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岑阿姨是第一位在国家级新闻发布会上分享健康养生体验的上海普通市民。她居住在上海市杨浦区的殷行街道,是社区中的“明星居民”,绝对的健康养生达人!
今年9月,来自上海的退休阿姨岑雪芳亮相国家卫健委“时令节气与健康”系列主题新闻发布会,分享自己退休后的运动健康生活和养生知识。
值得一提的是,这位岑阿姨是第一位在国家级新闻发布会上分享健康养生体验的上海普通市民。她居住在上海市杨浦区的殷行街道,是社区中的“明星居民”,绝对的健康养生达人!
“几年前,我还是运动‘小白’,对退休后突然改变的生活节奏有些无所适从,身体出现高血压、脂肪肝等问题。那时每天生活就是围着医院和药转,挺苦恼的,也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好。”岑阿姨也曾经被健康问题困扰,不过偶然的机会,她发现社区里有一个专为老年人开设的健身房——尚体乐活空间。想要改变的她,成为了健身房第一批会员并就此开启了健身之旅。
6年坚持不懈的锻炼,岑阿姨已经和脂肪肝说拜拜了,血压也恢复了正常,看起来更年轻有气色。
岑雪芳是殷行街道的一位退休居民,很多街坊邻居叫她“健康达人”。
为了惠及更多像岑雪芳一样的市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专业优质的运动促进健康服务。2021年8月3日,国务院印发的《全民健身计划(2021—2025年)》指出,“十四五”时期,要加快体育强国建设,并明确,到2025年,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更加完善,人民群众体育健身更加便利,健身热情进一步提高,各运动项目参与人数持续提升。
2021年以来,上海市体育局、市卫健委、市民政局、市总工会共同制定全国首个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的专项计划——《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2021—2023年)》。上海市体育局党组书记、局长徐彬介绍,截至2023年底,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到2.6平方米,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全市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数比例达到50%左右,城乡居民达到《国民体质测定标准》合格以上人数比例在97%以上,市民平均期望寿命保持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领先水平。
这也意味着上海探索富有时代特征、中国风格、上海特点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取得阶段成效。
体医融合的“杨浦模式”
今年41岁的李小军,最近血压一直在临界值徘徊,有高血压家族史的他来到殷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想做一个评估,“我还发现自己变胖了,平时主要的运动就是走路,所以想来看看还能做些什么”。
经过一系列身体数据测试和运动风险评估后,李小军拿到一张由社区家庭医生开具的运动处方,随后,他将继续在社区运动健康师的指导下,开始为期三个月的免费运动干预。
“过去多年,上海市一直全力推进体医融合的工作。但我们观察到,体育健身在一些未分化疾病(不明原因的身体不适)或者已经患有慢病,比如我们常见的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人群中,实际开展得还不够普遍。此外,对于这部分人群应该怎么合理运动,绝大多数的临床医生也缺乏一定的专业知识。”
杨浦区医保局局长刘欣宇介绍说,在门诊中,医生常常会叮嘱患者要改变生活方式,积极运动,但什么是合理运动,谁来指导督促患者运动,又该如何避免运动损伤,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杨浦是上海面积最大、人口最多的中心城区,也是传统的体育大区。据杨浦区体育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杨浦区作为全国首批全民运动健身模范市(区),承担代表上海试点建设全国首批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重任。
