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岛宣传 | 记忆“外包”,靠谱吗?

360影视 2024-12-27 10:13 3

摘要:最近,满载“80后”“90后”记忆的人人网宣布暂时停止服务;去年,天涯社区关闭,传闻中的“重启”一再延期;还有曾经风靡全网的博客、电子杂志,早已陆陆续续关停。

最近,满载“80后”“90后”记忆的人人网宣布暂时停止服务;去年,天涯社区关闭,传闻中的“重启”一再延期;还有曾经风靡全网的博客、电子杂志,早已陆陆续续关停。

人们原本以为,将记忆转化为数据,便可永久保存。但是,这样的记忆“外包”也难免有遗失之时。网络时代风起云涌,社交媒体迭代更新,某个服务器一旦关停,曾经的数据便“后会无期”。

把记忆“外包”给互联网,是现代生活的普遍现象

如此,谁来帮我们找回丢失的“赛博记忆”?越来越多地将记忆“外包”给互联网的我们,又该注意些什么?

说起最早的记忆存储工具,你会想到什么?是结绳记事、岩壁刻画,还是甲骨文?其实,人类最早的存储器是自己的大脑。

“人类历史的起点,便是记录与存储。”

人类的大脑不仅可以存储大量信息,而且具有很强的可塑性,但其缺点是容易遗忘。为了永久传承,我们的祖先将信息和思想记录在不朽之物上,比如洞穴的墙壁、坚硬的岩石。

甲骨文

“当人们养成用物理形式将历史保存下来的习惯之后,人类文明得到了飞跃的进步。”可以说,人类历史的起点,便是记录与存储。为了最大限度地保存记忆,人类一直在努力。从结绳、壁画,到书本、文件柜,再到胶片、碟片、硬盘、服务器、云……随着存储技术的不断演进,海量保存、随时调取成为一件习以为常的事。

“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服务器,谁就掌握了公众记忆。”

当前,人们正在更多地将记忆交给智能手机,包括手机号码、亲友生日等零碎信息,以及工作文档、生活照片视频……手机,似乎成了人们的“延伸器官”。

当代社会,人们习惯于用手机记录

当把记忆交给网络世界这个巨大的“数字仓库”,我们的生活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一方面,它易存储、好传播。无需一笔一画抄录,即可上传或下载,大大提高了信息的存储和传播效率。

但另一方面,“赛博记忆”的缺点也值得关注。比如,其存储受技术影响大,具备易逝性和不稳定性。又如,在网络编辑修改痕迹不易察觉,可能影响记忆的真实性。

记忆“外包”,已经并正在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赛博记忆”宛如一场利弊交织的思维风暴,于信息的旷野中吹开繁花,却也卷起迷沙。

记忆“零压力”,但也容易“过载”。

文件存储于云盘,无需费力回忆,搜索关键词即可找到;照片发布于社交媒体,随时可以查阅翻看;纪念日标记于手机日历,到点自然就会提醒……借助“赛博记忆”,人们将一部分记忆“外包”,释放了大脑的记忆空间,减轻了记忆负担。

然而,随着数字记忆的大量累积,“信息过载”也随之出现。“有一种阅读,叫‘收藏保存’”“照片视频上百G,占满内存难以查找”……众多的数据,让人们在想要查找特定信息时,可能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筛选整理,甚至出现记忆混淆,分不清哪些是真正重要的内容,哪些只是一时兴起保存下来的冗余信息。

信息“过载”示意图

加速共识凝聚,却也产生分歧。

从个体记忆到社会记忆,从感官记忆到刻写记忆,两条进化线随着人类历史的演进,不断向前延伸。赛博记忆,或称数字记忆,不仅记录个人,也记录国家、地区、社会组织……

网络上的特定事件、热点事件,比如奥运、国庆等,能够迅速吸引人们的注意力,形成集体记忆。这样的“赛博记忆”连接历史、今天和未来,以共同的记忆赋予一群人身份认同和文化认同。

但由于可编辑、可修改,同一事件不同版本的数字记忆,也可能会引发争议,在众声喧哗中形成舆论撕裂。

手机和网络已“嵌入”人们的生活

传播“加速度”,却也常常“走样”。

数字记忆大容量、立体化、可视化、可沉浸等特征让其中的文化元素得以深化、活化和具有时空流动性,实现长久的历史传承和大范围社会传播。

比如,在网络上,传统文化元素的视频,作为“赛博记忆”的一种被大量转发分享,让原本可能只在局部地区流传的非遗技艺、传统手艺等,走向了大众视野。又如,位于中山路的城市记忆馆,对老青岛的城市风貌、人情百态做了数字化复原,让历史记忆可触可感,拓宽了传播的深度。

《三国演义》和《西游记》混搭,AI魔改乱象多

但诸如“四大名著爆改”“AI魔改”等视频,只图“好玩”,乱象频出,也常常让文化传播“走了样”。

公元前5世纪,柏拉图曾写道:“苏格拉底告诫我们,书写的发明将导致无知,并最终导致记忆的死亡。”苏格拉底认为人类一旦学会书写,就会变得有依赖,不愿意去努力记忆。现实生活中,确也存在此类现象。

那么,如何更好地使用记忆“外包”工具,“管理”好我们的数字记忆?

“把鸡蛋放在不同的篮子里”。

对个人而言,一方面,善用记忆“外包”。互联网的出现让很多知识不再需要记忆,而是需要知道它在什么位置。

将大脑部分辅助功能进行“外包”,让互联网和AI成为个人大脑的一个“外扩”,自己则专注于更有意义的记忆,更有创造性的工作,这会使人类更有效率、更加聪明。

另一方面,分散风险。给回忆做减法,适时筛选自己的“赛博记忆”,并将更值得保留的部分备份至本地存储设备,如外部硬盘、U盘等。整理与备份的过程,本身也是调动人脑、加深记忆的过程。

网络机房

“用户数据的安全是1,其他是后面的0”。

对于互联网平台而言,数据安全是基础。运行过程中,要建立完善的安全监测和应急响应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理安全事件。当平台停止服务时,不能忽视大家“保留记忆”的普遍需求,应提前通知并给予一定的时间提醒用户备份资料,并确保用户数据能够被彻底和安全地保存或销毁。

比如,虾米音乐停止服务时,用户可以根据指示导出个人信息副本,并传递至第三方应用。这样的做法,最大程度地保留了用户的数据,让平台的“告别”也更加体面。

“让个人记忆融入集体记忆,创造更多价值”。

数字记忆是内涵丰富的文化产品,具有文化生产力。每一个个体的记忆,都有其价值和意义。针对庞杂的用户数据,各平台可以建立有效的甄别和处理机制,在征得用户授权的情况下,开发其公益和商业价值。

比如,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照片、视频,可纳入地方数字记忆馆进行管理和展示。高迁古村的数字博物馆在网上展出后,旅游人数翻番;美国佛罗里达记忆在线,提供当地民俗音乐和历史照片等有偿下载服务……这些都是盘活数字记忆的有益尝试。

我们能否回到过去?目前看是不行的。但我们可以通过更可靠的方式“刻录记忆”,让每段时光里的“标志”鲜活、闪耀,进而把更多的历史留给未来。

作者: 刘洁

来源:观海新闻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