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桌对话:全链路营销时代 如何实现“品”“效”两全?

360影视 2024-12-27 19:34 4

摘要:由BeyondClick飞书点跃、益普索、亿邦动力共同举办的“「向外看,向上生长」2024全球化新锐品牌数字营销峰会暨MeetBrands中国出海新锐消费品牌榜发布盛典”12月19日在深圳举办。会上,中金资本执行总经理毛祎琛与LALAHOME创始人CEO Al

由BeyondClick飞书点跃、益普索、亿邦动力共同举办的“「向外看,向上生长」2024全球化新锐品牌数字营销峰会暨MeetBrands中国出海新锐消费品牌榜发布盛典”12月19日在深圳举办。会上,中金资本执行总经理毛祎琛与LALAHOME创始人CEO Alan Hui、VITURE跨境运营负责人吴树杰、飞书深诺集团技术运营VP兼Meetbot负责人屠克烈围绕“全链路营销时代,如何让‘品’和‘效’两全?”这一主题展开圆桌讨论。

Alan Hui指出,权衡“品”和“效”,实际要看品牌的资源分配问题。当品牌有足够的资源时,完全可以先树立品牌,然后寻求效益,这也是国内广告界屡试不爽的打法;但是如果资源不够,就要考虑现金流的问题,很多时候是被迫在品牌和效益之间取得平衡。

吴树杰表示,无论是“品”还是“效”,VITURE都会优先考虑用户体验,然后再动态平衡品牌和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最佳效果。

屠克烈认为,品效合一是一个相对理想的状态,品牌追求“品”还是“效”,实际上取决于资源的丰沛程度。“如果像Temu一样,资源非常充足,那就可以追求品效合一;但是大部分公司的资源并不那么充沛,这时就要考虑优先级,初始阶段一定是效益为先,因为你首先要生存下来,站稳脚跟之后才能逐渐关注品牌。”

以下为本次圆桌讨论的实录:

(温馨提示:本文为速记初审稿,保证现场嘉宾原意,未经删节,或存纰漏,敬请谅解。)

毛祎琛:感谢各位嘉宾。在全链路营销时代下,如何有效利用资金触达更多潜在用户并提高转化率,已成为大家非常关心的话题。这涉及到如何提升品牌认知度和整体调性,以及如何进行效果类的投放。确实,这是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

首先,请各位嘉宾简单介绍一下自己的品牌和产品,并分享目前所从事的事业。

Alan Hui:我是LALAHOME的Alan Hui。我于2022年创立了这家公司,主要致力于宠物创新智能IoT类产品。我们更专注于设计、营销和品牌,而不涉足生产和制造。这一品牌经过了一年的海外拓展,在该领域已初露头角。

吴树杰:大家好,我是吴树杰,来自VITURE。我们是一家从事AR眼镜的科创型企业。近年来,AR技术领域备受瞩目。两年前,我们投身这一行业。我们的CEO曾在谷歌眼镜项目工作,一直专注于AR眼镜的研发。我们希望在这一领域深耕,并为用户带来更优秀的AR产品体验。

屠克烈:大家好,我是屠克烈,飞书深诺Meetbot的负责人。Meetbot主要分为两部分,底层是一个多渠道的低成本触达通讯工具,上层是我们基于策略的私域运营工具集。私域运营的目标主要集中在品牌塑造和复购增长上。总的来说,Meetbot是一款专注于品牌建设和复购的私域运营工具。

01 从野蛮生长到精细化运营 营销方式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毛祎琛:在这么多年的出海过程中,我们逐渐从野蛮生长的时代步入精细化运营的时代。请三位嘉宾分享你们对于这些年来各种营销方式的变化的感知,比如品牌广告、效果广告和营销投放等方面的趋势变化。此外,你们认为创业公司目前采取的最佳实践有哪些?

屠克烈:我有一个特别深刻的感受,最近越来越多的客户发现私域流量变得越来越昂贵,因此开始寻找新的流量渠道。通常情况下,他们首先考虑如何更好地利用现有的私域用户资源,让这些存量用户产生更大的价值,这是他们需要思考的问题,也是我们可以帮助他们解决的问题。

吴树杰:最近有人一直在谈论广告支出不断攀升。在早期,我们谈论了营销的精细化运营、品牌化运营和内容为王,如今出现了一个新的趋势,即头部品牌越来越倾向于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方式。比如某个知名3D打印机品牌,在推出仅两年内,成为了该行业的领导者。他们在社区和用户运营方面做得非常出色,不仅在外部赢得好评,而且在行业内部也备受赞誉。因此,口碑营销有望成为一个重要的趋势,而这也是更好地发挥私域流量作用的核心。

