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概念】风的叠加与风力大小、风化、冻融风化、盐风化

摘要:风力大小与气压梯度、地形因素、地面阻力、特殊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有关。背景风与局地风的叠加关系也与风力大小变化有关。局地风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冰川风、下降风、焚风等对主导的背景风有加大或减弱的影响。

最专业的地理科普平台

最全面的海量备考资源

风力大小与气压梯度、地形因素、地面阻力、特殊天气等因素的影响有关。背景风与局地风的叠加关系也与风力大小变化有关。局地风如山谷风、海陆风、城市风、冰川风、下降风、焚风等对主导的背景风有加大或减弱的影响。

一、什么背景风?

背景风是指在大尺度区域内某种原因造成的大气水平运动,影响的范围较广‌。它通常由大尺度天气系统或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形成,具有相对稳定且具有一定方向性的特点。例如,全球性的风带信风、西风、极地东风、季风等都属于背景风。‌
二、背景风举例
A信风

在赤道低气压带和副热带高气压带之间,常年吹东北信风(北半球)或东南信风(南半球)。
‌B季风‌

在季风气候区,冬季的大陆冷高压和海洋暖低压相互作用形成的冬季风,夏季大陆热低。压和海洋冷高压相互作用形成的夏季风。
三、背景风的影响
背景风对大气污染物扩散、沙丘移动方向等地理问题具有关键影响。例如,大气污染物一般会顺着背景风的风向扩散,沙丘的移动方向也主要受背景风的影响。
四、背景风与局地风的区别
‌A影响范围‌:

背景风影响范围广泛,而局地风影响范围较小。
‌B形成原因‌:

背景风由大尺度天气系统或地理环境因素影响形成,而局地风由局部地区下垫面性质差异、地形起伏等因素导致,如热力环流。

背景风与局地风可以叠加。

两种以上不同的风:方向相同,风速增大;方向相反,则风速减小。常见的有山谷风和冰川风的叠加、山谷风和湖陆风的叠加等。

四、例题分析

天池位于天山山腰,其东南方向为常年积雪覆盖的博格达峰,天池附近气象站测得山谷风变化明显。如图为天山天池、气象站周边区域等高线(单位:m)分布示意图。读图,完成1~2题。

1.下列天气中山谷风变化明显的是

A.晴天且大范围盛行风不明显

B.阴天且大范围盛行风不明显

C.晴天且大范围盛行风明显

D.阴天且大范围盛行风明显

2.博格达峰的积雪对山谷风的影响是

A.加强了山风和谷风

B.减弱了山风和谷风

C.加强了山风,减弱了谷风

D.加强了谷风,减弱了山风

试题分析

第1题

山谷风属于山顶与山谷之间的热力环流,两地间温差越大,热力环流越明显。晴天时,山谷与山顶温差更大,所以山谷风更明显。但是如果外部盛行风明显,热力环流会受影响而不明显。因此,山谷风变化明显的天气是晴天且大范围盛行风不明显的时候,A正确。

第2题

白天风从山谷吹向山顶,为谷风;夜晚,风从山顶吹向山谷,为山风。博格达峰的积雪使山顶白天温度相对较低,与山谷之间的温差减小,故会减弱谷风。夜晚山顶温度下降更快,与山谷之间的温差增大,加强了山风,C正确。

白鹤滩水电站位于云南、四川交界处的金沙江下游河段,拦河坝坝顶海拔834m。该地山谷风显著。图为“白鹤滩水电站大坝景观及坝区等高线地形图(海拔:米)”。据此完成第3题。

3.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推测该地局地环流引起的风速变化及原因是

A.白天风速变大湖风与谷风叠加

B.夜晚风速变大湖风与山风叠加

C.白天风速变小陆风与山风叠加

D.夜晚风速变小陆风与谷风叠加

试题分析

白鹤滩水电站蓄水后,白天,湖泊和山谷都是相对冷源、高压,湖风与谷风叠加,因此该地局地环流引起的风速变化是白天风速变大,A正确。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4分)

