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日,新疆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教授刘湘江与浙江大学教授谢丽娟共同指导的硕士生王爽,在《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期刊发表题为《仿生太阳花:自供能植物可穿戴传感器》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针对当前可穿戴式传感器领域的共性瓶颈——供能和持
图为仿生植物可穿戴传感器。该传感器不再需要传统电池,它能够像植物一样依靠太阳能,实现能量的完全自给自足和长期稳定工作。 (受访者供图)
新疆网讯(全媒体记者江斌伟)给黄瓜、南瓜、西瓜等植物的茎秆戴上一朵仿生“太阳花”,就能知道它们渴不渴。
更为神奇的是,这朵仿生“太阳花”可以充分吸收太阳能,实现能量完全自给自足和长期稳定工作。
近日,新疆农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新能源学院)教授刘湘江与浙江大学教授谢丽娟共同指导的硕士生王爽,在《科学进展》(ScienceAdvances)期刊发表题为《仿生太阳花:自供能植物可穿戴传感器》的研究论文。该论文针对当前可穿戴式传感器领域的共性瓶颈——供能和持续监测问题,提出一种仿生植物可穿戴传感器。
该论文的发表,标志着新疆农业大学首次以第一完成单位身份,在全球顶尖学术期刊(Science、Nature、Cell)的子刊上发表研究成果。
自2021年起,研究团队经过三年潜心研究,攻克了为现有农业传感器提供稳定电源的难题,提出一种仿生植物可穿戴传感器——利用太阳能实现完全的能量自给自足,长期持续监测植物体内茎流(植物健康的关键指标)。
从外观看,仿生植物可穿戴传感器像是一朵开放的“太阳花”,重量仅40克,传感器可以伸缩,适应不同粗细的植物茎秆。常规传感器在使用过程中需要外接设备支持,如电源、控制系统、通信等,但该系统集成可折叠太阳能电池板,整合所有必要柔性电子组件,形成一个紧凑、轻便的系统,适用于农作物等小型植物。
“该传感器顶层是太阳能板,不再需要传统电池,它能像植物一样仅仅依靠太阳能,实现能量完全自给自足和长期稳定工作。”刘湘江解释,试验期间,他们给棉花、西瓜、南瓜、黄瓜等植物都戴过仿生“太阳花”,只要选取其中一两株植物戴上,持续监测植物体内茎流,就能知道植物渴不渴。
此外,为应对太阳能功率密度低挑战,团队还开发了一种受萤火虫启发的超低功耗光通信机制,将系统功耗成功降低了95%。结合无人机与深度学习算法,这一方法能够高效地从大面积农田中收集数据。谢丽娟说,该传感器具有成本低廉、部署简单、免维护等优点,有较强可推广性。通过传感器获取的作物茎流信息,可以准确了解农作物的需水量和耗水状况,有效指导农田灌溉。这项技术广泛适用于新疆等干旱地区农业生产,为节水灌溉和抗旱作物选育提供有力技术支持。
新疆农业大学硕士生王爽、浙江大学博士生柴扬帆为论文的共同第一作者,刘湘江教授、谢丽娟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刘湘江教授是浙江大学援疆干部,于2020年10月起参加对新疆农业大学对口支援工作。参与该研究团队的其他成员还包括新疆农业大学博士生王前、硕士生邹宇,浙江大学助理研究员罗璇、硕士生叶伟康等。论文主要作者均为浙江大学智能生物产业装备创新团队(IBE)成员。
该研究成果得到新疆农业大学—浙江大学新疆智能农业装备与机器人联合研究中心大力支持。该中心成立于2023年,全力支持新疆农业大学科研水平和人才培养高质量发展,为新疆经济社会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来源:新疆网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