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边缘型人格?又该如何疗愈?

360影视 2024-12-27 07:05 3

摘要:这本书带我们认识何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有哪些核心症状及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形成根源是什么,同时分享了具体的疗愈方法。

今天是日更写作的第 1060/1100 天

你好,我是西陆华胥。

今天分享的听书书目是《KO!再见,边缘型人格!》。

这本书带我们认识何为边缘型人格障碍,有哪些核心症状及特征,是如何形成的以及形成根源是什么,同时分享了具体的疗愈方法。

作者是日本精神病学家冈田尊司,研究方向就是人格障碍。这本书是他最新的研究成果。

01)边缘型人格障碍,核心症状就是极端变动。情绪波动剧烈,行为举止前后变化巨大,在人际关系上、自我认同上也极度不稳定。

02)越是在亲密关系中,边缘型人格障碍的症状越极端。

边缘型人格障碍者容易走极端,不是因为他们善变,而是因为他们容易产生矛盾心理。诱发边缘型人格症状的,往往是特定的契机事件。

03)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人,没有办法明确地区分主体和客体。正因为底层主客体关系失衡,才显化为表层心理、情绪、行为的分裂。

这种人格产生的原因,大部分有一个缺爱或者强控制的原生家庭。

04)对边缘型人格最好的疗愈,就是始终如一地陪伴在他身边。帮助障碍者识别契机事件和背后的信念,用清晰的目标和规则引领他们改变,以及书写人生故事都是非常好的实现人格整合的方式。

人生故事最重要的是三个作用:看清自己、接纳一切经历、为过去赋予意义。

很多心理问题和疾病的原因,都跟原生家庭有关,可见家庭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

无论童年还是青少年,又或者青年、中年,家庭的影响都会有,以不同方式及程度影响着不同年龄阶段的人。

当然了,这个世界上没有完美的父母,也不存在完美的家庭,总会有一些不完美的地方。

寄希望于父母或家人,其实也是没有分清主客体,每个人对生活的态度及认识,在更大程度上取决于自己。

不可否认,原生家庭的情况,童年及少年时期的一些经历,确实对人能产生很大影响,不过并不意味着无法摆脱这种影响,无法从过去的影响中解脱出来。

现实中存在很多能从原生家庭负面影响中走出来的人,只不过外人不知道的是,他们花了很多时间,用了很大心力。

也就是说,原生家庭很重要,有很大影响,但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也不是无法减轻,随着年龄增长,以及正确方法的使用,还是有改观的可能。

如果没有摆脱原生家庭的负面影响,说明一个人成年之后,内心依然困在童年回忆中,内在依然体验曾经一次次的创伤,尽管这份创伤已经发生了,过去了很久。

对特定事情产生情绪波动,表面上是陷入情绪,其实就是还没有从中走出来,仿佛大脑深处有一个专属情绪按钮,只要遇到跟曾经类似的事情,按钮就被按下,情绪随之而来。

真的有这个按钮吗?真的只能做出这样的反应吗?并不是。只不过是还没有从过去的经历乃至创伤中走出来,而且很有可能是自己不想走出来。

想要走出来,就要认识到,此一时彼一时,现在经历的事情跟过去不一样,自己也跟过去不一样,不再是那个无能为力的孩子或少年。

对于遇到的事情,不再是只有过去那一种应对方式,可以有所改变,换其他的方式来应对。

这包括先改变观念,毕竟刺激和反应之间有距离,客观事情是一方面,个人理解是另一方面,至于何种情绪又是另一方面。

最近看的马斯克在访谈中分享的一个方法很有启发,他曾因跟工程师探讨问题而头疼,因为总是从讨论到争论。

后来他再遇到类似情况,就让工程师把自己的感觉和想法分开来写在纸上,一边是情绪,一边是观点,一来抒发情绪,二来表达观点,于是沟通会顺畅很多。

这个方法,就是区分了事情、观点及情绪,很好的运用了ABC理论。

A是Activating event,B是Belief,C是Consequence,从事件到信念再到情绪、反应,是一环一环来的,某个事件并不意味着必然引发某种情绪及反应。

在一环环中,我们个人有很大的自由空间,看个人如何选择。

书中分享的书写人生故事也有异曲同工之妙,为什么这个方法有利于边缘型人格的疗愈呢?

因为这个人格障碍容易分不清主客体,经常混淆自己和他人视角,认为他人跟自己一样有着同样的好恶。

有这个人格的人总是用自己的基准及标准去看待别人,也就是用个人判断作为客观标准去认识、评判他人,那自然不会合意,进而引发情绪起落乃至极端化。

而书写人生故事,可以很好的梳理过去、现在,能让人从过去的主观视角中跳转出来,较为客观的去看过去和此时的经历,进而在情绪上产生变化,甚至实现人格整合。

以上是今天的分享,希望对你有启发,转发是最好的赞赏。

来源:健康养生倡导者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