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心理学上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解释为:通过精心装点自己的外在,用行动掩饰自己真实目的。
心理学上对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的解释为:通过精心装点自己的外在,用行动掩饰自己真实目的。
其实指的就是一切活动都以对自己有利的原则为核心,去追求物质生活,只在乎自己的利益的人。
我国现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曾经在武汉大学理想大学专题研讨会上说:
我们很多大学,包括北大在内,正在培养着一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而这种人一旦掌握权力,比一般的贪官污吏危害更大。
的确如此,那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着高智商、善于隐藏情绪配合他人从而达到自己真正的目的。
为什么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越来越多了?
社会心理学家Robert Hare认为,那些利己主义者多半是反社会型人格。他们就如披着羊皮的狼,表面上魅力无限,实则内心毫无道德观念。
而关于利己主义的谈论,心理学利己主义与伦理学利己主义又不同。
心理学认为,利己主义只是关于人的本性,或是关于人的心理的描述性理论,并不是规范性的理论。
所以在人们谈论利己主义时,会有两种不同的声音。
赞同利己主义的人认为,那些所谓的“利他”都是虚伪的、假情假意的模样。人都具有利己性,这是人类本能自私基因的体现。
另一方面,支持利他主义的人认为,那些只为自己考虑的人不具备共情能力,他们也很难体会到他人的痛苦,这是用道德对利己主义进行批判。
共情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这就导致每个人的共情能力有所差异。
一个有着强大共情能力的人,能站在他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体会他人在特定场景下的不同感觉。
因为更能理解他人,那些具有共情能力的人能更多的给他人支持与帮助,他们的帮助不以得到回报为目的,他们也不会站在道德的制高点去指责他人。
而那些利己主义的人,想方设法的通过自己对他人所谓的善意来获得物质或精神的奖励。
帮助他人并不是出于共情与怜悯之心,而是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能对物质名声权利有所追寻。
古斯塔夫·勒庞 在《乌合之众》中说到:人容易受到群体的影响。
为了获得安全感归属感,个体会抛弃是非,将智商拉低到与群体一个水平去迎合他人。
由于信息多元化时代的到来,这些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了大量传播价值观的机会。
那些价值观还未完全成型的年轻人将其奉为真理,缺乏独立思考。
社会风气渐渐受到他们的影响,开始激进、偏颇。
我们需要时刻警惕,不要被利己的观点占据内心,在利益的选择中迷失自我。
我们要清楚,那些所谓的利息主义,只不过是凡事为自己考虑,做每件事都具有目的性,利益是他们唯一的动力。
他们没有信念,也没有原则,只要能有利益所图,他们就能放下一切。他们所谓的精致不过就是假装合理情况下的绝对利己主义。
所有的人类行为都是自我关怀。所以那些心理利己主义的人,只是追求可以满足自身利益的东西。
而人类本能具有利己性,所谓的那些“无私”的行为是不存在的。
即使是对他人不求物质回报的帮助,我们也希望他们能对我们说一句谢谢,帮助他人会让我们有价值感的满足、认为自己是有价值的。
当一个人得到他想要的东西,他就会感到开心愉悦,但是在满足了欲望后就会感到空虚、迷茫。
这是因为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多样化的时代,我们需要遵守自然规律与现实逻辑,不要被利己主义掩埋了本来的事实。
在我国教育产业化的趋势愈发明显。
大学生越来越多,工作岗位却越来越少。学生面临很大的就业与发展问题。
在我国大多数大学里,课程设置里教学内容很多,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等到大学生毕业之后,独立自主能力低下,缺乏创新合作精神。
这都是应试教育的结果。军训其实对当代大学生素质教育极为重要,更应同理论实践相结合,不要被所谓的“利己”迷失了眼。
来源:Nothings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