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Meta的Ray-Ban Meta眼镜销量突破百万,国产新锐品牌“闪极”也携首款AI眼镜高调入场。与此同时,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纷纷试水,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智能穿戴时代正在加速到来。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预测,全球AR/VR头显(其
2024年年末,消费电子领域暗流涌动,一个关键词频频被提及:AI眼镜。
Meta的Ray-Ban Meta眼镜销量突破百万,国产新锐品牌“闪极”也携首款AI眼镜高调入场。与此同时,华为、小米等科技巨头纷纷试水,预示着一个全新的智能穿戴时代正在加速到来。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预测,全球AR/VR头显(其中AI眼镜是重要组成部分)出货量将在2024年达到1500万台,并在2027年突破7000万台,年复合增长率将超过50%。
然而,在这场科技盛宴中,一个略显低调的名字却开始引发关注:欧普康视。这家以角膜塑形镜(OK镜)闻名的眼科医疗服务商,似乎与“科技”二字并不沾边,却因为参股了一家名为“汇鼎光学”的公司,意外地成为了国产AI眼镜背后“隐形冠军”——后者正是“闪极”AI眼镜的镜片供应商。
一时间,“净利率40%”、“AI眼镜概念”、“隐形冠军”等标签被贴在了欧普康视的身上,股价也随之水涨船高。然而,在资本市场的狂欢背后,我们必须冷静地思考:欧普康视的“风口”究竟是真机遇,还是昙花一现的泡沫?
欧普康视与AI眼镜的联系,并非直接参与研发,而是通过参股汇鼎光学来实现的。这是一种典型的“借船出海”策略,折射出欧普康视在技术研发方面的短板。
汇鼎光学,一家以镜片制造为主的国产企业,在被欧普康视参股之后,摇身一变,成为了AI眼镜的关键供应商。这看似美妙的跨界合作,实则暴露了欧普康视在技术研发方面的被动局面。根据欧普康视的财报数据,2023年,其研发投入为7300万元,研发投入占营收比重仅为4.23%,而销售费用则高达7.5亿元。这一数据对比,凸显了其重销售轻研发的策略。而对比同行业领先企业,如爱尔眼科2023年研发费用超过3.2亿元,研发占比超过1.5%,差距可见一斑。这种重销售轻研发的策略,在传统眼科领域或许行之有效,但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却显得格格不入。
相比之下,科技巨头如Meta、华为等,都在AI眼镜的研发上投入巨额资金,并且拥有强大的自研能力。Meta 仅在2023年就投入了超过 100 亿美元用于元宇宙相关研发,其中就包含智能眼镜等智能穿戴设备的研发。欧普康视的参股模式,固然能够快速进入AI眼镜供应链,但也意味着其在技术上的话语权和议价能力都相对较弱。一旦汇鼎光学失去竞争优势,或者未来AI眼镜技术迭代,欧普康视所能分得的蛋糕,恐怕也并不稳定。
更为关键的是,这种参股模式,也反映了欧普康视在创新能力上的“路径依赖”。它更倾向于通过并购、参股等方式来获取新技术和新产品,而非自主研发。这种模式虽然能够快速扩张,但也容易导致商誉风险不断攀升。截至2024年三季度末,欧普康视的商誉已经高达5.82亿元,占净资产的比例约为15%。一旦并购标的业绩不及预期,商誉减值风险将会对公司业绩产生重大冲击。
AI眼镜概念的火爆,也从侧面反映了欧普康视在传统业务方面的焦虑。
角膜塑形镜(OK镜)作为欧普康视的支柱产品,虽然在国内市场占据领先地位,但近年来却面临着增长瓶颈。
根据《中国青少年儿童近视防控大数据报告(2023)》,中国青少年儿童近视率仍然居高不下,但OK镜的市场渗透率仍然较低,仅为个位数。同时,离焦软镜等替代产品的出现,正在蚕食OK镜的市场份额。以蔡司为例,其MyoVision离焦软镜的年销售额已经突破10亿人民币,对OK镜市场形成了不小的冲击。
更令人担忧的是,医疗器械集采政策的推进,也给OK镜的未来发展蒙上了一层阴影。2023年,部分省份已经开始了对OK镜的集采试点,虽然尚未全国范围推广,但一旦OK镜被纳入集采范围,其价格势必大幅下降,欧普康视的利润空间将会受到严重挤压。行业分析师普遍认为,集采将加速OK镜市场的洗牌,头部企业的市场份额将会进一步集中。
面对传统业务的增长瓶颈,欧普康视急需寻找新的增长点。而AI眼镜的出现,无疑给欧普康视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然而,这扇窗户是通向未来的康庄大道,还是通往陷阱的迷宫?