2020年,杨浦区委与上海体育大学党委合作,联手打造了“社区健康师”服务项目,并不断推动项目迭代升级,让居民在家门口就能体验科学、个性化的运动健康服务,推动健康关口前移。通过4年的探索,目前项目已经发展到3.0版本——基于健康医保理念的社区运动健康师,进一步铺开范围、扩大目标人群,同时更深层次融合体与医,带来更精准、科学、个性化的运动健康服务。
比如针对社区居民面临的主要慢病问题,杨浦区医保局、卫健委、体育局和上海体育大学共同推广“三高共管”健康管理,即适宜运动干预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患者可在杨浦区全区域开设的运动干预门诊开具运动处方,患者可以选择院内干预、指定机构现场干预或居家线上干预等方式,在社区运动健康师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监督指导下运动干预,实现“少吃药”和“减费用”的效果。
“3.0版本实际上就是在过去探索的基础上提质扩面。截至目前,我们在杨浦区中心医院、市东医院、12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47家社区卫生服务站点都开设了运动干预门诊,已服务6000余人次,入组项目近4000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同步获得运动健康指导。”刘欣宇介绍,为了突破“医不懂(通)体、体不懂(通)医”的瓶颈,3.0版本还加大了复合型人才的供给,“社区运动健康师培训班的参加者既有一线医护人员,也有体育行业从业者。在上级单位的委托下,我们开展了一些探索性的标准编制工作,邀请上海体育大学运动健康领域教授、华山医院运动医学专家等,以‘运动康复处方化,运动处方功能化’为指导方针,共同制定运动干预门诊的工作规范、管理流程并联合出台了技术规范”。
前文中的李小军,正是项目3.0版本的受益者。经过一段时间的运动,已经有相当一部分的入组市民健康情况得到改善,减少了用药量。比如殷行社区的居民吴一帆体重曾达218斤,伴有脂肪肝、高血脂。接受社区“三高”共管的慢性病运动干预服务后,按照医生开具的运动处方,他坚持每周3至5次每次半小时的有氧运动和每周3至4次的力量训练,保持清淡、低热量的饮食,半年来体重减了近40斤,血脂恢复正常,脂肪肝也转为轻度。
殷行社区运动健康中心的运营方、尚体健康科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社区运动健康师工作站示范点,殷行社区运动健康中心充分发挥“三高共管”项目首批试点优势,在科学健身的基础上实现“吃、练、防、调”四大服务的示范应用和落地推广,探索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
值得一提的是,社区运动健康师项目采取前3个月免费、之后“半公益价”收费的模式,提高了原本不爱运动的市民的积极性,收效不错。此外,上海医保“十四五”规划中提出从以疾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的健康保障新理念,刘欣宇介绍,在市医保局等部门的鼓励支持下,杨浦区已率先将特色的运动干预服务与家庭医生签约服务费调整相结合,提升社区卫生服务能力,激励家庭医生提高运动促进健康的服务能力。区医保局也将继续通过联合各方推动运动处方规范化、标准化,为进一步纳入医疗服务行为、探索医保支付、开发健康商业保险等方式奠定基础。
健康之家是家门口的健身好去处。
运动促健康已成共识
数据显示,我国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88%,由此导致的疾病负担占总疾病负担的70%以上。但在预防投入1元,要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可减少治疗费用8.5元,抢救费用100元。在慢性疾病稳定期向纵深发展前设立健康“关卡”,推动健康关口前移,能达到“花小钱办大事”的效果。
通过体医融合提供体育健康服务,可以让原来不敢运动、不敢高强度运动或者不爱运动人群,也能享受到丰富的体育资源,养成更健康的生活方式。运动促健康的理念已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
今年是健康上海行动实施五周年,杨浦体医融合的创新举措,目前受益人群达6.4万人次,有效降低了医疗费用支出,提升了医保基金使用绩效,也推动了从“以治病为中心”向“以健康为中心”转变的运动促进健康模式形成。
在2024人民健康大会召开期间,由国家体育总局群体司指导的“科学健身助力体重管理
科技赋能促进职场健康”主题会议上,杨浦区的“市民身边的健康师”项目成功入选“2024年科学健身指导典型案例”。
该会发布的40个典型案例中,上海市共有5个项目入选,数量居各省区市前列。上海市健康促进委员会办公室编写的《上海市民运动健康知识手册》传播项目也是其中之一。
