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相信多数慢病患者对“胰岛素”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在拿到报告单,看到“胰岛素抵抗”字样时却又不知其所云,更有不少患者会直接将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划上等号,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转自:扬子晚报
宁波市第二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李建辉
相信多数慢病患者对“胰岛素”这个词并不陌生,但在拿到报告单,看到“胰岛素抵抗”字样时却又不知其所云,更有不少患者会直接将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划上等号,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什么是胰岛素抵抗?
胰岛素抵抗是现代人正面临的重大健康挑战之一,相关统计表明,中国25岁以上居民胰岛素抵抗的标化患病率为29%。胰岛素抵抗已由过往“富贵老人”的专属疾病逐步转化为“全民性疾病”。绝大多数胰岛素抵抗患者并不知晓自己已经患病,甚至在此之前对这种疾病闻所未闻。
虽然,胰岛素抵抗与糖尿病之间的关系密不可分,但胰岛素抵抗并不能直接与糖尿病划上等号,严格来说,胰岛素抵抗更像是老年2型糖尿病及多种慢病发生、发展的“共同土壤”。我们的身体在进食后,会经历受食物刺激血糖升高、胰腺中的β细胞感知血糖升高分泌胰岛素、胰岛素与胰岛素受体结合使葡萄糖进入细胞、血液中多余葡萄糖进入细胞供细胞使用或储存四个阶段。而胰岛素抵抗是第三个步骤中的胰岛素受体出了问题——原先10个单位的胰岛素能够发挥10个单位的作用,抵抗后,10个单位胰岛素却只能发挥5个单位甚至2个单位的作用。或许短期甚至长期内,患者血糖水平并无异常,但体内的胰岛素水平早已居高不下,如不及时治疗,胰岛素抵抗就会“由小化大”,促发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生殖系统疾病等严重疾病。
诱发胰岛素抵抗的四大原因
暴饮暴食及肥胖
过量饮食导致的肥胖会让体内脂肪堆积,从而让胰岛素信号通路紊乱,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进而引发肝脏和骨骼肌的胰岛素抵抗。
此外,由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也是诱发胰岛素抵抗的关键因素之一,脂肪组织炎症反应中释放的炎性因子能够干扰胰岛素信号的正常传导,从而导致胰岛素抵抗。
高碳水化合物和高血糖指数(GI)饮食
高碳水化合物和高GI饮食会迅速提升人体血糖水平,刺激胰岛素大量释放,长久以往,会大幅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反应性,引发胰岛素抵抗,增加糖尿病等代谢性疾病及其他慢性疾病的风险。
营养素缺失
随着年龄增长,营养素的缺失可能会诱发胰岛素抵抗,如维持胰岛素信号传导正常运作的铬、与胰岛素敏感性息息相关的铁、参与胰岛素释放和活性化的镁等,这些营养素都在胰岛素正常功能中扮演重要角色。
此外,由氧化应激反应导致的氧化损伤可能会使细胞膜和胰岛素受体功能受损,降低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所以需要适当补充天然抗氧化剂,如维生素C、花青素。
久坐及运动量下降
身体活动量的下降会降低肌肉使用率和能量消耗,导致血糖升高。而长期的久坐还有可能影响人体血液循环及代谢活性,降低胰岛素敏感性。
重塑生活方式,逆转胰岛素抵抗
普遍认为,胰岛素抵抗的管理策略主要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和代谢手术三个方面。其中,药物治疗和手术治疗拥有较大的局限性和风险性,而生活方式干预是最常用也是最基本的管理措施,普适性高,应贯穿管理过程始终。生活方式干预包括:健康膳食、增加运动、消除精神应激、戒烟限酒、睡眠健康、补充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如果能够坚持践行健康生活方式,将会是您逆转胰岛素抵抗的“关键突破点”。
饭吃“八分饱”
膳食总热量、膳食成分及进食时间都是影响胰岛素敏感性的重要因素。因此,建议胰岛素抵抗患者每日适当减少摄入热量(11.9%左右),体重超标的胰岛素抵抗患者,建议每日减少摄入热量的20%-30%以使体重降低5%以上,而吃饭只吃“八分饱”带来的直接好处是:一顿的热量可以比吃饱的人减少20%的热量摄入量。
少吃碳水和动物蛋白
建议胰岛素抵抗患者将碳水化合物的热量占比控制到总热量的50%左右,推荐优先选择全谷类碳水化合物。动物蛋白同样也会诱发胰岛素抵抗,故日常饮食中建议加大植物蛋白摄入占比(肾功能不全者除外),建议成人每日补充15克膳食纤维或将膳食纤维摄入量增加到35克/天。
间歇性禁食
间歇性禁食是常用的减重、改善胰岛素抵抗的方法,包括隔日禁食(ADF)、5∶2膳食和限时进食。隔日禁食法顾名思义,即为在非连续的日子里,一天正常饮食,接下来的一天严格限制热量摄入(一般不超过500卡路里);5:2则为一周内选取2天严格控制热量摄入。
有氧和抗阻运动
建议胰岛素抵抗患者保持每周至少150 分钟(推荐分5天进行),中等强度(50%-70%最大心率)的有氧运动,如步行、慢跑、打太极拳、骑自行车、跳健身舞、做韵律操等。抗阻运动(如举哑铃、仰卧起坐、俯卧撑、负重深蹲等)不仅可改善胰岛素抵抗,还能增加肌肉含量和骨密度,可与有氧运动联合。运动应在专业人员指导下进行,有心脑血管疾病的老年人应避免高强度剧烈运动,有低血糖风险的患者应注意防范运动诱导的低血糖。
校对 王菲
来源:新浪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