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今天刚睡醒,我就瞅见有个论调,说低价电商库库开卷,破坏价格体系,对品牌和产业都是巨大伤害。
大家好。
今天刚睡醒,我就瞅见有个论调,说低价电商库库开卷,破坏价格体系,对品牌和产业都是巨大伤害。
我一瞅评论区,支持这种论调的声音不在少数:
劣币驱逐良币,线下企业没有生存土壤,价格体系上来才多赢。
看完我都汗流浃背了,合着咱贪这点便宜,对产业这么大危害啊?
可我仔细一想,不对啊,这啥意思,想加价是吧?!
再一琢磨,低价危害产业这说法,很有问题啊,凭啥我就不能省点了:
一样的货,谁家便宜,我买谁啊。
现在是个啥环境,消费降级,性价比、平替才是大伙的真正需求。别说购物,餐饮也一样啊,北京上海的高端餐饮倒闭的倒闭,活下来的,姿态也没那么高了。该直播直播,该上美团套餐的,一秒也不含糊。
(海底捞都在调低菜价,客单价一降再降)
中产更是勒紧裤腰带过日子,买啥先讲究质价双全,能用100买的东西,花120买,算我亏20!
冤枉钱?一分钱也不可能花。
刚过去的双十一更明显,大伙都在讨论哪个平台叠券完最划算,选便宜的那家下单,最后发现,哦,是拼多多/淘宝/京东便宜,买!
要是凑完券发现比别人买还贵80,恨不得顺网线过去,拽商家领子让他还我钱!
所以,是消费者的选择,和时代趋势,造就了低价电商的流行。
作为省下钱的消费者,我咋可能怪任何一家平台,巴不得他们扯头花价格拼刺刀,哄我开心啊。
再来,我听到相当刺耳的一个说法是,提升品牌的定价体系,对所有人,包括消费者都有好处。
emmm我寻思抬价归抬价呗,教育咱消费者,爹味儿挠儿一下上来了啊。
我之前跟杜国楹(小罐茶创始人)谈的时候,也问过他花大价钱做品牌、搞营销,对咱消费者到底有啥好处,不就是多收点智商税?
他是这么回答我的:品牌和营销对消费者是有好处的。
最显著的,就是品牌降低了消费者选择成本。买牌子货,有靠谱放心的售后服务,也能消除大伙选择的顾虑。
说白了,品牌能让消费者省时+省心。
我被他说服了。确实,如果我要买一台空调,那我首先会想到格力、小米、大金这些品牌。
因为这能帮我快速做选择,他们的产品质量和售后服务经过市场验证,帮我节省挑选的时间。
看似我付出了更多品牌溢价,实则是等价交换,为了省事+省心,我愿意为一个品牌多花钱。
但我也在思考,我能接受多高的品牌溢价呢?
做品牌的目的,就是为了把只能卖100块钱的东西,卖到200?
这就叫能推动行业发展?
开玩笑,真这么干,别说消费者给你撕了,小米就第一个不乐意啊。
小米手机诞生的时候,智能机动辄大几千,1999的小米,不仅把价格狠狠打下来,还给消费者提供了买手机的新思路。
省事+省心,一个也没落下。
之后的小米生态,更是让更多人用上了平价产品,现在上到汽车飞机,下到创可贴卫生巾,都有人疯狂@雷军催他赶紧造。
这样的平价品牌还一抓一大把。
6块钱的蜜雪冰城,让人开始盘算38块一杯的茶饮性价比,9.9的生椰拿铁,打得星巴克满地找牙。
性价比品牌崛起,让更多消费者知道这玩意成本到底多少,之前花的钱,有多少是为了溢价和营销买单,更能避免赢家通吃啊:
甭管是打下价格,还是倒逼头部品牌卷技术推陈出新,都让消费者成了获益最多的人。
再退一步,甚至不是所有商品,都需要品牌啊。
性价比电商中,有相当多一二线城市消费者瞧不上的白牌产品,它们也是品牌不放在眼里的“低质商品”。
它们背后是产能严重溢出,缺乏营销、渠道和品牌背书的白牌,在品牌的耀眼光芒下,黯然失色。别说被消费者看到,怎么清库存都是问题。
同时,也有相当一部分消费者,是不看重品牌的。什么马桶搋子棉签胶带,质量过得去,能用,对于不少人来讲就足够了。
哪怕是一些“低质商品”,能做到60分,满足下沉市场的需求,市场也相当广阔。
甚至是这样的“低质商品”,开拓了农村、七八线城市的下沉市场,对他们来讲,这已经算创造需求,消费升级了。
没有性价比电商牵线搭桥,白牌产品和下沉市场,反而成了被忽视的沉默大多数。
我琢磨吧,这几年国产汽车手机、新消费品牌的崛起,的确让不少品牌意识到品牌的价值和意义。
抨击性价比电商也好,坚守价格体系也罢,本质上是站在品牌角度出发,无可厚非。
但是过于强调品牌和价值,对低价喊打喊杀,啪,扣上个伤害产业的帽子,反多了一丝令人不适的优越感。
毕竟市场经济,就应该有不同的选择和参与主体,你可以买保时捷星巴克,我也可以买比亚迪蜜雪冰城。
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支持品牌和产业发展,也不是为了多花冤枉钱啊,要是比亚迪秦干翻日系车,转头卖50万了,你看大伙还支持不支持?
最后,我琢磨市场经济,也没有唯一标准解吧,又为啥说性价比电商伤害了产业,要以品牌和价格为先呢?
哪怕今天一鼓作气,把拼多多们一棒子打死,新的性价比电商也一定会迅速崛起。
毕竟消费者总会选择适合自己的商品,而拼多多能壮大,也不过是走了电商平台们来时的路:靠性价比得人心,填补更多人的消费需求嘛。
来源:搞笑的鑫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