刚刚过去的黑五,亚马逊在此期间的品牌词CPC高达10美元,可见广告投入非常巨大。我们一直主张以用户为核心的营销,我认为这些资金可以直接用于用户,即鼓励用户分享他们的产品体验,作为奖励,我们给予他们30美元。

当然,资金在付费渠道推广上的投入非常重要,但若以用户为中心,转移到用户身上的这部分花费也能带来曝光,乃至影响口碑。

简言之,从品牌、精细化、内容为王、渠道为王的趋势,逐渐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营销趋势。这是我观察到的情况。

Alan Hui:LALAHOME在过去一年的营销是从海外开始的。我们形成了一套成熟的策略,新品牌推出时,首先选择通过众筹平台进行推广,以建立品牌的基础声浪和原始用户。

由于我们是一家新兴品牌,产品创新程度较高,与行业其他智能猫砂盆产品使用方式有很大不同,大多数用户在第一次接触产品时不太熟悉,因此需要投入较高的用户教育成本。这也是我们选择众筹平台,并且初期品牌效益不是特别高的原因。我们很多投入,不是一定要追求高回报率,而是为了打造品牌。

因此,品效合一是一个阶段性的过程,刚开始可能需要在品牌上投入资金,慢慢地就会发现品牌的ROI会提高。当我们今年从海外回到中国在天猫上进行营销时,发现有很多自然流量来源于我们在海外的销售,以及我们在YouTube上的KOL开箱视频。很多用户会从海外购买我们的产品,之后在天猫上发现这个产品,因此他们十分高兴。这使得我们的ROI有了很大提升,因此只要推广时间足够长,就会有积极的反馈效果。

02 如何权衡品牌广告和效果广告?如何做到“品”“效”两全?

毛祎琛:刚才几位老总分享得比较详细,包括两位创业公司的老总也分享了自己的策略,包括Alan Hui也谈到了这和企业的发展阶段有关。

下一个问题,大家在做品牌广告和ROI导向的效果广告的过程中,有什么心得?这两者是取舍关系,还是不同的阶段有不同的策略?在0到1、1到10,和10到100的时候,要怎么比较好地组合这两种策略,使得它做成比较好的品效两全?

吴树杰:就像您刚才提到的“品”和“效”结合,我个人或者我们团队会更偏向于认为这两者是可以结合的,甚至内部认为它们互补。

为什么这么说呢?举个例子,我们第一代产品推出后,邀请了NBA球星作为代言人,因为在NBA球星中,他是最擅长玩游戏的,这与我们产品的使用场景和目标用户非常匹配,既有品牌又提高了整体销售转化率。可能会有人认为“品”和“效”有冲突,或者觉得有差异,比如说我们会提供大量折扣,似乎我们要牺牲品牌调性。

实际上,我们会深入思考一个问题,即在做品牌建设和效益时,我们会再提升一个优先级,会考虑用户体验。我们会优先考虑用户体验,然后再来考虑我们要实现的品牌和效益。

比如说Temu在海外推广,可能大家会觉得它是更偏向效益的宣传方式,但不可否认,Temu也是非常有影响力的品牌,它现在在美国的App下载率周榜又重回第一。

无论是品还是效,我们都会优先考虑用户体验,然后再动态平衡品牌和效益之间的关系,以实现最佳效果。简单来说,在不同阶段我们都会关注一个点,即用户体验放在首位,我们的宣传方式和内容尽可能融合我们的品牌和效益,为用户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但用户体验始终是第一位的。

屠克烈:我部分同意吴总的观点,我觉得品效合一本来是一个很理想的状态,你到底追求品还是效,实际上取决于你的资源。如果像Temu一样,资源非常充足,那就可以追求品效合一。但是大部分公司的资源并不那么充沛,这时就要考虑优先级,初始阶段一定是效益为先,因为你首先要生存下来,站稳脚跟之后才能逐渐关注品牌。

Alan Hui:我非常赞同屠总的观点,就看你手里的资源怎么分配。当你有足够的资源时,完全可以先树立品牌,然后寻求效益。这也是国内广告界屡试不爽的,我们看以前的红桃K、太阳神,他们就是没有什么资源的时候,先打广告树立品牌,有了品牌才有产品。所以当你资源充足的时候,肯定是先建立品牌。

但是如果资源不够,就要考虑现金流的问题,所以有时候是被迫在品牌和效益之间取得平衡,这实际上受到资金限制的影响。

毛祎琛:投放素材的渠道选择方面是否也非常重要?前面许多嘉宾都提到了达人的因素,我觉得当前品牌的细分性越来越大,寻找哪个链路或者哪个人群进行投放,是否也是一个非常关键的方面?比如说,达人、私域运营的素材,这方面是不是需要构建更多的壁垒?

