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IP”拔节生长 激活浙里一方水土

360影视 2024-12-26 12:57 3

摘要:滚烫澎湃的“村BA”,婉转悠扬的“村越”,色彩斑斓的“村画”,智谋对决的“村棋”……一段时间以来,浙江乡村如火如荼地办活动、变着花样地“玩”文化,一批批接地气、冒热气的“乡村IP”频频“出圈”,受到广泛关注。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李心怡

诗画浙江,一村一韵。

滚烫澎湃的“村BA”,婉转悠扬的“村越”,色彩斑斓的“村画”,智谋对决的“村棋”……一段时间以来,浙江乡村如火如荼地办活动、变着花样地“玩”文化,一批批接地气、冒热气的“乡村IP”频频“出圈”,受到广泛关注。

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坚持农民唱主角,促进“村BA”、村超、村晚等群众性文体活动健康发展;同时,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优化文化服务和文化产品供给机制。

广袤的乡村如何以文赋能?浙江在探索前行。我们欣喜地发现,当村庄深厚的历史文化被赋予更强生命力,乡村产业体系转型步入“快车道”,外部资金、人才不断流入,为乡村注入强劲动力……在浙江,生于乡村、长于乡间的“乡村IP”正逐渐成为促进城乡融合、乡村振兴的新风口。

第二届嵊州村越活动现场 主办方提供

看得见乡愁,文化传承在村里

12月,微微细雨间,第二届“嵊州村越”落下帷幕。历经半年,72场PK赛,赛事直播观看人次近千万,全网曝光量超10亿次,嵊州再次因“村越”出圈。

“书房门前一枝梅,树上鸟儿对打对……”在“村越”的诞生地嵊州甘霖东王村,每周一度的越剧汇演正热闹上演,台上村民的一曲《梁祝》清丽悠扬,丝毫不输专业演员,引得观众连连叫好。

“只要有戏开演,台下就挤满了人,我几乎场场不落。”村民朱忠伟说。

一台戏激活一个村子。东王村以“村越”为魂,串起了美丽人文乡村的发展。

作为越剧之乡,嵊州将今年定为越剧文化年,在全市举办起越剧文化惠民、复活古戏台、百戏百校越乡行等八大越剧文化系列活动,并“唤醒”当地200多座古戏台,以古融新,以新续古。

文化礼堂里、古戏台上、祠堂门前,“村越”全方位开演,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被这股浓郁的传统文化氛围吸引,开始主动接触和学习越剧。在今年的“村越”比赛中,35岁以下的年轻面孔占比接近三分之一,每场比赛都有“00后”小演员登台,为越剧注入新的活力。

文化脉络融入了乡村肌理,开始被不断续写。

“开窑大吉!”金华武义履坦镇坛头村的一座柴窑前,窑工师傅们砸开泥封窑门,将窑口内的匣钵小心翼翼地搬出。历经八天八夜烧制冷却,1000多件瓷器悉数出窑,一旁的上百名匠人、村民与游客,不禁为这“出窑万彩”的时刻欢呼。

坛头古村拥有近700年历史,是古婺窑遗迹所在地之一。近两年,村里的一座座老建筑变成了艺术馆、博物馆,保存、展示、传承着当地几代村民的瓷器作品与生活轨迹。在浙江省公布的首批56家乡村博物馆名单上,坛头村婺瓷展示馆榜上有名。

这座青砖青瓦的“村博”里头,上千件婺瓷藏品高低错落、摆放有致,柔和的灯光下,有的粗犷古朴,有的温润沉静……婺瓷的前世今生在眼前一一铺陈。这里还有一间非遗研学工厂,参观者可以聆听讲座、亲手拉胚、体验古法烧窑。

能在乡村遇见如此精致的博物馆,对赤道几内亚留学生奥巴马来说是个新鲜事儿,他在参观后发出感叹:“我感受到了婺州窑跨越千年的美与韵味,更感受到了中国乡村匠人对传统文化的珍视与传承。”

一方文化润一方情,独一无二的IP故事让更多乡村风土人情被看见、被发掘。绍兴新昌梅渚古村,连续10多年举办“村晚”,挖掘保护目连戏等传统曲目;衢州龙游浦山村的一场场“村T”,将畲族传统美学与现代审美巧妙融合,让畲族文化走进大众视野;在宁波慈溪天元村,自创自编的“村歌”成了村民们的精神食粮,每一次唱响,都是对乡土历史与文脉的重温……

引得来游客,把消费留在村里

当辨识度高、自带流量的“乡村IP”出现时,有人开始去那里旅游,有人从中发现了商机。吃、住、游、购、娱全方位的乡村业态兴起,村民和参与者共同受益。

“拿起画笔就能创造稳定收入,我画墙面画一天能赚五六百元,如果接到大客户订单,一幅画就能赚两三千元。”衢州柯城余东村的村民毛美仙心里乐开了花。

余东村是“中国第一农民画村”,800多人口的村庄里,有300多人是农民画家,他们几十年如一日地坚持创作,让余东“村画”逐渐成为当地的一张文化名片。

作品变产品,产品变产业。余东村党支部书记余晓勤告诉记者,“村里以农民画为核心,形成了‘农民画+文创+旅游+研学’的新型文化产业链,实现了从卖画到卖文创、卖版权、卖风景、卖旅游的‘四个转变’。”

