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模范教师李伟:让校园每寸土地都舞动着活泼的“苗”

360影视 2024-12-26 17:38 4

摘要: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藤根小学教导主任李伟从2017年起,在校内开辟了田园课程基地,以基地为平台、以乡土文化为元素,实行跨学科教学、探究式教学以及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师生共生共长空间,践行着他心目中真正的教育。

海南省儋州市白马井镇藤根小学教导主任李伟从2017年起,在校内开辟了田园课程基地,以基地为平台、以乡土文化为元素,实行跨学科教学、探究式教学以及各种综合实践活动,拓展师生共生共长空间,践行着他心目中真正的教育。

劳动教育在出力流汗中实现

2002年夏,李伟被分配到老家附近的白马井镇韩宅小学,从此开启了22年的乡村教师生涯。两年后,他调入藤根小学,多次放弃到海口等城市任职的机会,在几间简旧的瓦房里教书育人。

随着社会发展急剧变化,乡村学校教育改革迫在眉睫。“一些人会想当然地认为农村的孩子爱劳动,现实并非如此。由于农村机械化的普及和外出务工的兴起,很多父母不再鼓励孩子参加劳动,有的还将劳动作为负面教材,致使一些农村学生逐渐排斥和厌恶劳动。”李伟和同事不断探索各种途径,尝试“突围”,但苦于无资源、无榜样、无支持、无吸引力,很多教师对于教学改革也几无自信,认为“学生笨、教师差”,于是“低质量教育依旧,家长和社会的差评依旧”。

2017年春的某个午后,望着大片乡野,李伟的思路忽然打开:可以把课堂放在学校之外,也可以将田野装进学校之内。他对比分析了城乡学校的特征,认为乡村的小班额课堂在实施个性化劳动教育方面具备优势。于是,除了带着学生到海边与田野上课,他还顶着家长的质疑和非议,带领全校师生,一砖一瓦、一土一苗,打造了“七彩园”劳动教育基地,并以基地突破口,实行劳动教育等课程改革。

李伟邀请家长进校参观,并组织开展亲子种植活动。“当父母发现他们的孩子确实发生了变化,喜欢琢磨、主动学习,甚至开始懂得关心人,他们才体会到,我的田园课程不是为了种菜而种菜,而是把教育的‘种子’种在学校田园里。”李伟听家长说,很多学生抱着自己的绿植回家,即使叶子已经老掉烂掉,也舍不得扔,因为这是他们的劳动成果。

劳动教育实践初步取得了成效,但在李伟看来,彼时教育和劳动的关系仍然是割裂的:在课堂上有教育无劳动,在“七彩园”有时又存在有劳动无教育的问题。如今的劳动与传统意义上的劳动,从内涵到方式已经发生了变化,要适应时代发展,重新理解教育和劳动的关系。2019年,李伟将“七彩园”升级为农耕园,开辟出了菜香园、稻香园、无土栽培园、中草药园等七大板块为一体的田园课程基地,把学校建成了学生参与劳动并体验学习的大田园、大课堂。他将学科教学融入劳动实践,开设“五育”融合的田园劳动教育课程。小组合作、划分区块,让学生在自己的“责任田”中进行实践和探究。“他们可以去翻地、播种、管理、观察、收获,从翻地到管理,从种植到收获,全程参与,形成系统的劳动体验。教育就在学生的动手动脑、通力协作与出力流汗中实现了。”李伟说道。

“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结合

在实践中,一方面,李伟思考着如何将国家课程的“第一课堂”与田园课程基地的“第二课堂”结合起来;另一方面,学生对知识应用的需求和渴望也催促着课程改革走向以学生为主体的跨学科学习、知识的迁移与融合。“他们在田园课程中发现,想要种植成功,原有的知识不够用来解决问题,想要收获的心愿推动师生改变教与学的方式,以及思考跨学科知识的掌握、应用和创新。”李伟说道。

顺水推舟,李伟贯彻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教学做合一”的教育理念,让学生在“做中学、做中悟、做中创”,尽可能将书本世界和生活世界对接。这种结合通过“让课堂走进田园、让田园走进课堂”来完成,他开设了田园语文、田园数学、田园科学等课程,把课堂搬到田间地头,以“田园”辅助了各学科的教学。

