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种是焦虑。父母看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学习开小差,被老师告状,去医院确诊多动症后,觉得「天塌了」;
面对儿童多动症,不必要把它当成一件特别焦虑的事情,觉得天塌了,但也不能只是“静待花开”。
本文内容来源于公众号「儿童ADHD互助社」,由蓝橡树编辑整理。
多动症(ADHD),相信大家也都听说过。
对于多动症,社会上一般会有三种认知——
一种是焦虑。父母看到孩子注意力不集中、情绪不稳定、学习开小差,被老师告状,去医院确诊多动症后,觉得「天塌了」;
一种是漠视。认为「多动症」就是孩子调皮捣蛋,随着孩子长大自动就会好的,不用在意;
还有一种是猎奇。听说达芬奇、莫扎特小时候都有多动症,认为这是一种「天才病」。
到底什么是多动症?就像我儿子,他做作业上蹿下跳像极了多动症,但搭乐高安静如鸡又让我怀疑这一点。
最近,我认识了一位儿童ADHD早期行为干预专家,儿童ADHD互助社创始人,鹿夕老师。
鹿夕老师-英国卡迪夫大学硕士-儿童ADHD早期行为干预专家,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儿童ADHD互助社」创始人
鹿夕老师曾是一名心理咨询师。5岁时,女儿贝拉被诊断为多动症后,她找了很多专家,也经历了各种焦虑。
她翻阅了大量国内外材料寻求解决方案,意识到多动症跟大脑的神经发育有关,而且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间就这么几年。为了跟时间赛跑,鹿夕决定停下手上所有工作,跟多动症「死磕」。
现在,女儿贝拉已经8岁了,无论专注时长还是能力发展都大幅提高,在韦氏智力测试分值是143分,跟三年前的瑞文智力测试结果95分相比,有大幅提升,做题表现也更专注。
孩子好动、爱走神、坐不住就是多动症吗?多动症不干预会不会好起来?如何才能帮到有多动症的孩子?关于儿童多动症,我们知之甚少。
与好动有程度上的差别
多动症有个专业术语叫,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
多动症这个俗称,会让人产生误解,认为单纯的活泼好动就是多动症,而有一些只是注意力不集中,并没有那么好动的孩子被忽略。
实际上,多动症有三种类型——
1.第一种是“多动”类型,这是比较明显的,坐不住、停不下来;
2.第二种是单纯“注意力缺陷”类型,这类的孩子通常很安静,不会多动,但他们上课时容易分心走神,丢三落四,这个类型不容易识别,一般到小学或中学才能确诊。
3.第三种是“混合型”的孩子,既有多动冲动,又有注意力集中障碍,这类的孩子占比是最多的。
当孩子的好动影响到班级秩序,老师通常会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查一下。这会让父母感到焦虑困惑,认为孩子只是调皮,对老师产生偏见。
鹿夕老师说,多动症并非“非黑即白”,需要功能损伤到一定程度才能确诊为ADHD。家长判断孩子是否有多动症,一个最简单方法是区分主动注意和被动注意——
被动注意就是被吸引,比如看电视,打游戏,你会发现大家都能很专心,因为这个被动注意,你感兴趣,被吸引。
主动注意是即使这个事情我没兴趣,但它重要,我需要主动调节我的注意力到这件事情上,这是主动注意的能力。也是ADHD儿童缺乏的。”
多动症的儿童分心走神,不是随着他主观意愿可以避免的。即便他知道上课要专心,他努力一秒钟,还是会分心。
“但即便孩子展现出多动症的特征,只要他能适应学校、社交和学习环境,并且功能损伤不严重,就不足以被诊断为ADHD。”鹿夕老师说。
怀疑孩子有多动症的家长,建议去正规医院挂号,就诊时可以挂发育行为科、心理科、儿保科和神经内科等。
中国有2500万多动症儿童
但就诊率不到10%
普遍认为,多动症是一种因遗传和环境因素综合作用所引发的神经发育障碍。
大多数患有多动症的孩子上了小学后,因为「学习困难」被确诊的,但这并非是因为环境改变诱发疾病,很多孩子在幼儿园阶段就能看出差异。
鹿夕说,幼儿园时贝拉在芭蕾舞课上一直围着老师转圈,不跟别的小朋友一起做动作。她一会儿摸摸窗帘,一会儿跟别的孩子互动,瞎转圈。在家里,父母会习惯孩子的行为,但放在人群中差异就很突出。
从老师发现问题到择机跟家长表达之间会有一段时间,从家长得到这个信号再做出就诊决定之间可能又过了一段时间。再到孩子确诊,你再寻找和学习干预方案去执行,这又是一个时间差。错过的时间是很宝贵的,所以收到学校的反馈一定要重视。
