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大永远的校长——蔡元培

360影视 2024-12-26 23:28 3

摘要:蔡元培先生,被毛主席称为“学界泰斗,人生楷模”,他的学术成就让众多人敬仰,他凭一己之力造就了中国大学的精神和模样。在之前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也让我们对这个儒雅的校长为之钦佩,可是,你知道他还是一个侠肝义胆的杀手。

蔡元培先生,被毛主席称为“学界泰斗,人生楷模”,他的学术成就让众多人敬仰,他凭一己之力造就了中国大学的精神和模样。在之前热播的电视剧《觉醒年代》中,也让我们对这个儒雅的校长为之钦佩,可是,你知道他还是一个侠肝义胆的杀手。

图片来自网络

少年时代

蔡元培,前清同治六年(1867年)丁卯十二月十七日亥时,生于浙江省山阴县城中笔飞弄故宅。相传右军王羲之在此的时候,一个老妪常求题扇,有一日,右军不胜其烦,生气的把笔扔到地上,笔飞去,这就是笔飞坊名字的由来。虽有一些神话色彩,却给蔡元培留下印象。

蔡家世代经商,可是,在他十一岁的时候,父亲去世,母亲带着兄弟三人节俭度日。18岁时,母亲病重,听长辈说祖母曾大病一次,七叔父秘密刲臂肉一片,和药以进,祖母服下去之后痊愈,相传可延寿十二年云云。他想母亲病得严重,试了这个法子,把左臂上的肉割了一小片,放在药罐里面,煎给母亲吃。至亲至善。

青壮年

蔡元培5岁进私塾,7岁做八股文,17岁中秀才,22岁举人,23岁贡士,27岁,得授职翰林院编修,然而,甲午中日战争爆发,中国惨败,极大的刺激了蔡元培,百日维新失败后,更是让蔡元培愤然辞职。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之后,蔡元培辗转于多个学校,在教书育人的同时,也没有放松自己的学习,自修了英文、拉丁文等。

后来,孙中山先生创立同盟会后,蔡元培联合几个同志一起,立志从暗杀下手,第一个暗杀人员就是慈禧太后。

蔡元培是文人,不会舞枪弄棒,所以,采用下毒的形式搞暗杀,于是联合几个女校化学老师研究毒药,经过日夜攻关,配制出了氰酸,并找来一只猫做实验,猫当场死亡。后经推演刺杀细节,又觉得毒药不太方便,容易被发现,不如用炸药。随后蔡元培又带着老师们研究制造炸药,经过一段时间,他们就研究出了一种体量小、威力大的炸药,可是最后,可想而知,计划失败,蔡元培短暂的刺客生涯也结束了。

之后,蔡元培冷静下来,不断反思自己:对知识分子来说,怎样用新的思想、新的知识武装自己,帮助其他人接受新思维,打破思想禁锢呢?蔡元培开始了他的赴德留学之旅。

图片来源于网络

蔡元培在德国期间,广泛涉猎哲学、心理学、美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他深入研究了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大家的思想,汲取了丰富的学术营养。

在德国的学习使蔡元培接触到了西方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术方法。他注重学术的自由与独立,倡导兼容并包的学术氛围。这种观念在他后来主持北京大学的工作中得到了充分体现,为中国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这让远在德国的蔡元培兴奋不已,当时就致信当时也在海外的孙中山赶紧筹款订购大炮,巩固革命成果。但是不久,就传来了袁世凯要出山的消息,让他很是焦虑。一个多月后,陈英士发电报催他回国,这一年,蔡元培43岁,此时的他,不再是浅浅的涉猎西方文化,而是通过多年浸染,学贯中西,他将以一个全新的姿态走上历史的舞台。

1911年12月,蔡元培抵达上海。1912年元旦,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随即组阁。在考虑了章太炎、汪精卫、严修等多人后,孙中山最终选定了蔡元培,任命他为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这是他一生中行政级别最高的任命。但是,百废待兴在这里体现了出来:办公地点需要蔡元培自己走街串巷物色,最后是老朋友马相伯借给他一条巷子里的几间空屋子。办公场所有限,预算经费有限,蔡元培定下了“为事择人,不设冗员”的规矩,整个教育部连勤务在内一共只有30人出头,不足其他行政部门人数的三分之一。虽然人数不多,但是却聘到了许多一流人才,像寿裳、王云五(缔造商务印书馆辉煌的总经理)、钟观光(中国近代植物学的开拓者)等等。也包括鲁迅。在这里,蔡元培进行了让政府闻所未闻、大惊失色的规定,但是随着袁世凯篡权夺位,让蔡元培提出了辞职。

