪姿态持续探索。”广智微芯(扬州)有限公司总经理周祥增说,从一开始从事互联网到如今踏入人工智能领域自主创业,最终决定发展机器人,追随人工智能新质生产,这与他的从业经历关系很大。一直跟随前沿技术发展来到扬州,也让他爱上了扬州这座城市。
“只有让科研创新成果走出象牙塔,实现产业化、市场化,帮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智慧、便捷,才能够实现更加美好的智能化未来。”周祥增介绍,上周,公司在无锡的产业园落地,借助产业化东风,公司考虑将成功经验带回扬州本地,在广陵区和江都区推进项目建设,尽早让科研成果落地。
“企业没有科技创新,就没有产业创新。”江苏派莱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年生回顾道,为了攻克镀膜机先进技术难关,他有3个大年三十的晚上都是在工厂实验室里度过的,“窗外虽然吹着寒风,但伴随在镀膜机空温设备的旁边,总觉得心中有一团火,点燃着自己打破德国、日本企业在高端镀膜机市场垄断的热切盼望。”
提高了科技水平,更好地实现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对接。截至目前,今年派莱特光电已签订订单1.2亿元,预计销售同比增长300%。
“我相信破解国外卡脖子技术只是一个起点,在产业创新的道路上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刘年生说,公司生产的镀膜设备应用领域广泛,下游厂商涉及智能手机、屏幕显示、光学镜头等消费电子领域以及航空、航天等领域,有广泛的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科技创新能推动产业创新,产业创新能促进技术创新,关键是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稻源科技集团总裁助理姚立表示,基于前期布局较早,扬州在人工智能产业在工业软件、行业应用软件、大数据等领域塑造了一定的优势。稻源科技作为早期入局的企业,科技与产业创新融合都是基于客户需求、市场应用和整个产业链的需求进行研发。
在产品AI运用方面,稻源科技自主研发芯片,自行计算并进行整个应用,将设备识别与人工智能相结合,创建一条全新赛道。作为国内是品类最齐全的射频识别领域企业之一,稻源科技拥有国内领先的技术研发团队,已经量产27颗芯片,并且在国际上处于领先地位。
姚立说,随着AI与物联网技术的普及,智能芯片市场规模预计到2028年超过500亿美元,年复合增长率超过15%。“边缘计算与低功耗AI芯片需求激增,公司核心产品契合市场发展趋势。希望与大家共建共享共发展,为扬州人工智能创造出更多新产品,为智慧城市、工业物联网、智慧零售等领域提供更多扬州的AI解决方案。”
扬州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李开荣:
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科技创新提供机制支持
“大模型时代,没有产品化能力就不可能做前沿的科研,因此产学研一体化特别重要,希望推动不同的机构通力合作,优势互补才能将产业做大做强。”扬州市人工智能产业专家,扬州大学信息学院教授李开荣认为,在座的3家企业在科技创新上实现突破,得益于扬州高能级创新要素的自由流动、高效集聚,以及政府、运营公司、科研机构和企业共同构建起的产业创新生态,这一点在日前扬州召开的第七届江苏人工智能大会上得以体现。
人工智能是扬州重点培育发展的13条新兴产业链之一。扬州的人工智能产业创新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能否打破企业、机构、院所之间的藩篱,建立起新型市场化合作机制,让根植于扬州的创新要素自由便捷流动起来,实现质量、效率、能力全面提升。
李开荣建议,创新不可规划,要在快速迭代中鼓励试错,实现追赶超越,扬州有丰富的产业生态和应用场景,我们在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大有可为。企业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内涵就在于资源要素的优化配置,尤其可以通过科技创新组织方式、合作的转变来实现高质量发展。
通讯员 柯季 记者 孙炎 宝岭 源浩
来源:扬州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