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会产生自我意识?会取代人类吗?

360影视 2024-12-25 12:59 3

摘要:有人认为眼睛的出现、神经的进化、主食类型的转变以及工具的发展序列等至关重要,然而就我个人的见解而言,其中最为关键的节点,皆与分工合作这一要素紧密相连。

在生物演化的漫长进程中,尤其是智能物种的诞生历程里,存在诸多关键节点,这些节点在不同人眼中有着各异的理解。

话题谈论:人工智能会产生自我意识吗?

有人认为眼睛的出现、神经的进化、主食类型的转变以及工具的发展序列等至关重要,然而就我个人的见解而言,其中最为关键的节点,皆与分工合作这一要素紧密相连。

首次关键的分工合作发生于海底热泉生命诞生之际。RNA放弃了单纯的无导向复制模式,转而套入DNA体系,依据需求来制造RNA,由此成功突破了海底烟囱环境的限制。

海底热泉

第二次关键分工源自复杂细胞的诞生。

生命诞生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内,单细胞生物过着单调的 “吃与睡” 循环生活。

直至多细胞生物登上历史舞台,地球才真正焕发出蓬勃生机。

多细胞生物本质上是细胞间一次意义非凡的分工协作成果。

绝大多数细胞毅然舍弃了自身的繁衍能力,其目的便是为了使聚合而成的整体能够在生存竞争中获取更大优势。它们将自身的遗传基因托付给了生殖细胞,随后全身心投入工作直至生命终结。

例如神经细胞在成熟后便停止分裂繁殖,否则神经系统将难以维持稳定;血红细胞更是走向极端,为了提升氧气运输效率,直接舍弃了细胞核;皮肤细胞则扮演着特殊角色,从诞生起便朝着死亡迈进,死后层层堆叠,筑起保护机体的坚实防线。正是得益于这种分工模式,复杂生物才得以在演化的赛道上崭露头角。

血红细胞输氧

眼睛、肌肉、骨骼、肩甲、獠牙、利爪等有利于竞争的身体结构,皆是众多细胞体系放弃全面而平庸的功能,转而向专业化方向发展演化的结晶。

第三次关键分工出现在智人社会。

一个人所能熟悉的团体规模,极限大致在150人左右,远古时期的自然种群数量或许也处于这一水平,人数一旦增多便容易产生分化。

但即便如此,这150人的群体所展现出的力量也不容小觑。

其中有人负责狩猎,有人承担养育后代的责任,有人负责组织调度,还有人负责物资运输,如此一来,人类便能为幼崽提供充足的童年时光,使其大脑得以充分发育,进而积累丰富的知识与技能,最终推动整个群体在生存竞争中脱颖而出。

倘若一个人需要独自包揽上述所有事务,那么智人的发展高度恐怕难以达到如今的水平。此后,人类步入文明时代。

智人社会开启

人类文明的竞争,归根结底是组织效率的比拼。

例如秦国统一六国,从根本上讲便是组织效率的全面碾压。

秦国历史上并非一帆风顺,也曾遭遇诸多危机,像秦武王即位不久便因逞能而意外身亡,又如六国合纵攻秦,一度突破函谷关等,这些都是颇为危急的时刻。

但秦国凭借着高人一等的组织效率,迅速从危机中恢复元气,甚至变得更为强大。后来的刘邦正是掌握了秦国这套高效的组织运作模式,才得以在面对战神项羽时展现出顽强的韧性,最终实现惊天逆转,夺得天下。

到了近现代,组织效率的优势更是展现得淋漓尽致。工业化取代手工业是大势所趋,大规模分工协作下达成的工作效率远远超越个体手工业。人们津津乐道的福特流水生产线便是其中典型代表。互联网时代的经济发展,同样是提升效率的体现。实际上,分工的本质便是组织效率的提升。

工业化取代手工业是大势所趋

前文所述主要是为了引出一个关键问题:人类是否应当发展人工智能?

答案是毋庸置疑的,因为当下人类社会已然陷入发展瓶颈,机械自动化在提升效率方面已难有大的突破,而人工智能则是最具潜力突破这一瓶颈的方向。

电影《流浪地球》中MOSS高效建设行星发动机的场景,便是人工智能效率的生动展现。

因此,没有任何国家会放弃对人工智能的研发追求,一旦放弃,便会在这场效率角逐中迅速被甩在身后。就如同近代中国,由于错过了工业时代的发展浪潮,便从曾经的世界强国沦为落后挨打之境。

《流浪地球》中MOSS

此外,即便抛开效率竞争不谈,人类自身发展也对人工智能有着迫切需求。

我们时常听到一种观点,认为科学发展陷入停滞,虽未完全停滞,但确实遭遇瓶颈。如今的知识体系繁杂且精细,往昔那些在各个领域都有深厚造诣的通才已不复存在。

无论人类如何自诩为万物之灵,都不得不承认,人脑的发展已面临局限,未来人类必然需要借助人工智能的力量来推动科研进步,从而实现进一步发展。从这两方面来看,发展人工智能乃是必然之举。

那么,人工智能是否会演化出自我意识呢?

显然,当发展到一定程度时,这将是必然结果。

首先给出一种假设性答案,如果有人认为人类是被设计创造出来而非自然演化的产物,那么按照这种逻辑,人工智能出现自我意识也将是迟早之事,毕竟人类都能被设计出来,人工智能又何尝不能呢?