目前,余东村积极拓展农民画销路,开发了很多文创产品,如农民画陶瓷、丝巾、抱枕等,还开辟了线上交易平台,培育本土直播网红。线上线下销售农民画及版权,大大提高了农民画的附加值。去年,余东农民画产业总产值达2000多万元。

视线落到浙江诸暨,从泥鞋到球鞋,从老一辈到新一代,几乎这里所有的男子都会打篮球。去年,作为首批“全国篮球城市”之一的诸暨整合基层赛事资源,推出了首届以村为单位的大型全民篮球赛——诸暨“村BA”。

“村BA”仕坂坞村队赛场风采 诸暨应店街镇供图

681场“村BA”场场火爆,给赛场周边的安华镇等夜经济小镇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也为当地居民提供了更多的就业与创业机会。安华镇副镇长陈玉兰算了一笔账:连续8天的“村BA”赛事,夜市日均客流近3万人次,营业至凌晨2点之后的夜宵店超100家,户均收入达35万元以上。

靠IP出圈不是目的,激发乡村活力、闯出发展新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才是追求。“村BA”激活了村庄,唤醒了资源,重塑了乡村功能,成为诸暨村民同享精神富有与物质富裕的见证。

活动搭台、文旅融合、经济唱戏,这样的场景同样在杭州淳安下姜村的“村跑”中上演。

前不久,“2024浙里乡村健康跑(村跑)”在下姜村鸣枪开跑。跑步沿途,来自全国各地的路跑爱好者们遇见了各种各样的乡村文化活动:“村集”的展台上摆满了来自农户家里的“土特产”,“村宴”的桌上端放着色香味俱全的农家菜;最有意思的是,“村跑”的奖品是喝着农户山泉长大的有机鱼、吃着杂粮长大的农家花猪火腿,以及喝一口有点甜的有机茶……

各种“村”味的穿插让不少参赛者选择留下来,在民宿“放空”几晚,在特色的乡村博物馆、图书馆、非遗馆充充电,离开时不忘捎带上不少农产品。随着乡村人气的不断提升,当地表示还将开发更多的文旅新业态。“村跑”奏响了乡村农文体旅商融合发展的新乐章。

留得住青年,把活力注入村里

“乡村IP”为村庄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更让城市的资源找到了流向乡村的新渠道。

拿一杯咖啡来说,不产咖啡豆的浙江,却在乡村里冒出许多“村咖”,令不少年轻人慕名而来。

走进安吉大里村,一家由废弃山洞改造而成的“瀑布咖啡”赚足了眼球。“咖啡店以户外体验为定位,同时配有香水调配、轻食餐饮、夜间酒吧等多种业态。”1993年出生的主理人王冯看中了大里村的山水资源,从江苏来到浙江乡村创业,开业首月,营收额就突破百万元,如今一天最多售出3500多杯咖啡。

同时,该村积极招引青年人才,以“村集体资源、资产入股+年轻主理人运营”的方式,相继推出云下湖畔、in竹野基地项目等新业态。今年1至8月,大里村吸引游客超20万人次,村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逾180万元。

青来万物生,新风荡乡野。乡村文化IP的兴起,让年轻人看见了乡村的另一番模样,从喜爱到投身,人才的“新鲜血液”于是从城市流向农村,也让农村的优秀人才愿意留下来。

“90后”汪颖是湖州吴兴龙山村人,五年前毅然放弃高薪工作,回到老家,将自家农房改造成“妙溪民宿”。她不仅把自己的民宿做得有声有色,还号召了她的“朋友圈”进村。朋友们来了,有的创办文旅公司,有的开起了“村咖”,有的聚焦竹林秘境露营,还有的做起了“村播”……

在丽水古堰画乡,近500名外来文化创客在此扎根。“小木匠”杨翔军返乡创业,关掉了自家工厂,在经营民宿的同时,联合20多位当地的手工艺人组建古堰画乡文创联盟,一起开发旅游文创产品,现在一年的收入突破80万元。还有辞去教师做手工布艺的“铁娘子”雷雅莉、边开餐厅边办画廊的古堰画乡博兰艺术馆馆长厉武军……越来越多的文旅艺从业者选择在画乡创业和生活。

同时,浙江乡村也在不断探索招揽人才新模式,例如“李祖模式”“龙门秘境模式”“刘家塘模式”等,吸引大批青年到乡村创新创业,丰富村庄业态。

其中,“李祖模式”中的义乌李祖村党支部书记方豪龙领着村民,整修老旧厂房、闲置农房,引入专业团队,打造集创业指导、创业孵化、电商培训于一体的“众创空间”。创客经济赋能古老乡村,村里的主妇学着开起了小吃店,非遗传承人李期银举家返乡,老字号“李氏梨膏糖”生意红火。原乡人、归乡人、新乡人,农创客、文创客、科创客,乡村运营师、农村职业经理人、新农人……新职业、新面貌、新气象,城乡统筹发展动能澎湃,重构现代“三农”内涵。

今年5月,浙江更在全国率先开启“文化特派员”创新性举措,激发“第一资源”——人才资源,把文化注入乡村,激活乡土文化活力、壮大乡村文化产业,将文化存量转变为经济增量,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推开一扇扇文化“小窗”,乡村,让城市更向往。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