太行山脉是我国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地理分界线,其山麓焚风(过山气流在背风坡下沉增温形成的一种干热地方性风)较强,焚风往往以阵风形式出现,从山上沿山坡向下吹。太行山区有众多河流发源地或流经地区,其东麓地带农业生产自然条件优越。图5a为太行山东西两侧剖面示意图,图5b为太行山东麓焚风季节及日分布图。

(1)根据图文材料推断太行山东西两侧焚风效应较强的坡向,并分析原因。(10分)

参考答案

坡向:东侧焚风较强,西侧焚风较弱。(2分)原因:太行山西侧为高原,冬季来自大陆的西北风强劲且干燥;气流越过太行山,在太行山东侧(背风坡)下沉增温,温度升高,东侧海拔高差大,下沉増温幅度大。

(2)总结太行山东麓焚风效应在一日之间的强弱变化特点,并分析原因。(8分)

参考答案

特点:太行山东坡焚风多出现在夜间至次日上午;在9:00左右出现的频率最高,至午后消失。(每点2分,共4分)原因:白天山地东坡增温快,气流沿山坡上升;与焚风风向相反,有抵消和抑制作用,故焚风强度较弱。

5、读图文资料,回答下列问题。

冰川风是指在冰川谷地中,冰川表面较稳定而下沉的冷却气流沿冰面向冰川前方运动,迫使冰缘地区较暖的空气上升而产生对流交换,形成由冰川表面向冰缘地带吹送的风,如下图所示。在我国祁连山和珠穆朗玛峰北侧的河谷地区均存在冰川风现象,冰川风势力强弱有着明显的日变化。近年来,珠穆朗玛峰北侧河谷和祁连山北侧河谷地区的冰川风变化趋势显著。

⑴描述珠穆朗玛峰北侧河谷冰川风一天中势力强弱的变化过程。

⑵说明冰川风对祁连山北侧河谷地区山谷风的影响。

试题分析

第⑴题分析山谷风对冰川风的影响,第⑵题分析冰川风对山谷风的影响。画图如下:

参考答案

⑴珠穆朗玛峰北侧河谷地区冰川风的强弱受山谷风风向变化的影响,谷风会削弱冰川风,山风会增强冰川风,从白天到夜晚,冰川风的势力增强,从夜晚到白天,冰川风的势力减弱。

⑵延长山风的时间,增强山风的势力:缩短谷风的时间,削弱谷风的势力。

一、什么是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就是地球表面或其附近的岩石和矿物在大气因素(水、空气、温度)作用下,发生破碎和分解。风化作用一般有物理作用、化学作用、生物风化。

风化作用的营力有‌太阳辐射、水、气体和生物。‌
二、什么是化学风化作用 ?

化学风化作用是地表岩石在水、氧气等作用下发生化学成分变化,使其成分分解,易溶解者流失,难溶解者残留原地,并产生新矿物的作用。

化学风化作用主要包括氧化作用、水化作用、溶解作用、水解作用及结晶作用。这些作用可以使岩石的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导致岩石的硬度、密度等特性发生变化。例如,岩石中含铁的矿物受到水和空气作用,氧化成红褐色的氧化铁;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和水气结合成碳酸,能溶蚀石灰岩;某些矿物吸收水分后体积膨胀;水和岩层中的矿物作用,改变原来矿物的分子结构,形成新矿物。

化学风化作用在湿热地区尤为显著,因为温度升高和水分增加可以加速化学反应的进行。此外,化学风化作用与物理风化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作用于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导致岩石分解和破碎。

三、什么是生物风化作用 ?