一旦孩子跟“多动症”沾了边,就会令父母非常头疼。缺乏对多动症的了解,落后的治疗手段,以及强烈的“病耻感”,给多动症儿童和他们的家庭,带去深深的无力和煎熬,也让很多家长因为讳疾忌医,延误就诊。
之前就有成年人确诊ADHD后崩溃大哭。他从小因为注意力缺陷备受偏见,他一直对自己的能力充满怀疑,产生抑郁情绪。后来才知道,原来是自己「病了」……
任由儿童多动症发展
危害远不止「学习困难」
一些家长认为,多动症状会随着孩子年龄增长好转,不必要大惊小怪。尤其是很多爸爸,觉得这不是病,不需要治,“我小时候也这么顽皮,长大了就会好。”
但情况并非如此。
首先,多动症儿童需要“追赶发展”,他们一般会有至少2-3年的发育迟缓,如果错过了最佳干预期,等到家长意识到必须干预时,功能损伤加上一些反映模式的固化,干预难度已经很大了。
“所以,尽早识别问题并进入支持体系非常重要。”回顾3年的干预实践,鹿夕感慨,“小朋友大脑可塑性最强的时间也就这些年,抓紧窗口期干预见效快,效果也更好。”
其次有研究显示,孩子有多动症,发展成抑郁症的概率高30%-40%。如果前期什么都不做,还经常批评孩子,在这样成长环境下长大的儿童,会一直处于神经炎症的状态,没有办法好好发育。
等到孩子青春,激素和大脑发育双重震荡,多动症叠加抑郁症、焦虑症、甚至双向情感障碍,父母会非常被动,干预效果也不会很好。
成立了ADHD互助社区后,鹿夕老师经常会收到A娃父母的求助,已经处于青春期的孩子,几乎没有单纯的多动症,这时候全家都很被动。
至于历史上多动症的名人,背后存在幸存者偏差,不要去美化疾病。但生病也没什么可耻,每个人都带着问题生存,没有绝对健康的人。
总之,面对儿童多动症,不必要把它当成一件特别焦虑的事情,觉得天塌了,但也不能只是“静待花开”。
智商从瑞文95到韦氏143
她做对了哪些事?
3年前,贝拉在北医六院诊断为多动症后,鹿夕看了很多材料,发现多动症涉及到很庞大的知识系统,包括遗传、代谢、营养和脑科学等。
为了帮助女儿,她做了很多事情,简单概括就是四点:营养、行为干预、运动和认知挑战(钢琴+围棋)。
1、营养
营养跟不上,大脑发育就跟不上。女儿贝拉喜欢吃面食、甜食,蔬菜勉强能吃两口,严重的营养不良。
微量元素和维生素对孩子大脑发育非常非常重要。
比如锌会间接影响多巴胺和脂肪酸的代谢,缺锌会干扰大脑功能,导致多动、冲动和社交困难。
再比如镁,研究发现,ADHD孩子比神经正常儿童更容易缺镁。镁是大脑必需的矿物质,有助于分泌血清素,让人更放松平静。
还有B 族维生素也是维持神经系统、消化系统以及各种新陈代谢功能必需的,其中的b12, 如果缺乏,孩子不仅容易累,还会影响生长发育。严重的B12缺乏甚至会导致脑损伤、神经损伤。
营养是生长发育的基础,均衡充分的营养才能给孩子的大脑创造一个好的发育环境。
2、行为干预
行为干预是给多动症孩子创造一个好的心理环境。
一个孩子如果在好的心理环境中长大的,他会是一个积极乐观、愿意去挑战、对自己有要求、但同时大部分时候心情都比较愉悦的状态。
相反,如果他所在的环境批评多、支持少,那这个孩子就会呈现出退缩、攻击性强(对内或者对外)、畏难、情绪容易激动的状态。
不好的环境会让孩子长期处于压力状态,长期压力会改变大脑的基因结构。压力持续越久,损伤越大,这些改变会严重影响到神经系统,影响大脑发育。
多动症的孩子并不是他们没办法专心,没办法听指令,没办法控制自己。只是他们可能会慢一点,但是用对的方式去引导,对的方式给他们赋能,他们是可以做到很好的。
3、认知挑战
注意力问题是大家最关注的,多动症儿童他们没有注意力吗?
不,他们有。他们还可以超聚焦。但他们在面对困难、无聊的任务的时候,他们没办法去调动自己的专注力。
鹿夕老师给贝拉选择了钢琴、围棋两个项目,来作为载体,用行为干预作为工具来提升专注力时长。这两个项目足够难,也足够枯燥,尤其是练琴,跟学习的场景很相似。
乐器对大脑的好处已经有很多研究证据了,包括对大脑结构的改变;棋类,象棋围棋都被证明对专注力和逻辑思维有帮助;这类的研究数据有很多。
最初学钢琴的时候,也是很艰难,三五分钟必须休息一次。一天天的练习,专注力时长终于从三五分钟到半小时、一小时。
这些都是学习需要的能力:不怕困难、调动注意力、适应枯燥。孩子需要的是适应学习的能力,而不是单一的专注力。这就是为什么如果你聚焦在专注力这一件事情上,孩子还是无法胜任学习任务。
4、运动
至于运动,北医六院的王玉凤教授建议给确诊孩子安排每周五次心率140左右的运动调节,就是要微喘的状态。
运动对于普通人是强身健体,但是对于ADHD来说,它是一种药。运动时分泌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可以修复脑细胞,它是一种大脑肥料。
来源:蓝橡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