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好色”?小学课外读物引质疑,获众多专家推荐为“必读”

360影视 2024-12-26 20:48 2

摘要:前些年的“毒教材”事件曾引发全国震动,相关部门面向中小学教材、教辅书以及学前教育书籍展开了一轮大排查,不仅处理了一批责任人和责任方,也加强了书籍的审核与出版。

前些年的“毒教材”事件曾引发全国震动,相关部门面向中小学教材、教辅书以及学前教育书籍展开了一轮大排查,不仅处理了一批责任人和责任方,也加强了书籍的审核与出版。

按理说,经此一役,类似“毒教材”的情况应该不会再出现,然而令人担忧的是,问题读物还是时不时出现。

日前,一位家长在武汉城市留言板上留言,称小学五年级的课外读物《中国民间故事》中,有文章批注秦始皇“好色”,对秦始皇存在恶意描写,质疑该课外读物为“毒教材”。

根据该家长提供的线索,该课外读物由天地出版社出版,书中的《孟姜女》一文中,有这样的描述:“秦始皇没了主意,他看看孟姜女,越看越美,都要出窍了,肥肉到了嘴边还能放过吗?”

而在旁边的批注中,写着“秦始皇非常好色,一心想要得到孟姜女”的内容,后面还有“秦始皇成了孝子,披麻戴孝,孟姜女身穿重孝,守着灵车,文武官员也都穿了孝衣送葬……”

该家长认为该文是在恶毒编排秦始皇,没有下限,恶意引导学生对秦始皇的评价,并担心孩子会被“毒害”。

对此,负责该书籍的责任编辑回应称,在这本书出版前,他们也和主编立人老师沟通过,考虑到中国民间故事版本很多,当时主编也搜集了不同地区流传的版本,最终选取了这个版本。但同时也承认批注上存在“偏颇”,并表示会考虑调整。

华中师范大学教育学院程红艳教授则表示,民间故事和真实历史是有区别的,民间故事本来就带有夸张的神话色彩,不一定是按照人物的原型来描述。“它又不是在教材里边,作为课外读物,不是历史的教材,不那么追求它的史实性。”不过,程教授称,虽然是民间故事,但作为学生读物,文中“肥肉到了嘴边还能放过吗”的说法“过于粗俗”,非常不妥。

这次引发质疑的《中国民间故事》,可不是寻常的小学课外读物。从当事家长提供的图片来看,这本书是《快乐读书吧》当中的一本,并且是诸多小学语文教材主编团队里的专家、作家联袂推荐的。换句话说,《快乐读书吧》虽然不是语文教材,但是在小学语文学习过程中的重要性仅次于教材,是各学校重点推荐的“自愿购买”的课外读物,几乎人手一套。

所以此事曝光后,引发广泛关注,很多网友都质疑为什么这样明显“儿童不宜”甚至“有毒”的儿童读物,主管部门没有发现,还让其作为孩子们指定的课外读物?呼吁主管部门加强管理,严惩相关责任方和责任人,绝对不能让不实信息误导孩子们,更不能让不怀好意的人在教材中夹带私活,传播有害的历史观。

表面上,涉事书籍的责任编辑的回应似乎很有道理,可是细想下来,根本不值一驳。

诚然,对于同样的历史和历史人物,有不同的流传版本,甚至后人完全虚构的都有,这些不同版本的内容,如果放在其他地方销售,应该也不会引起人们的质疑和反对,但是作为编写教材专家组成员联袂推荐的课外读物,就不妥了,尤其是作为小学阶段的必选课外读物。

小学阶段正是孩子们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课外读物的内容很容易潜移默化影响他们“三观”的形成。《快乐读书吧》中的所有书籍,都是权威的专家和学者推荐的,孩子们会认为里面的内容肯定都是“正确”且“健康”的。但实际上呢,这本《中国民间故事》中《孟姜女》一文里面的历史事实非但跟主流的“盖棺定论”以及绝大多数国人的印象不符,文字的描述上又像“小黄文”,这样的内容怎么可以作为小学生的必读课外读物呢?

我国的教育向来是“文史不分家”的,说历史和传统文化是语文教育的核心和灵魂一点也不为过。“新课标”中也要求小学语文教学要从“主题与载体形式”、“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表述,培养孩子们“对中华文化有认同感、对中国文化的生命力有信心”、“对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有深厚情感”。可这本《中国民间故事》中《孟姜女》一文里面的内容,符合小学语文课标的要求吗?《快乐读书吧》这套书里面的其他内容符合要求吗?其他学科的“必读”课外读物也符合课标要求吗?

希望为孩子们编写教材和课外读物的专家、编辑们能够更加严谨、细致,为孩子们提供更加健康、安全以及符合国家和民族可持续发展的好书籍,也希望主管部门能够加强把关,严惩相关责任方和责任人,别让祖国的“花朵”受问题内容荼毒。

对于此事,你有什么想说的?欢迎留言评论。

来源:考林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