生物风化作用是由生物活动引起的,对岩石、矿物产生的机械和化学破坏作用。这种作用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生物的机械破坏作用,二是生物的化学破坏作用。
A机械破坏作用

生物通过其生命活动,如植根于岩石裂隙中的植物根须不断变粗、变长和增多,像楔子一样对裂隙两壁施加压力,劈裂岩石,称为根劈作用。这种作用极为常见,是生物通过其物理存在对岩石直接施加的物理破坏。
B化学破坏作用

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从土壤和岩石中吸取养分,同时也分泌有机酸、碳酸、硝酸等酸类物质以分解矿物,促使矿物中一些活泼的金属阳离子游离出来。这些分泌物与岩石中的元素发生化学反应,导致岩石的化学成分发生变化而遭受破坏。此外,生物遗体的腐烂分解也会形成腐殖质,其中的有机酸同样对矿物、岩石起着化学破坏作用。

四、什么是物理风化作用?

物理风化是指岩石在温度变化、冻融、有机体、水、风和重力等物理机械作用下崩解、破碎形成大小不一碎屑和颗粒的过程。这个过程不改变岩石的化学成分,也不形成新矿物,仅引起岩石在形态和体积大小的变化。物理风化是普遍存在的,尤其在温差较大的干旱和髙寒地区,物理风化作用更为强烈,是这些地区的主要风化形式。
物理风化的形成方式主要包括:
A温差风化:

由于温度变化引起的热胀冷缩,导致岩石不均一缩胀而逐渐破碎。

B冻融风化:

岩石裂隙中水分遇冷结冰并膨胀产生的巨大压力,使岩石崩解。

C生物机械破坏:

植物的根劈作用,通过植物的根须对石窟围岩空隙施加强大的压力,劈裂岩体。
D流水、风力产生的磨蚀、切割、冲击:

流水、风力产生的磨蚀、切割、冲击作用会使岩石发生形态变化并崩解、破裂。

五、风化作用与‌侵蚀作用有什么区别?

风化作用发生在原地,导致岩石破碎成较小的颗粒或碎屑,风化产物保留在原地,称为风化壳。侵蚀作用则将这些碎屑搬运到其他地方。风化是侵蚀的前提,没有风化作用,侵蚀作用就无法进行。

六、机械风化作用主要包括的风化作用有哪些?

A冰川冻融风化作用;

B盐风化作用;

C植物、根的活动。

所有这些活动都是机械作用,因为它们是物理性的,并不改变所作用物质的化学成分。物理风化会使岩石破碎解体。

七、什么是盐风化作用?

盐风化是指含盐水分渗透岩石并由内部从岩块下方渗出,盐分结晶膨胀而导致岩石表面脱落的过程。

八、盐风化例题分析

例1、盐风化是指含盐水分渗透岩石并由内部从岩块下方渗出,盐分结晶膨胀而导致岩石表面脱落的过程。广东省丹霞山山体以陆相红色砂岩和砾岩为主,地质历史时期曾为丹霞盆地。锦石岩洞(甲,深约12m)和禄意堂分别是锦江两岸山体陡坡上发育的大型扁平洞穴和弧形崖壁,均发育有盐风化作用形成的蜂窝状洞穴,图示意丹霞山锦江两岸的禄意堂崖壁和锦石岩局部岩层分布及蜂窝状洞穴景观。据此完成下面1-3小题。

1.甲岩洞的发育过程是

A.流水沉积—风化作用—地壳下沉—地壳抬升

B.流水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风化作用

C.海水沉积—地壳抬升—风力侵蚀—风化作用

D.海水沉积—地壳抬升—流水侵蚀—风化作用

2.控制甲岩洞走向的主导因素是A.风向

B.水汽

C.岩性

D.气温

3.相较于禄意堂,甲岩洞内蜂窝状洞穴的盐风化作用

A.因干湿变化大,速度较快

B.因昼夜温差大,速度较快

C.因风力作用小,速度较慢

D.因干湿变化小,速度较慢

参考答案

1.B 2.C 3.A

试题分析

1.依据图文材料,甲岩洞属于丹霞地貌发育而成。丹霞地貌是陆相沉积,不是海水沉积,排除CD;岩洞的发育应该在沉积之后受地壳抬升,然后遭受外力流水侵蚀,风化作用而形成,B正确,排除A;故选B。