Alan Hui:选择投放渠道和达人方面,还是要看你的品类。像我们做宠物的还是比较垂直的,在这个领域可以找到转化率高、粉丝群大的达人,虽然他们数量比较少,但我们仍然可以找到他们。

我们行业里有一些比较顶尖的达人,他们非常受欢迎,找他们都没有时间给你带货。但是也有一位讲猫砂盆的达人,一年只发两个视频,但每个视频都能达到数百万的浏览量。他养了七只猫,在猫砂盆领域具有绝对的话语权,他对比过所有的智能猫砂盆,所以当我在开发产品时,给了他一个3D样板,他给了我很多建议。我问他是否愿意测评我的产品,他说要等产品成熟了再进行测试,否则会提出所有问题。他从不说谎,即使你愿意支付测试费用,他也不会接受。

在投放达人时,如果你的用户画像不准确,广告投放偏离了,投入就会打水漂。

吴树杰:我觉得要大胆假设、小心求证,这也是跨境电商很有魅力的地方。

如果在第三方平台上,可能受限于平台的特性。但对于独立站来说,它的边界是比较广泛的,包括KOL、红人、SEO、付费广告都可以做。我们内部非常希望尝试的一点是,大胆假设某个渠道,在有限的资源下尝试,去做一个很好的点。

在这个过程中,我个人有一个建议,就是我们在做每个渠道时,可以深入挖掘它的特性优点。

以TikTok为例,假如我们要开拓这个渠道,我们会做好一些前期的准备,例如宣传我们产品的卖点。每个公司在与不同渠道合作时都会有一些差异,但有一个不变的点,就是我们可以罗列出产品卖点的优先级。如果我们罗列完产品卖点后,用户依然不买单,那将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或者可能也是一种验证——产品是不过关的。

我们再结合每个渠道的创新,卖点是固定的,但营销的方式可以有创新的空间,例如通过一些有趣的方式,或者一些容易传播的方式来呈现,这样就可以很好地结合这些渠道。

我认为,每个渠道都有它的优势,我们只需要结合这个渠道,并结合我们的产品、受众群体,通过我们的素材,充分展现我们的卖点。如果能够做到这种创新性的渠道传播,效果将会翻倍,同时在产品口碑基础上,去做一些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屠克烈:在我做Meetbot的经历中,也碰到了素材内容的问题。我们做私域运营已经两年多,在whatsapp这个渠道做了一年多。市场上有很多whatsapp的服务商,但许多客户反馈,whatsapp虽然看起来很好,但很容易就被封号,无法继续。

后来我们仔细分析了每个客户的情况,我们也和Meta沟通,后来发现问题出在素材和内容上。如果你给用户发送的内容与他们无关,他们会进行投诉,投诉过多就会导致封号。因此,我们根据客户的具体业务领域,设计各种策略,帮助他们发送与客户相关的信息,而不是盲目地进行营销推广。目前,我们的客户营销效果非常出色。

03 品牌如何走向下一个阶段?

毛祎琛:确实,对每个渠道要深入挖掘,最大化其效果。

现在许多海外品牌的产品实力已经相当不错,包括用户洞察也做得很出色。然而,在品牌实力和品牌表达方面,可能需要更多时间的沉淀。有些方面确实与文化创意和当地用户情感的联系这些比较虚的,或者一些需要时间沉淀的东西相关。就这一点而言,我认为国内的产品实力确实已经达到很高水平了。

那么,如何将品牌提升到下一个高度,或者提升到一个更具生命力的程度呢?大家觉得需要做些什么呢?是不是需要请一些非常优秀的外部专家顾问一起来共同创造?我觉得这是一项非常艰巨的任务,但在投资人的视角看来,这才是非常深远的壁垒。各位嘉宾对此有何看法呢?

