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顺子负责情感版的撰写。按照正常时间安排,她应当在每周五交稿。这当然是理想状态喽,作为拖延症晚期患者,如何能指望在周五就会有奇迹的发生。拖过周五,自然会拖过周末。
我们编辑部有位拖延症晚期患者,顺子(化名)。
顺子负责情感版的撰写。按照正常时间安排,她应当在每周五交稿。这当然是理想状态喽,作为拖延症晚期患者,如何能指望在周五就会有奇迹的发生。拖过周五,自然会拖过周末。
等到了下一个周一,催稿人才正式上线。周一上午问她,稿子写完了没?她倒是坦然,抱着一杯刚从外卖小哥处取来的瑞幸,笑嘻嘻反问道,“今天才星期一,还早嘛。”周一催稿失败,临下班时间,我只得例行公事提醒她,“这一周千万不要再拖了啊。”远远传来她小小的一声,“好”。
时间匆匆,到了周二上午,大家都忙。诶,走道间擦肩而过,不免催促两句,“你的稿子写完啦?”还未等我靠近,顺子立马找了个空隙溜走,“放心好了,今天一定会交。”周二上午等待稿件出炉的希望继续落空。
午饭时间,大家趁着吃午饭片刻闲聊,顺子也加入进来。聊着聊着,突然有人问,“你稿子写完没?”还没等话音落,顺子瞬间领悟,自知理亏,低头灰溜溜地拎着盒饭回到了自己工位,再次消失。
一般情况下,周一周二的催稿场景几乎是每周重播倒带,顺子鲜少能按时交稿。更多时候,她都会拖到清样日,也就是周三下午。
晚期且重度,拖延症患者顺子,早已经“死猪不怕开水烫”。你且催你的,我自拖延我的。也不是没有过悔改的场面,譬如每年年终总结会上,她会象征性地说上两句,“争取今年早一点交稿。”这句话肯定是她的真心,可惜拟定新年计划的一月还未结束,她的拖延症再次复发,新年计划还未捂热就宣告失败。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复拖延。催稿催得多了,都有一种逼人太甚的错觉。
五十步何必笑百步。我也曾是重度拖延症患者。
家庭作业从未按时完成过,要么临睡前点着蜡烛匆匆潦草,要么定好闹钟第二天上学之前在小板凳上狂补一通。散养式的小学就这么糊里糊涂度过,中学依旧如此,放长假的日子,一大摞练习册卷子从学校背回家 ,几天之后,又原封不动从家背到学校,然后在晚自习前逮住同桌的卷子一顿猛抄写。用我妈的话来说,“屁急屎急才知道上茅室。”
我多羡慕那些提前完成或者按时完成家庭作业的同学啊,为什么自己做不到?
母胎拖延二十多年,直到大学毕业之后才稍稍有所改变。我试着去梳理时间线,发现真正的变化是在尝试跑步之后。
关于跑步的起因,跑步途中的各种心情,跑后反馈,在公号里都有过大篇幅记录。最初冲着减肥去,冲着村上春树跑步的滤镜去,却意外收获了坚持近十年的运动习惯。
长时间跑步的人都会懂,跑步引发身体乃至心理的变化。身体变化自不必说,它会用肉眼可见的纬度减少刺激体验者继续跑步,在隔天腰酸背痛全身肌肉痛的情况下,咬咬牙换上跑鞋,全力奔跑。至于奔跑之后,身体中分泌的内啡肽带来的幸福感更是妙不可言。这些正面反馈在一次又一次的奔跑中被加固,吸引着我下一次增加里程数。
直到它彻底成为日常习惯。
日常是什么,日常是当你前一天决定第二天早起跑步,那就没有任何借口,雷打不动地一日日重复下去。在闹钟响起的那一刻,无论窗外传来滴答下雨声,还是气温零下的清晨,都需要有掀开被子的决绝勇气。下床,用跑步开启新的一天。否则,让人上瘾的内啡肽再难出现。
我记录过无数跑步完的清晨,朝阳初升,栀子花开,秋雨淅沥,冬雪纷飞,一段十来公里的跑步之旅,其间无数个念头出现,思绪来来回回。跑完之后,拉伸一下,明明不过早起了一小时,再看看刚刚喧闹的世界,仿佛赚足了时间,获得了优先选择权。
体会过这种心情,如何舍得让自己再次重复拖延。
无需借口,即刻行动,行动之后的正面反馈促使循环开启。久而久之,这种在运动上养成的习性延续到了生活中的其它方方面面。
潜移默化中,肌肉记忆幻化为行为做事的一招一式,再也记不起从前拖延的动作。从小概率事件,到不断重复,到成为习惯, 这是漫长的,是润物细无声的。我无意用对比秀出自己运动多年的优越感,确实因为这是行之有效的去除拖延症的方法。当然这也可能是悖论,“我都已经拖延成瘾了,还希望我用运动去改变它,不可能的。”凡是不必绝对,试一试,说不定有效呢。
有人说,拖延的底层代码是一种恐惧,因为害怕,所以迟迟不肯开始。其实换一种思维方式,与其让恐惧害怕占上风,不如改变生活方式,通过正面成瘾的某个习惯,来击破自己的短处和弱点。也不失为一种思维模型。
如果我不曾真正把运动当做生活的一部分,断不会如此清晰地梳理自己,更不会有今日这一更。毕竟我也多次提到过,公号不断更的勇气或者说自律,也是运动带来的附加效应。毋庸置疑。
或者,也有这么一种思考,拖延是因为恐惧害怕,而你真正爱上的事情,无论如何也会想发设法完成它,乃至尽善尽美它。
来源:育儿经从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