2.在图中可以看出甲岩洞在沿着甲所在岩层延伸,故考虑岩性对岩洞发育的影响,C正确;丹霞地貌主要受水利侵蚀影响,排除A;水汽是盐风化的条件,但不是甲岩洞延伸方向的原因,排除B;岩洞位置较深且较深,温度相差不大,排除D。故选C。

3.根据图示,相较于禄意堂,甲岩洞内蜂窝状洞穴的盐风化作用较为明显,在同一地区,昼夜温差和风力作用相差不大,排除BD;主要原因是甲岩洞深度较大,温度较低,导致水汽凝结较快,盐风化作用较强,排除D,A正确。故选A。

例2、盐风化作用是岩石表面的盐分随着降水渗入岩石孔隙(或裂隙)中,并向岩石背风面运动,在岩石背风面结晶膨胀,导致岩石背风面崩裂,形成坑坑洼洼的岩石表面景观的作用。这种风化作用多见于沿海和内陆干旱地区的近地面岩石中。下图示意甘肃酒泉某地红色砂岩露头(露头是岩石出露地表的部分)的盐风化穴,该地平均年降水量仅为84mm。据此完成下面4-5小题。

4.岩石背风面易发生盐风化的原因是

A.风小,风力侵蚀弱

B.干燥,盐分易结晶

C.向阳,昼夜温差大

D.潮湿,盐晶易膨胀

5.若该地红色砂岩四周年降水量相同,推测该地岩石的盐风化穴发育较明显的一侧是

A.偏东侧

B.偏西侧

C.偏北侧

D.偏南侧

参考答案

4.B 5.D

试题分析

4.根据材料可知,盐风化是易溶于水的盐分结晶导致的,岩石背风面不易被雨水淋湿,干燥的环境使水分蒸发强烈,盐分在岩石缝隙中结晶,撑裂岩石,所以岩石背风面较干燥,B正确,D错误;风力侵蚀的强弱、昼夜温差的大小与盐风化的形成无关,A、C错误。故选B。地理图文综合整理

5. 都是红色砂岩,岩性相同,四周年降水量也相同,所以盐风化差异取决于水分蒸发(盐结晶)的强弱;由于甘肃位于中纬度地区,岩石南侧为阳坡,光照较强,所以南坡水分蒸发强烈,盐分结晶膨胀作用强,盐风化穴发育较明显,D正确、ABC错误。故选D

例3.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风化穴是岩石表面因各种风化作用或风蚀作用形成的地形,这种地形既可发生在岩石的顶部又可发生在岩石的底部。盖孜河谷位于帕米尔高原,曾是一条冰川通道,上盖孜村则是一个冰碛平台,科学家们对上盖孜村的一巨型花岗岩漂砾边墙型风化穴进行研究,发现是温差风化(含寒冻风化)、盐风化(因盐类矿物结晶膨胀而造成对围岩的挤压崩解或因盐类矿物水化造成岩矿体积膨胀而使本身碎裂)和山谷风侵蚀综合作用的结果。图甲示意上盖孜村及其附近地区位置,图乙示意为边墙型风化穴形成模式。

(1)分析上盖孜村夜间盐风化作用强的原因。

(2)分析谷风在边墙型风化穴形成中的侵蚀作用。

(3)简析漂砾迎山风一侧难以形成明显的边墙型风化穴的原因。

参考答案

(1)花岗岩漂砾中含有多种盐类矿物,冰碛平台靠近盖孜河,来自该河的水汽在夜间形成露水,渗入漂砾的裂隙或孔隙,盐类矿物水化造成岩石体积膨胀,使岩石某些部位发生粒状崩解或层状崩解。

(2)谷风由山谷吹往山顶,漂砾迎风一侧从底部开始进行吹蚀,自下而上把该侧侵蚀出风化穴;谷风形成风沙流,流动的沙粒对漂砾表面或漂砾裂隙等凹部进行磨蚀(或摩擦和旋磨)。