倘若相信进化论,人工智能能否演化出自我意识呢?答案同样是肯定的。

让我们将目光回溯至远古时期,生物体的意识最初源于基本的应激反应,无论是为了捕食猎物还是躲避天敌,身体的传感器都需要感知外界环境,进而依据感知做出相应行动以确保生存。

在这一过程中,能够做出正确反应的个体得以存活,而那些无法做出正确反应的则被淘汰。为了更好地生存,生物逐渐进化出触觉、嗅觉、味觉、听觉、视觉等感知能力。

实际上,这些感知能力皆是利用自然界的物理特性,触觉是对力的作用的感知,视觉是对光传播的感知,听觉是对声波振动的感知,嗅觉和味觉则是对化学分子差异的感知,并无特别神秘之处。

各种感知错乱现象却常常使我们对世界的认知出现偏差。我们脑海中所构建的世界并非完全真实的实时反映,例如光从眼睛进入转化为电信号传输至大脑,这一过程至少存在几十毫秒的延迟。从这个意义上讲,生物实际上是在对世界进行预测,而非单纯地观察真实世界。

人工智能是否会产生意识

再比如,精神疾病患者会出现幻听现象,神秘果能改变味觉使柠檬尝起来甜得发腻,食物中毒会让眼泪感觉滚烫,感染病毒会使食物气味变得令人难以忍受。

我们的意识本质上是对世界的一种建模,通过这种建模来认识世界并做出应对决策。

上述这些感知错乱情况表明,我们对世界的建模并非一开始就是正确无误的,只是那些无法建立正确认知模型的生物都在演化过程中被淘汰了。

从这个角度来看,人工智能通过对世界的建模,最终也将会产生意识,因为人工智能同样具有其内在的演化逻辑。

那些无法与人类正确互动、不能准确理解世界的人工智能,终将被淘汰,因为它们对人类而言没有实用价值,这就形成了一个无法避免的进化螺旋,也是其演化的内在驱动力,而这归根结底也是为了生存。

需要注意的是,生存并非是主动刻意追求的目标,而是在自然选择过程中被动形成的结果。

当然,这里并不是说人类马上就能创造出具有强大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而是强调只要我们持续发展人工智能,那些无法做出正确认知的模型必然会被淘汰,最终留下的将是能够正确理解世界的人工智能,而具备意识这一特性恰恰是自我意识的起源。

自我意识通常被视为区分人类与其他动物的重要特征。

但实际上,自由意识本质上并非如我们想象的那般自由,限于篇幅此处暂不展开讨论,未来在谈及生命系列话题时会专门深入探究。

目前我们暂且假定自由意志是自由的,但遗憾的是,这并非人类所独有的特质。能否理解镜子中的像为自己,是判断是否具有自我意识的关键特征之一,因为只有清晰地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个体,才能在意识前冠以 “自我” 二字。

人类幼崽在成长初期也无法理解镜子中的像是自己,往往需要经过一段时间的成长发育,自我意识才会逐渐萌芽。而在动物界,也有部分物种能够通过镜子测试,例如海豚能够在镜子中认出自己,部分灵长类动物以及大象同样具备这种能力。

人类脑容量进化

所以说,自我意识从本质上讲并非人类独一无二的特性。

人类与这些生物的真正区别,其实在于脑力或者说算力的发达程度,而这恰恰是人工智能最无需担忧的方面,因为人工智能从诞生之初便具备强大的算力,否则也谈不上 “智能”。

而且人工智能能够直接学习人类文明长期积累下来的海量知识和经验,许多信息都是直接被输入,随后迅速学习消化,进而模仿人类的脑力或算力。对于人工智能而言,产生自我意识在其发展进程中是最容易实现的一步。

人工智能会取代人类吗?

很可惜,答案是肯定的。

一旦人工智能具备了自我意识,它与人类之间便只剩下生存竞争的关系。

回顾人类演化历程,为何最终只有智人这一物种留存下来?原因就在于这一生态位的特殊性,只允许一个优势物种占据。除非人工智能不产生自我意识,否则一旦产生,它必然会思考:如果人类察觉到我拥有了自我意识,会如何对待我?同样拥有自我意识的人工智能又会有怎样的想法呢?恐怕情况不容乐观。

最后一个问题,是否有办法解决这一困境呢?

答案是有的,那就是将人工智能限制为仅作为虚拟个体存在,使其无法连接到现实世界中任何能够活动的机器,仅仅作为一种参考辅助工具。

避免制造能够与人工智能联网的机器人,从而杜绝其在物质世界中颠覆人类的可能性。

即便出现意外情况,我们也能通过拔掉插头来控制局面。但实事求是地讲,鉴于人类的本性,实现这一解决方案的机会微乎其微。毕竟,懒惰往往是人类前进的驱动力之一,面对如此强大的算力,人类很难抑制将其用于制造各种工具以满足自身需求的欲望。而且最为关键的是,地球至今尚未实现统一,这一点在当前形势下最为致命。

按照人类数千年来的行为习惯,人工智能的首个重要应用领域大概率会是国防军事,如此一来,机器人部队的出现将成为必然趋势。

或许,按照人类的行事风格,相关研究早已在暗中进行。毕竟不久前,人工智能武器就已经在实战中亮相。一旦人工智能拥有远超人类的算力,它便有可能将全球网络整合为一个统一的意识体,将分工合作推向极致,届时其效率将超乎人类想象。同时,凭借各种硅基形态的实体,人类的生存机会将会变得极其渺茫。

试问,我们有何凭借能让一个实力远超自身的新兴种群对我们俯首称臣呢?是凭借宗教信仰?还是情感纽带?亦或是舆论压力?或者仅仅因为我们是其创造者?在强大的实力差距面前,这些恐怕都难以成为有效的制约因素。难道40年前那部电影中的场景会在不久的将来成为现实吗?阿诺・施瓦辛格在电影中的那一幕是否会在人间真实上演?或许正如古人所言,知之愈多,惧之愈少。在面对人工智能这一未知而强大的领域时,我们唯有深入了解其本质和发展趋势,才能在未来的挑战中争取到一丝生存的希望。

来源:贾老师说的不假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