屠克烈:我们也曾遇到过这样的情况。我们发现客户推送的内容,从语言角度来看是正确的,懂英语的人可以理解,但并非十分贴切。本地人未必能够理解。因此,我们尝试在当地找一些人来协助我们做这件事情,但这将耗费大量的人力成本。有了AI的助力,我们可以在这方面进行一些尝试,AI能够帮到我们。

吴树杰:在这里,我想分享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是“翻译”。这里的翻译不是指常规意义上的将英文翻译成中文,而是指将我们内部较为复杂的产品信息和产品多维面,翻译成通俗易懂的内容,以便让用户轻松查看。

就像刚才提到的,我们的产品很不错,但在品牌塑造上却感到困难。可能在这个“觉得产品很不错“”的视角下,我们与用户存在着信息差。

我们内部可能会认为我们的产品品牌特别棒,和每个产品经理沟通时,大家都很兴奋,觉得自己的产品非常出色,但也许存在一个短板,当我们试图向用户传递时,可能很难将这一卖点完全诠释出来。

在内部运营,我会把这个作为底层逻辑。在我们进行营销与运营时,无论是小到产品详情页的编排,还是大到内容素材,我们都会重视这种翻译能力。

举个例子,最近我们在AR眼镜上实现了2D内容转换成3D的功能。通过我们的APP搭配我们的AR眼镜,可以将平面内容转化成3D内容。我不会告诉用户我们的技术原理,也不会告诉他们3D是双眼看到不一样的内容,因此形成了这种这种视差原理。

我们会讲什么?我们做了许多渲染的视频,简单直接告诉用户,购买我们的眼镜就可以获得这种3D效果,这样更通俗易懂地向用户介绍我们的产品卖点。

包括我们的品牌也是类似,也是通过更好地翻译,缩短用户的学习时间,让他们了解有效信息。

第二个关键词是“视觉升级”。许多品牌,特别是传统工厂,我们有时与他们交流时,发现他们的产品做得很扎实,并将各种产品信息展示在独立站上,但从格调和美感的角度来看,确实偏弱。

一般情况下,他们更倾向于投放大量付费广告,因为更容易出效果。当然付费广告非常重要,也有必要去投放,但我认为,你可以优先考虑对网站上的产品视觉进行升级。升级之后,产品看起来更具美感,更符合品牌调性,我认为这样的投入是事半功倍,它可以有效提高转化率。这也是我们在转化成品牌之后容易忽视的地方,或者说个人认为非常强烈建议做的。我最近就做了这样的项目,之后转化率提高了3倍,当然,基数较小。

所以回答这个问题,我给出两个关键词:第一个是“翻译”,第二个是“重视视觉设计”,也就是品牌视觉升级。

Alan Hui:我之前在外企工作多年,也在一些大品牌中工作过。这些企业有着几十年的历史,可能几十年来一直在做一件事情。

后来我自己创业做猫砂盆的时候,我们发现在这个行业里,美国的巨头也有几十年的企业历史,它的第一个产品是猫砂盆,现在仍然是猫砂盆。它非常专注、执着,不断优化产品,用户群也随着产品升级而购买。

因此,在品牌方面,它并不像我们通常理解的那样,只是注册一个商标,推出一个爆款,然后在这个品牌下推出大量周边产品,然后获取流量。实际上,经常会适得其反。

我们来看看美国同行做的猫砂盆,国外用户对它非常忠诚,许多人从第一代买到第四代,并且在宠物相关的社区,很多人自发地推荐它的产品。在维护客户忠诚度方面,它的猫砂订购方式是,尽管用户一次订购一年的量,但是按月分批发送。

它的广告语是:“我的猫砂是最兼容我的产品的。”我并不是说其他的猫砂不能用,但是推出的猫砂是最兼容我的产品的,能够让我的产品发挥最佳性能,这就是为什么你会选择它。

它设计的周边产品都与其主打产品高度相关,这样有助于维护品牌形象,而不是见到喂食器卖得好就搞一个喂食器,第二天见到饮水机卖得好就搞一个饮水机。它的战略不会偏离目标,它守得住,因此目前在这个类别中,它的独立站每个月的UV都有一两百万。而国内最大的一般只有三五十万,差距相当大。

毛祎琛:几位嘉宾说的都很有启发。Alan讲的是坚守,把品牌做厚,在产品的用户黏度和信任度上都有所提高;吴总则讲述了如何将科技语言转化成消费者的语言,深入到消费者的内心;屠总也提到了要深入当地的文化,不要做生硬的翻译,而是要把产品融入品牌的灵魂,这需要细腻地、用心地去做。

每个策略都不尽相同。有些是安全感和信任感的品牌,而有些是科技感的品牌。每个人的品牌策略都是独一无二的。确实,要发挥自己产品的优势还需要长期的思考和琢磨。

非常感谢各位嘉宾的分享,今天的论坛就到此结束。

来源:亿邦动力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