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新成就云南记忆工程院士篇》微视频:初心不改 志在江河!致敬马洪琪院士

360影视 2024-12-27 19:01 4

摘要:两院院士身上所铸就的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实施新时代新成就云南记忆工程,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征集”的方式,记录、留存、宣传两院院士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奋进故事,旨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持续营

编者按:两院院士身上所铸就的科学家精神,是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科技强国建设的重要动力。实施新时代新成就云南记忆工程,以“影像记录+口述历史+档案征集”的方式,记录、留存、宣传两院院士在云南经济社会建设中的奋进故事,旨在大力弘扬科学家精神,持续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社会氛围,激励广大科技工作者志存高远、爱国奉献、矢志创新,同时也是构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集体记忆的重要举措。

由云南省档案馆、云南省科学技术协会联合出品的《新时代新成就云南记忆工程 院士篇》微视频于12月27日正式上线。今天,播出第一集《初心不改 志在江河——马洪琪》。

他出生在上海,毕业于清华大学,却来到了遥远的云南,用五十多年时间,踏遍了这里的山川大河。他带领团队在坝工技术领域创造了多项世界第一,引领中国水电工程屹立于世界之巅。他,就是志在江河的中国工程院院士——马洪琪。

1967年,清华大学水利系毕业的马洪琪,听说云南正在修建我国第一土石坝,便义无反顾地踏上了这片土地。“我们国家是水害比较严重的一个国家,作为一名水电人,我理应把治理江河、兴利除害、为国为民当作己任。”接下来的十年间,满怀激情与理想的马洪琪在大坝工地上从事着风钻、出渣、木工、混凝土、钢筋绑扎等基础工作,把水电站建设中的每一个工种都体验了一遍。这段经历不仅让他对水电工程的每一个环节都有了切身感受,更为他之前深厚的理论知识奠定了坚实的实践基础。

20世纪70年代,随着我国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深入实施,我国西部水电开发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马洪琪也终于迎来了大展拳脚的机会。1972年,他主动请缨前往曲靖富源县支援农村小水电建设。在那里,偏远山村对电的需求,也让他意识到肩负的重任。晚上,他在微弱的煤油灯下绘制设计图,研究施工方案;白天,顶着烈日来到现场指导民工施工。仅过了一年半的时间,马洪琪主持修建的第一个水电站便顺利建成投产。“当我离开时,这里的家家户户都告别了煤油灯,用上了电灯。”马洪琪欣慰地笑道。

1978年,中国恢复研究生考试,渴望继续深造的马洪琪终于迎来了重返清华校园的机会。可同时到来的还有援助非洲喀麦隆参加拉格都水电站建设的任务。“当时我们很多同学都是通过考研究生改变环境,回到大城市,可援建非洲喀麦隆,这是当初我们国家最大的援建工程。”于是,马洪琪放弃了考研的机会,成为专家组里最年轻的一员,并连续参与了喀麦隆的两个援建工程。由于在项目建设中的杰出贡献,马洪琪被喀麦隆政府授予“喀麦隆共和国勋章”。1985年,圆满结束援建任务回到祖国的马洪琪被委以重任,担任鲁布革水电站技术处副处长。此后,马洪琪开始进驻不同的大型水电站开发建设项目。

在当时号称“世界最难”的小湾水电站建设中,他和课题组一同成功攻克了700米级工程高边坡稳定、坝基岩体开挖卸荷松弛处理以及高拱坝混凝土温控防裂等关键技术难题,成功建成了世界第一座300米级高拱坝;在拥有中国最高心墙堆石坝之称的糯扎渡水电站工程建设中,他成功研发了世界上首个“数字大坝”系统,实现了土石坝施工质量高标准控制的重大创新;在中国最高的碾压混凝土重力坝——黄登大坝的建设过程中,他研发并建成了一套施工质量控制及管理信息化系统,将碾压混凝土筑坝技术提升到了世界最先进水平……

五十多年水电生涯,马洪琪先后主持并参与了包括鲁布革电站、漫湾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以及举世瞩目的长江三峡水利枢纽在内的一系列大型水电工程建设,探索完善了各种地下工程和各类土石坝施工技术。在此过程中,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多种项目管理模式,极大地丰富并深化了项目法施工的科学管理体系。如今,他的名字已与遍布国内外、总数超过30座的标志性水电工程紧密相连,成为水电行业的一面旗帜。

2001年,马洪琪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2019年,他荣获了国际坝工领域的最高奖项——国际大坝委员会终身成就奖。这些殊荣不仅是对他个人职业生涯的最高肯定,也是马洪琪五十余年来在水利事业上不懈奋斗、勇于攀登精神的最好诠释。马洪琪说:“战胜困难后的成功确实带给我荣誉感和成就感。因此,我每建完一个电站离开的时候都是很依恋的,因为这意味着我又一次战胜了困难,向前迈进了一步。”“我心目中的水利,就是致力于怎样把水害变成造福于人民的水利。作为水利工作者,我们所做的正是除害兴利,为国为民的好事。”

来源:云南网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