(3)山风属下沉气流,不能像谷风那样很好地作用于漂砾底部;山风过于干燥,不利于该侧盐风化的进行,进而影响了该侧的风力侵蚀作用。

试题分析

(1)根据材料信息可知,本地区存在盐风化,原因在于本地区存在大量的花岗岩漂砾,含有多种盐类矿物,上盖孜村是一个冰碛平台,靠近河流水汽较为充足,夜间时水汽凝结形成露水,渗入花岗岩漂砾的孔隙当中,结合盐风化的定义,盐类矿物水化造成岩石体积膨胀,使岩石本身崩解碎裂,形成风化作用。

(2)根据所学知识,白天吹谷风,谷风由山谷吹向山顶,花岗岩漂砾迎风一侧被风力侵蚀,自下而上,侵蚀出风化穴;同时,风力作用携带沙粒,流动的沙粒对漂砾表面进行磨蚀,使其风化穴加剧。

(3)根据所学知识,夜晚吹山风,山风由山顶吹向山谷,为下沉气流,山风过于干燥,不利于该地岩风化的进行,同时,无法影响漂砾底部,使其风力侵蚀作用受到影响。

4.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盐风化作用是指因岩石孔隙(或裂隙)中的盐类结晶膨胀而导致的岩石露头表面颗粒分解或脱落的物理风化作用。然而,盐风化作用却一直被地学界忽视和误解,以至于这种普遍存在的宏观和微观地貌景观都被解释为风蚀或水蚀等其他作用的结果。盐风化作用在地貌上表现为形成大小不等的风化穴,小的为厘米级,大的可以达到几米,盐风化现象可见于陆地上任何气候带,但在内陆干旱区和海边表现更为明显。下左图为盐风化原理图,下右图为我国西北祁连山北麓甘肃酒泉青稞地古近纪砂岩盐风化穴景观图。

(1)推断盐风化明显地区岩穴中盐类物质的来源。

答:地下水;岩石内部;盐湖湖床;含盐表土;海水等。

(2)简述青稞地古近纪砂岩盐风化穴景观形成的原因。

答:土地盐碱化,盐类物质丰富;温差大,岩石表层裂隙发育且砂岩空隙较多;盐类随水渗入裂隙,蒸发结晶导致表面岩石颗粒分解脱落;干湿交替,不断蒸发结晶,岩石碎屑不断脱落形成凹槽,即盐风化穴。

(3)与西北干旱区相比,简述我国南方湿热区较难见到盐风化穴的原因。

答:雨季长,降水多,雨水带走盐分,盐分较少;干湿交替周期较短,难以满足各种盐类晶体的生长膨胀;湿热环境各种风化速度快,流水侵蚀强,盐风化穴较难保存和识别。

(4)水是盐风化作用的重要介质,简述水对盐风化景观形成的影响。

答:为盐风化带来盐分;携盐分渗入岩石孔隙或裂隙,后蒸发致盐风化穴发育;但过量的水会带走流经处的盐份而减缓盐风化作用。

(5)分析干旱区砂岩岩体迎风面缝隙处不易形成盐风化穴的原因。

答:降雨时迎风面接受雨水浸润较多;迎风面裂隙的盐分被雨水溶解带走,含盐量低;裂隙处含水多,相对周围部分干燥过程滞后,盐类结晶较少。

注:本文综合自我们都爱地理、中学地理研究、中学地理课、匠心地理、轻轻松松学地理、高考地理、讲地又讲理、老丁侃地理、星球地理、如此这般学地理等各地理公众号或文中水印等,在此一并致谢!若引用不当可以随时文末留言联系注明来源或删除。应公众号命名规则要求,原谭老师地理工作室更名为地理图文,谭老师讲地理更名为图文地理,更多备考资源请点击阅读原文。

顺手点击文末四符

来源:科学连线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