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起看非遗,世界更精彩

360影视 2024-12-27 14:56 3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的瑰宝,是民族认同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动中国非遗走向世界,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意义。让世界领略中国非遗中蕴含的智慧与情感,能够激发文化共鸣,深化国际交流与理解。然而,面对文化差异、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民族历史与文化记忆的瑰宝,是民族认同与文化多样性的重要基石。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推动中国非遗走向世界,对于提升国家形象、增强文化软实力具有深远意义。让世界领略中国非遗中蕴含的智慧与情感,能够激发文化共鸣,深化国际交流与理解。然而,面对文化差异、语言障碍等多重挑战,非遗的国际传播仍面临诸多困难。

外语教育作为培养跨文化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对于促进不同文化间的理解和尊重具有关键作用。非遗的国际传播亟需跨越语言和文化的障碍,让更多人了解和欣赏其独特价值。外语教育与非遗传播在目标上的高度契合,为实现双向促进提供了可能:外语学习者通过非遗内容学习语言,能够提升文化感知能力;同时,非遗在传播过程中也能获得更大的国际认知度和认同感。因此,高校外语人才培养应服务于构建更有效力的国际传播体系,为非遗的国际传播贡献力量。

将非遗教育融入高校外语教育体系,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要求。中国非遗是中华文明的瑰宝,是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并传承下来的精神财富。它包括口头传承的表现形式、表演艺术、仪式和节庆活动、传统手工艺等,生动展现了中华民族的多样性和创造力。非遗的传承与传播,不仅是对历史文化的尊重,更是对文化多样性的维护。作为文化自信的重要源泉,非遗具有美育、德育等多方面的教育价值。通过现代教育将非遗融入课堂,能够引导年轻一代认识和珍惜传统文化,增强他们成为非遗传承践行者的责任感,推动外语课堂课程思政的落实。

同时,这也是提升中国非遗传播影响力的现实需要。高校外语教育在非遗的跨文化传播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语言是文化传播的基石,非遗作为文化表达的重要形式,蕴含着丰富的语言元素。传统戏曲、民间故事和方言俚语等,都承载着独特的文化密码。通过外语教育,这些非遗内容得以被翻译、改编,以更加直观、生动的方式走向世界。此外,高校外语教育能够培养具有跨文化交际能力的人才。外语教育不仅传授语言技能,还注重培养文化敏感性和跨文化交流能力,这为非遗跨文化传播提供了重要支持。经过系统的外语教育和文化素养熏陶的跨文化交际人才不仅能够熟练掌握外语表达,还能够深入理解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受众心理与接受习惯,从而制定更具针对性的传播策略。

高校外语教育应构建以文明交流互鉴为导向的教学体系,充分发挥其连接不同语言文化的桥梁作用,为非遗的国际传播提供更多助力。具体而言,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深化教学体系改革,加强非遗知识融入

推进非遗内容的教材化,开发符合不同语言水平的分级教材。例如,为初学者设计非遗相关词汇和句型的教学内容;为中高级学习者提供非遗历史、文化背景及技艺特点的深度解读。这些教材应包含生动的故事、丰富的对话和具有启发性的阅读材料,以展现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和深厚文化底蕴,让学生在学习外语的同时,深入了解这些文化现象背后的历史传承和文化内涵。

在教学方法上不断创新,将非遗元素融入语言技能的培养中。一是通过情景教学,模拟非遗跨文化传播的真实场景。例如,学生可以扮演文化推广大使,在课堂上用外语向“国际观众”介绍某项非遗;或模拟非遗展示活动的组织者,设计相关的宣传材料和讲解内容。二是推广项目式学习,让学生以团队形式完成非遗传播项目。例如,制作多语种版本的非遗宣传短视频,让学生在真实语境中运用语言技能,增强学生的参与感和成就感。

设计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涵盖理论知识的学习、实践活动的效果等方面,以确保非遗教育在教学中的系统性、规范性和有效性。并通过专家考察、院系评价、学生调查等方式,不断完善和优化评价体系,确保其科学性和有效性。

二、运用现代技术手段,丰富非遗学习渠道

利用互联网和多语种平台构建非遗教育资源库。组建专业团队,整理并翻译中国非遗的相关资料,包括历史背景、制作工艺、文化意义等,形成一套系统的多语种非遗教育资源库。这一资源库不仅应包含文字资料,还应涵盖图片、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以适应不同学习风格的学生需求。通过在线平台,学生可以随时随地访问这些资源,用外语学习非遗,既增长专业知识,又锻炼语言能力。

利用虚拟现实(VR)和增强现实(AR)技术打造非遗互动学习体验。与企业开展校企合作,开发非遗主题的应用程序,让学生在虚拟环境中亲身体验非遗的制作过程、表演艺术或传统习俗。用沉浸式的学习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直观地理解非遗的独特之处。同时,通过设置外语解说和互动环节,进一步提升外语交流能力。

建立非遗专题学习社群,促进线上线下交流。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创建学习社群,鼓励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作品创作或实地考察经历。通过组织线上研讨会、工作坊等活动,邀请非遗传承人、专家学者进行直播讲解,为学生提供与专家直接交流的机会。

三、培养专业翻译人才,提升非遗传播质量

组织开展以非遗知识和翻译技能为核心的专业培训,旨在深化外语教师和翻译工作者对非遗背景和技术细节的理解,并提高其准确传达非遗内涵的语言表达能力。通过这种结合教育与实践的培养模式,构建一支高水平的非遗翻译队伍,为非遗的国际传播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设立专项奖学金,举办非遗翻译竞赛等活动,以激励外语专业学生将非遗翻译作为学术研究方向。并与博物馆、非遗保护示范基地等机构合作,为表现优异的学生提供实习机会,以便他们在实践中积累经验。通过这些激励机制,吸引更多学生关注非遗翻译领域,为非遗的国际传播储备一批具备语言和文化双重素养的后备力量。

高校还应积极推动非遗翻译质量评估体系的建立,通过制定统一的翻译标准和规范,提升非遗翻译作品的准确性和专业性。这一体系可以包括翻译作品的审核、评价和反馈机制,从而确保非遗翻译的高质量输出,为国际观众提供更优质的文化体验。

四、推动国际合作交流,促进非遗互鉴共享

开设面向外国学习者的非遗课程。这些课程无论是采用线上互动还是线下面对面的形式,都将以传承和弘扬中国丰富多彩的非遗为核心目标,让海外学生能够深入探索并理解中国非遗的精髓与魅力,搭建起一座连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积极组织师生参与国际非遗交流项目,如艺术节、非遗旅游以及国际展览等,构建非遗跨文化传播的国际合作网络。在这些双向交流活动中,不仅能够让师生亲身体验非遗的魅力,还能增进国内外师生对中国非遗的理解和欣赏。

举办以外语教育助力非遗传播为主题的国际论坛和研讨会。定期召开此类国际会议,邀请国内外专家学者共同研究外语教育在非遗传承与传播中的赋能策略。为教育工作者和学生提供与专家研究者直接对话的机会,有助于拓宽国际视野,激发创新思维。同时,论坛和研讨会亦将成为展示高校非遗研究成果的重要窗口,有助于提升我国非遗在国际上的影响力。

高校外语教育在推动非遗国际传播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通过深化教学体系改革、运用现代技术手段、培养专业翻译人才、推动国际合作交流等措施,可以为中国非遗的国际传播搭建起一座坚实的桥梁,让非遗在全球化的大潮中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杨晖,福建师范大学协和学院外语系讲师)

来源:光明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