除了参股AI眼镜产业链,欧普康视也在积极拓展其他新产品线,其中最受关注的莫过于刚刚上市的“硬性巩膜接触镜”。这款产品被称为硬镜中的“天花板”,不仅功能性更强,而且不接触角膜,佩戴舒适,主要面向高度近视、散光及角膜问题的成年人。
硬性巩膜镜的推出,被视为欧普康视对高端市场发起反击的信号。相比OK镜主要面向青少年市场,巩膜镜则瞄准了成年人的需求,市场潜力巨大。然而,这款产品是否真的能够帮助欧普康视摆脱对OK镜的依赖,仍存在诸多不确定性。
根据行业调研数据,巩膜镜的终端价格约为2万元/副,远高于OK镜的平均价格(6000-8000元/副)。这决定了其主要面向高端消费群体,市场接受度可能相对较低。据了解,目前国内巩膜镜的市场渗透率尚不足1%,主要集中于一线城市。
巩膜镜的验配技术要求较高,需要专业的眼科医生进行操作,验配周期也相对较长。这可能会限制其在低线城市的推广速度。此外,市场教育也需要时间。
目前国内的巩膜镜市场仍处于发展初期,面临着市场教育、技术成熟度等方面的挑战。欧普康视能否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仍有待市场检验。根据市场研究机构的数据,目前国内巩膜镜市场主要由博士伦、强生等国际品牌主导,国内品牌仍处于追赶状态。
欧普康视之所以能够成为资本市场的宠儿,与其高达40%以上的净利率密不可分。然而,这种高净利率的背后,可能隐藏着一些结构性问题。
高净利率主要来自于OK镜等高毛利产品的贡献。根据欧普康视的财报数据,OK镜的毛利率高达70%以上,远高于其他产品。但随着OK镜市场竞争加剧,以及未来可能面临的集采压力,欧普康视的盈利能力将面临严峻考验。
欧普康视的销售费用长期居高不下,远远高于研发费用。2023年,其销售费用为7.5亿元,占营收比重高达43.3%。这表明其盈利模式仍然依赖于传统的销售渠道,而非技术创新。对比之下,爱尔眼科的销售费用占比则在30%左右。
欧普康视的并购行为,也可能在短期内美化其财务报表,但长远来看,却可能面临商誉减值风险。根据财报数据,欧普康视的商誉主要来源于对其他眼科企业的收购,这些企业的业绩表现直接影响着欧普康视的利润水平。
因此,高净利率并非欧普康视的“护城河”,更像是一种“伪装”。要实现可持续增长,欧普康视必须突破技术瓶颈,降低对传统产品的依赖,打造多元化的产品矩阵。
AI眼镜的出现,给欧普康视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但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根据 Counterpoint Research 的预测,2027年全球AR/VR头显出货量将突破7000万台,而AI眼镜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意味着,AI眼镜市场潜力巨大,能够为欧普康视带来新的业绩增长点。
参与AI眼镜产业链,能够提升欧普康视的科技形象,吸引更多投资者和消费者,尤其是在年轻一代消费者中。
通过与汇鼎光学等合作伙伴的合作,欧普康视能够逐渐积累技术经验,为未来的转型升级打下基础,比如在光学设计、精密制造等方面的能力。
技术短板: 欧普康视在AI眼镜的核心技术方面缺乏优势,依赖参股模式可能难以保持长期竞争力。例如,在芯片、算法、传感器等核心技术方面,欧普康视与科技巨头相比,存在明显差距。
AI眼镜市场竞争激烈,科技巨头、新锐品牌都在加速布局。除了Meta、华为等巨头外,雷鸟创新、Rokid等国内新兴品牌也在积极抢占市场份额,欧普康视面临着巨大的竞争压力。
如何将自身在光学制造方面的优势与AI眼镜技术相结合,并转化为实际产品,仍是一个难题。
欧普康视站在了AI眼镜的风口之上,这既是机遇,也是挑战。AI眼镜能否真正成为欧普康视的第二增长曲线,仍需时间验证。
当前,欧普康视最大的挑战在于其固有的结构性问题:技术短板、研发投入不足、对传统业务的依赖等。这些问题不解决,即使借助AI眼镜概念,也难以实现真正的转型升级。
未来,欧普康视需要做的,不仅是抓住眼前的风口,更要扎实修炼内功,加大研发投入,提升技术水平,打造多元化的产品矩阵,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隐形冠军”要成为真正的科技新贵,转型之路道阻且长。
来源:暴走的柚子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