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搞AI,方向不对,努力白费

360影视 2024-12-28 12:42 4

摘要:最近,K哥在一个“AI创业者交流群”里分享了一个观点:搞AI,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尤其对很多中小型创业公司来说,要人才没人才,要算力没算力,而大模型领域又是人才密集型、数据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行业。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普通人在AI领域就没有机会呢?答案是否定的

最近,K哥在一个“AI创业者交流群”里分享了一个观点:搞AI,方向不对,努力白费。尤其对很多中小型创业公司来说,要人才没人才,要算力没算力,而大模型领域又是人才密集型、数据密集型、资本密集型的行业。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普通人在AI领域就没有机会呢?答案是否定的。

管理学上有一个“标杆法”,意思是找到行业内或行业外的标杆企业,对标学习,能够让企业少走很多弯路、快速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向。

这两天,百度发了一张2024年“ AI成绩单”,可以看到过去一年,从技术到应用,百度AI都取得了不少进展。从这个业界标杆身上,我看到了几个适合AI创业者的方向和机会点,下面与你分享近期我对AI产业界的观察与思考。

01

模型能力“能打”依旧是王道,

强夯AI应用爆发的 “地基”

最近一年,我走访了很多企业,跟很多CTO/CIO进行交流,大家一致的反馈是:大模型的准确性、稳定性不够,是其难以应用于产业场景的掣肘之一。举例来说,在金融领域,AI客服在面对客户的问询时,准确率必须做到100%,尤其是涉及金融产品的价格、买卖规则等等,是不能够有丝毫含糊的,否则可能会对用户带来信息误导。

不错的进展是,在过去一年,随着RAG等技术不断成熟,大模型的幻觉问题基本消除,这直接促进了AI应用能够“上规模”。正如百度创始人、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李彦宏所说的:“过去这24个月,对这个行业而言,最大的变化是什么?我的回答一定是,大模型基本消除了幻觉,回答问题的准确性大幅提升了,这让AI从‘一本正经的胡说八道’,变得可用、可被信赖。”大模型回答的准确性获得突破性进展,这为AI应用爆发奠定了技术基础。

来看一组数据,截至2024年11月,文心大模型日均调用量达15亿,相较一年前首次披露的5000万次日均调用量,增长30倍。有一句老话叫:春江水暖鸭先知,企业一线往往是对技术发展最敏感的,如果大模型不够准确,不够稳定,哪个企业敢如此大规模应用?数据增长,就说明了一切。

过去一年,国内基础大模型的性能也在不断进步,百度文心大模型、阿里通义大模型,字节的豆包等频频登上权威的大模型评测榜单。这张AI成绩单显示,过去一年,文心大模型在各项基础能力上仍领先行业。国际知名调研机构沙利文发布的《2024年中国大模型能力评测》显示,以文心一言为代表的大模型,5项评测维度均为优势能力,获4项第一。此前有消息显示,百度将于2025年初发布文心大模型的新版本,这意味着,性能更强的新模型在路上了。

如果一句话总结2024大模型的技术进展,我觉得就是:大模型发展速度越来越快,大模型能力越来越强。

大模型的第一性原理是Scalling law,幻觉的问题仍然跟算力规模、数据规模和质量有关,理论上来讲只要算力足够大、数据足够多足够好,就能够解决幻觉问题,再加上RAG工程实践的不断进步,幻觉已经不再是企业应用AI的“拦路虎”。

02

做AI应用的两种思路:

AI原生、应用+AI

K哥作为科技博主,访谈了很多AI创业者,其中不乏独角兽创始人、科技巨头AI负责人。每一次我都会问同一个问题:打造一款真正有用的AI产品,有哪些途径和方法?大家就两个思路,达成了共识:
1、AI原生
。就是基于AI大模型独特的能力,构建出来的产品。举例来说,ChatBot、智能体都属于这一类,国内外的产品都很多,如:ChatGPT、Claude、文心一言、kimi等生成式AI 产品。

2、应用+AI。就是在原有应用的基础上,基于AI和大模型的能力进行重构,打造出新的AI应用,提升原有应用的功能丰富度和用户体验。以百度为例,旗下的文库、网盘,这些国民级的应用经过AI重构以后,在竞争激烈的应用市场当中脱颖而出。百度文库不仅AI功能月活突破7000万,还拿下了AI产品榜“2024中国AI年度产品”金奖。

基于这个思路,你在进行AI应用产品创新的时候,不再需要拍脑袋,要么基于AI大模型的能力做原生应用,要么用AI大模型能力去重构现有的产品,+AI,AI产品开发就变得有迹可循了。

03

智能体火了,适合普通人抓住

AI红利的技术风口

很多年轻人跟我说,他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红利、机会相对缺乏的时代,不像我们这些70、80后,享受着多重红利叠加,遍地是机会。不可否认,我们这代人是吃到了一些时代的红利,但是我认为,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会,比如现在的短视频/直播、AI、出海,深扎进任何一个领域都能够顺势起飞,改变人生轨迹。

就拿AI领域来说,智能体是AI应用的一个前沿方向,现在非常热门,微软、谷歌、百度等全球科技大厂都在布局,李彦宏认为智能体相当于PC时代的网站和自媒体时代的账号,它最明显的特点是门槛足够低,谁都能上手,天花板又足够高,可以做出非常复杂,非常强大的应用。

不难看出,智能体将会是普通人入局AI的最佳途径之一。基础大模型性能的提升,让开发智能体的门槛进一步降低,例如百度的文心智能体平台,动动嘴就能开发智能体,一位11岁的北京小学生朵朵,通过文心智能体平台开发了“青春期能量小助手” 以帮助同龄人应对青春期的心理问题。

今年以来,智能体从一个专业的AI圈词汇,变成了破圈的流行词,每个人都可以做出智能体,它已经成为行业共识,已经变成了最主流的AI应用形态。普通人想要AI创业或是想抓住AI这个前所未有的风口,找新机会,智能体会是一个不错的选项。

04

大模型to B领域,“离钱”最近

K哥作为数字商业顾问,最近两年主要帮助企业做大模型应用落地,下面说一说我观察到的现状。中国传统行业/企业在经过了30年的信息化、数字化转型,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数据资产、业务系统、技术人才以及业务专家,为接下来的数智化转型做好了必要的准备。

然而,这些传统产业却相对缺乏强大的技术能力,这正是其与大模型公司的契合之处。过去的一年,能够看到、百度、阿里、腾讯、字节等科技大公司,以及智谱等AI大模型独角兽公司,纷纷将重点放到深入产业落地上去,从应用上去找寻大模型的价值成为大家的共识。而且他们很愿意 “双手沾泥”,深入到产业一线,基于模型能力去解决场景的刚需。

前阵子看到一则报道,百度智能云的千帆大模型平台已帮助企业精调3.3万个模型,开发了77万个企业应用,超过六成的央企在联合与百度智能云进行AI创新。最新“AI成绩单”上,百度智能云也已经连续5年蝉联中国AI公有云市场第一。

这也印证了我的预判,AI大模型的繁荣,其实就是生态的繁荣,模型厂商与企业共同发力,才能让AI的能力充分改造B端,创造新的智能生产力。

结束语

AI时代下,每个人都想抓住风口、顺势翻盘,但是盲目投入不仅意味着风险,还会错过了大好机会。踩准重点才能事半功倍,通过标杆分析,能够让你抓住重点,找到一些明朗的方向。

作者| Mr.K

编辑| Emma

来源:技术领导力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