这本“运动与健康小百科全书”推出后,通过全媒体传播的方式触达全体上海市民,甚至辐射长三角和全国,为广大市民带来了实用的价值与有趣的体验。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健康促进处处长王彤介绍,运动促进健康离不开科学的指导,手册的推出让市民“爱运动、想运动、会运动”,使运动良方为健康生活保驾护航,使科学运动成为健康生活的潮流、健康风尚的引领,促进上海市民健康素养达到40.46%,居国内领先水平。
运动促进健康需要跨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王彤指出,上海在这方面已有很好的基础,形成了具有上海特色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比如,上海2022年成立了由运动健康领域专家组成的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专家委员会,由运动健康科普教育分会等八个分会组成,在全国率先打造高水平、专业化、品牌化的体医融合与运动促进健康智库。
2023年,“上海市医体融合运动促进健康创新中心”在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浦东院区挂牌成立,建立贯穿全生命周期的运动健康管理及科普教育体系。
2024年1月1日正式施行的《上海市体育发展条例》,第十二条专门设置“运动促进健康”条款。作为上海市体育领域第一部综合性、基础性的地方性法规,更是对推动全民健身和全民健康深度融合,为基层探索体医融合,推动健康关口前移,提供了法治保障。
尚体科技运营了上百家长者之家。
实现“人人会健身”新时代
“人人运动,人人健康”是上海全民健身工作的目标和愿景。近年来,上海市积极践行“人民城市”理念,推动体育健身设施覆盖各类人群,注重全龄友好,加强儿童青少年、职工、老年人等不同人群的公共体育服务,努力建设“处处可健身”的城市环境,完善市民“家门口”的15分钟社区体育生活圈。
《2023年上海市健身设施建设补短板评估报告》显示:全市人均体育场地面积2.6平方米(比上一年增加0.09平方米),提前完成“十四五”规划目标,年度新增体育场地面积 251.6万平方米,各区共完成健身设施重点项目1888个。
上海作为国内人口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也一直积极探索、创新发展老年人体育健康服务。
上海在全国首创长者运动健康之家。截至2023年底,市体育局、市民政局支持各区累计建成长者运动健康之家136个。在提供康养体养场所的同时,为约2万名老年人建立了运动健康电子档案。并且,跟踪研究显示,长者运动健康之家锻炼的老年人医保支出平均下降15%左右。
此外,上海积极试点运动干预项目。例如,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试点开展社区老年人运动认知双任务干预,嘉定区开展糖尿病康复运动干预项目,金山区致力于慢性病早期干预和治疗的研究,静安区结合体质监测开展幼儿运动能力干预,宝山区成立运动健康促进中心等。
上海发布的《上海市全民健身实施计划(2021—2025年)》中,将“体医养融合”作为重要举措。上海还修订上海市全民健身发展指数评估办法,将“300指数”升级为“600指数”,每年发布全民健身发展报告。2023年,上海成功举办了首届长三角运动促进健康研讨会,发布《运动促健康长三角宣言》。
截至2023年底,上海市第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科学健身是提升人民健康水平的重要途径,也是推动全民健身事业发展的重要内容。不久前,上海市又制定了新一轮运动促进健康三年行动计划(《上海市运动促进健康计划(2024—2026)》),要求市民体质健康水平和人均期望寿命等主要健康指标保持全国领先水平,上海特色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不断健全完善,推出一批运动促进健康的创新品牌和项目,推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
“坚持健康优先,运动是不可或缺的一环。运动作为继药物、手术之后的第三大健康促进与医疗手段,正得到越来越多的医学专家重视。因此,要把运动观念植入市民心中,让大家积极树立‘大健康’‘大健身’意识。”王彤表示,上海的运动促进健康新模式是一种“科学验证、专业支持、部门合作、风尚引领、全民参与”的做法,随着全社会携手共同推进健康上海建设,一个“处处可健身、天天想健身、人人会健身”的时代正在到来。
文|周洁✎
来源:我与艾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