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一线28年 这名数控铣工坚持在攻坚中创新创造

360影视 2024-12-26 14:22 3

摘要:在中国兵器集团淮海工业集团,一谈到杨兴隆,无人不竖大拇指:“技术过硬,没有他干不出来的零件。”作为一名数控铣工,杨兴隆28年如一日扎根科研试制生产一线,潜心钻研数控制造技术,不仅操机干活漂亮,还能开发系列自动编程的辅助软件,攻克许多复杂数控设备无法自动编程的难

人物介绍

杨兴隆,中国兵器集团淮海工业集团数控铣工。

在中国兵器集团淮海工业集团,一谈到杨兴隆,无人不竖大拇指:“技术过硬,没有他干不出来的零件。”作为一名数控铣工,杨兴隆28年如一日扎根科研试制生产一线,潜心钻研数控制造技术,不仅操机干活漂亮,还能开发系列自动编程的辅助软件,攻克许多复杂数控设备无法自动编程的难题,是难能可贵的新型高技能复合人才。

杨兴隆在工作中。

1996年杨兴隆初入职时,数控机床还没有普及,集团仅有几台设备,他靠在学校和书本上学到的知识,结合工作实践一点点地摸索实践,熬过了很长一段时间的瓶颈期后,杨兴隆因业务能力突出成为年轻技能人员追逐的“偶像”。

不断试路探险、打破常规,为他人所不能为是杨兴隆的工作日常。

淮海集团承制的产品有“三高”的特点,技术难度高、精度要求高、复杂程度高。尤其在科研试制阶段更是问题百出,可谓“摸着石头过河”,很多时候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勇气。

杨兴隆说,最大限度地挖掘设备潜能是解决问题的重要手段,也是他创新创效的法门。有一次,企业一项重点科研项目因为设备能力不足卡了壳,他主动请缨解决问题,经历了一次次的调试、一次次的失败,半年时间的潜心研究,最终用TCL语言编写了该后处理软件,完成了机床多种功能的开发,保证了零件的完美加工。

多年来,杨兴隆始终在挫折中奋起拼搏、在攻坚中创新创造。面临粗放式测量产品容积不再满足科学技术的发展和武器装备要求提高的问题时,他主动扛起这个沉重的担子,努力探索出一种能够精确测量容积的技术手段。

推翻一个行业多年的认知谈何容易?要打造一个新的理念到底该从哪里突破?整日里苦思冥想的杨兴隆夜里经常失眠,短短两个月的时间,他两鬓的头发迅速变白,同事们看到他憔悴的样子都劝他放弃,但杨兴隆毫不动摇。经过近一年的推敲琢磨,杨兴隆在创新、失败、再创新的循环中反复,终于找到方法,交上满意的答卷。

随着产品向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产品零件的复杂程度也与日俱增,一张平面图不再能满足多个视角投影视图的需求。杨兴隆想出一个大胆且冒险的办法:“让包括普通机床在内的所有操作工看到产品的三维图。”

杨兴隆说,实现这个目标谈何容易,必须要在普通机床上安装工业平板,保证每一台设备联通局域网,还要让三维模型轻量化、三维尺寸公差中线化、生产管理信息化覆盖普通机床……带着这些问题,他在庖丁解牛式的可行性分析后,大胆向公司领导阐明了自己的观点,很快就得到公司强有力的支持。

不久,一台台老旧设备换上新装,三维识图工业平板加持后生产效率成倍增长,产品质量节节攀升,老设备终于焕发出了勃勃生机。

多年来,杨兴隆不断攻克制约工程研制的技术难关,创新工艺100余项,节约加工时长8600余小时,创经济效益800余万元。此外,他发明的“砂型真充夹具”“空心刀具”“穿插电击”“减震螺栓”等多种特色辅助工具和工装,都提高了数控机床的加工质量和生产效率。

杨兴隆从不把自己的经验和技巧藏着掖着,不论是生产技术还是比赛技巧,总是对大家倾囊相授。为此,他编写了一本图文并茂的《多轴加工实战精粹》,成为不少数控从业者的好帮手。

除此之外,杨兴隆定期为设计人员和工艺技术人员针对UG建模及PMI应用进行理论和实操培训,并成为登上技能强国平台讲授直播网课的兵器集团首位工匠。还通过企业官方微信平台用视频授课的形式介绍3D打印常识,并进行模拟操作,为广大技能人员提供掌上学习视频资料。

多年的实践积累,使杨兴隆在数字化制造领域拥有了与众不同的建树与理解,对科研试制研究出了难能可贵的方法和技巧。就在不久前,他对一项旧产品的加工工艺进行创新,将近7个小时的加工过程缩短至3个小时。

从业28年来,杨兴隆始终践行着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把每一次突破作为一个全新的起点。

来源:中工网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