辞去教育总长之位后,蔡元培再一次游学欧洲,先去了德国,之后去了法国。1916年,蔡元培接到教育部致电,邀请他去北京大学任校长,这次,是他一生中最辉煌的时刻。在这里,他的第一次演说,明确指出:“大学是研究高深学问之地,诸君须抱定宗旨,为求学而来。大学学生,当以研究学术为天职,不应以大学为升官发财之阶梯。”在这个基础上,他又提出了影响北大乃至整个大学教育界的八个字:“思想自由,兼容并包。”

图片来源于网络

不是一句简单的口号,蔡元培自担任北大校长之后,无时无刻不是这么做的。短短十年,北大变了一个新天地。1926年,蔡元培辞去这个职业,卷入到了政治漩涡。

蔡元培辞去北大校长后,在国民党内有了一个新的职务: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

正是这个职务,引发了蔡元培一生中的一大争议点:公开支持和深度参与了1927年的国民党“清党”运动。

实际上,蔡元培主持北大期间,共产主义的氛围非常浓厚,共产党的重要创始人李大钊、陈独秀等人都在北大任教。北大也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和新文化运动的中心,蔡元培作为北大校长,全力支持学生的爱国行动,始终是声援者和护航者。而当时为数不多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很多都是北大的师生和校友。

但是,蔡元培却对马克思主义没有太多的了解,也没有进行深入的研究,之所以让马克思主义盛行,完全是出于“学术自由,兼容并包”的学术观念,而他作为国民党元老,他对国民党有着天然的深厚感情,对共产党惊人的发动和组织能力深感震惊,尤其对第一次国共合作期间共产党员大量渗透进国民党,并且发动工农运动,大大削弱国民党的根基感到担忧,所以,在蒋介石提出“清党”时,深表赞同。

在他自以为天真的想法中,看到了国民党大肆捕杀共产党人和国民党左派,导致一时之间腥风血雨,这让他大为震惊,这就是著名的“四一二”反革命政变。蔡元培此时似乎已有了一些悔意。一方面,他暗中通知一些被列入“清党”名单的共产党人士尽快逃走;另一方面,他开始在媒体上发表文章,比如《追怀不嗜杀人的总理》,以怀念孙中山之名,含蓄指责蒋介石。

然而,这些举动对整个“清党”运动是于事无补的。在这场运动中,不仅仅共产党的力量遭受很大损失,国民党党员人数也锐减,许多地方的基层党组织被破坏殆尽。

鲁迅对蔡元培在“清党”运动中扮演的角色有过一个评价:“其实像蔡先生,也还只是一般地赞成进步,并不反对共产党而已。到底共产党革命是怎么一回事,他就不甚了然。他甚至于悲哀地说,国民党为了消灭政治上的敌对者,连民族的存亡都可以不顾,这是他始料不及的。可知他同情革命者,也不过是为了民族而已。”

不久之后,蔡元培就辞去了中央监察委员会主席的职务。在他与鲁迅的谈话中,他更是提道:“蒋介石是袁世凯第二,万不可信他。”

鲁迅 萧伯纳 蔡元培(图片来源于网络)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让蔡元培彻底和他决裂,蔡元培开始公开发表文章批评蒋介石。1932年,在做中央研究院对时局的看法报告时,蔡元培公开表达了对国民党前途的悲观,并直接点名蒋介石:“专横独裁,实为古今中外罕有,只要看他的政府,一切措施无不出自自私之心。”

老年

1935年7月,蔡元培发表了一则启事,宣布了一个“总辞职”:辞去所有兼职,停止接受写件,停止介绍职业。

但是,在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后,69岁的蔡元培再一次点燃斗志。他主动担任了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国际宣传委员会的委员,用尽最后的力量和影响力,为中国的抗日救亡奔走呼吁。

这个职务,蔡元培一直没有请辞。

1940年3月3日,旅居香港的蔡元培与世长辞,享年74岁。

图片来源于网络

注:

本文参考蔡元培《蔡元培自述》

张玮《历史的温度》

来源:天哥教育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