钦州科普日历丨真的想问:小时候流行的“屁股针”,为什么消失了?

摘要:对于不少人来说,童年记忆里有“屁股针”的一席之地。如今,它却逐渐淡出视野。

对于不少人来说,童年记忆里有“屁股针”的一席之地。如今,它却逐渐淡出视野。

屁股针是肌肉注射的一种,将药物注入肌肉组织,与静脉、皮下、皮内注射适应不同场景。皮内注射用于“皮试”,靠近皮肤表面,便于观察反应;皮下注射如胰岛素注射,操作相对简易;静脉注射是将药物直接注入静脉,药物起效迅速;肌肉注射可避免肝脏代谢,作用相对缓慢,臀部因肌肉厚实常被选用,大腿外侧、胳膊三角肌也是“候选区”。

小时候觉得屁股针疼,一是当时对疼痛忍耐度低、有心理恐惧,二是存在客观因素。过去医疗条件欠佳,重复使用的针头变钝,上面的“小毛刺”加剧疼痛。后来虽改善了,但为避开厚脂肪层,屁股针要扎2—3厘米深,伤口深痛感强,且注射前的“抽吸”动作也会引发更多疼痛。

其实屁股针并未消失,只是使用场景减少。现代药物发展,口服药增多,很多情况无需打针。成年人接种大部分疫苗,胳膊三角肌注射即可。2006年研究显示,肥胖使皮下脂肪增厚,影响屁股针效果,可能导致疫苗失效,还有坐骨神经损伤风险。但对于大剂量肌肉注射药物,屁股针仍有其用武之地。

主播

苏文

钦州市融媒体中心主持人

一级播音员

图片制作丨黄琼琳

播音丨苏文

文字整理丨 黄宇琨 杨丰菁(实习)

编辑 丨梁文辉

校对丨颜兴

审核丨罗立彬

来源:两广大地那些事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