在田园数学中,李伟让学生动手测量计算土地面积,估算产量,调查农作物行情价格,计算出产值和利润,在动手实践中掌握数学知识;在田园语文中,他让学生查阅资料,了解植物的生长习性,记录每个阶段植物生长的样子,实景观察、亲身体验、现场表达。“于是习作课有了根基,他们的笔下总有写不完的话。”李伟说,很多学生经常问他当天有没有劳动实践,周末时间,一些学生留下来和他一起在田园课程基地里观察和试验,探究如何让植物长得又快又好。学生对植物生长所需的温度、阳光、水分、土质等条件产生了兴趣,他就将科学课程的知识适当拓展,在田间讲给学生听,引导其用科学的语言描述植物生长、水土环境等,再综合运用知识解决困难。这些主动学习与积极探究的过程,常常充满欢声笑语,学习真的可以是愉悦的。

李伟认为,田园课程是一种体验式学习,教学地点主要在自然环境中,其注重实践操作与问题探究,强调跨学科学习,会涉及生物、地理、历史等多个学科知识,不像传统学科的划分那么明确。这些特征决定了学生的身份转换:他们是参与者和劳动者,更是探索者与问题的提出者、解决者。有时课上了一半,李伟就把学生拉到教室外的基地,将课堂学习的知识当即应用。“教师的思维要灵活起来,例如教学环境、环节、方式、内容都要适时而变,这样学生就活跃起来,知识的学习活了,整个课堂都充满生命的活力。”

走向大空间的生命教育

有一天,李伟听到一个学生在哭泣,原来是他培养的豆苗被人拔出来扔在旁边,李伟找到拔豆苗的学生问询原因,学生说:“老师,我只是想拔出来看看它是什么样子,不知道拔出来会有什么影响。”李伟带着他把豆苗重新栽进土里,并告诉他要尊重他人的劳动,更要尊重生命。

李伟非常重视综合实践教育。学生是园丁,他就是园丁的导师。他几乎不干预学生对自己责任田的管理以及小组内对劳动成果的分配。对于非责任田的果蔬粮食,他会组织学生把种植的果蔬卖掉,收入的钱充当班费,并填写幸福账单,学习如何理财。还会组织他们与村支部商议,入户将蔬菜送给生活条件不好的家庭。学校周边乡村资源丰富,有风谷车、稻草秆、红胶泥、水缸、石磨等,李伟开发了《捏泥巴》校本课程,让学生分组到海边寻找红胶泥,并在田园课程基地开展手工课。

“学生在售卖自己种的果蔬时,不胆怯、不自卑,给了我很多意想不到的惊喜。他们会运用数学知识,想办法算出折扣方案,实现利润最大化;会聚在一起讨论买方可能存在的砍价情况以及应对策略;还会商量推销的话术。”李伟说,开始时,一些小组内会有一两个学生羞涩腼腆,但经历两次、三次之后,他们都变得非常大方、熟练。如今,他开设的综合拓展课程逐渐体系化,包括了田园财富课程、田园感恩课程、田园梦想课程、田园创客课程、舌尖上的田园课程等。

李伟还开设了现代农业课程。他认为,以前农村四处开垦,没有撂荒的概念,如今大片土地荒废,归根结底是传统的务农赚不到钱了,落后于生产力的发展。这也导致家校师生对劳动教育产生误解。“当今是农业现代化的社会,对学生的教育也要跟上现代化的步伐。”李伟在基地内开设了稻虾共享课程、鱼菜共生课程、无土栽培课程,让学生初步了解现代农业,体验生命共生之美,培养学生的兴趣。

“过去,我们紧紧盯着分数太久了。培养出体弱无美、鄙视劳动的学生的教育毫无意义。”李伟认为,教师要把教育理念从幽闭中解放出来,让学生从狭窄的数码空间中解放出来,使他们回归到充满生命活力的广阔天地之中,为他们未来的无限可能种下一片田野繁花。

来源:光明社教育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