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电子为何能同时穿过两条狭缝,然后自己与自己发生干涉?

360影视 2024-12-28 14:09 2

摘要:电子双缝干涉实验,这个话题似乎总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它不断在科普界掀起波澜。很多人对这个实验感到惊奇,尤其是了解到单个电子也能产生干涉现象,对于我们习惯了宏观世界规律的人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电子双缝干涉实验,这个话题似乎总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它不断在科普界掀起波澜。很多人对这个实验感到惊奇,尤其是了解到单个电子也能产生干涉现象,对于我们习惯了宏观世界规律的人们来说,简直不可思议。

我们对于电子双缝干涉实验的困惑,根源于我们固有的观念,即认为电子是客观存在的实体,有着明确的运动轨迹。

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微观粒子的很多行为在我们看来匪夷所思,那是因为我们习惯于将宏观世界的运动规律套用在微观世界中。

在宏观世界,物体的运动轨迹是明确的,如一个滚动的玻璃球,我们可以精确地计算出它的路径。但这种在宏观世界行之有效的方法,在微观世界却遭遇了挑战。

先前有文章专门解释了电子的本质,揭示了电子实际上并非粒子,而是一种波,仅此而已。所谓的“粒子性”,不过是电子这种波在某些条件下的表现形式。

许多人误以为物理学家可以通过高倍显微镜直接观察电子,但实际上这是不可能的,至少目前技术还远远达不到。在量子力学中,“粒子”的概念根本就不存在。

换句话说,我们对于世界的认知,尤其是对微观世界的理解,只能源自实验,通过实验我们才能窥见微观世界的真面目。

说了这么多,其实我只想表达一个观点:单个电子何以能够穿越两道缝隙并发生干涉?答案是:我们也不知道。

你可能会觉得我在胡说八道:说了半天,结果告诉我不知道?“不知道”这三个字难道还需要你告诉我吗?我自己也会说。

先别急着生气,因为接下来的回答可能更让你恼火:不仅普通人不知道,物理学家同样不知道,而且可能永远都无法知晓。

你或许会反驳:物理学家们已经通过波粒二象性、电子云和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解释了单电子双缝干涉实验。

让我们静下心来思考,物理学家是如何得出“波粒二象性”和“不确定性”等结论的?

归根结底,还是通过实验和对实验结果的观察得出的结论。

物理学家们所做的努力,无非是尽力准确描绘世界的运作规律。这意味着所有理论不过是物理学家为描述自然现象而构建的工具而已。

因此,我们只能说某个理论与实验结果高度吻合,而不能说世界必须依照这一理论运行。

自然有其自身的法则,人类所需要做的,就是尽力精确地描绘自然的运作模式。

无论是牛顿的万有引力理论、相对论还是量子力学,都是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诞生的。

所以我的回答仍然是“不知道”。当然,我可以从波粒二象性、叠加态、不确定性等方面展开深入讨论,正如我之前所做的那样。但今天,我想换一种思考方式,帮助大家打开思路,更深入地理解人类是如何理解大自然的。

事实上,我们所不知道的还有太多,比如,我们甚至不知道为什么地球会绕着太阳转。你可能会说那是因为万有引力,但万有引力真的是大自然的底层逻辑吗?引力的本质到底是什么?

你可能会说是时空的弯曲,但时空为什么会弯曲呢?你会发现,像这样的追问永远没有最终的答案,就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无穷无尽。

你或许会认为这不是科普,而是在讲道理甚至诡辩。

如果你能静下心来深入思考我刚才所讲的内容,或许会得到一些启示。物理学家们不过是根据微观粒子的实验现象建立了一套自洽的理论。说得直白些,这有点像“事后诸葛亮”,物理学家们根据实验和结果,构建了一套自洽的理论,并用这套理论反推过去,解释之前的实验过程和结果。

简单来说,在量子力学的框架下,所有的微观粒子都对应一个波函数,正是这个波函数控制了微观粒子的所有行为,波函数可以在空间传播,并发生干涉现象。

因此,单电子之所以会产生干涉,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其实是实验观察的结果,仅此而已。物理学家们根据这些实验结果,提出了“电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等特性。

从电子双缝干涉实验中,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首先,电子撞击到显示屏上时,最初是以“点”的形式出现。

其次,随着发射的电子越来越多,无序的点逐渐形成明暗相间的干涉条纹。

实验结果清晰地表明了电子同时具有“波动性”和“粒子性”,即“波粒二象性”。但我们并不真正知道电子为何具有“波粒二象性”,所谓的“知道”,不过是推测而已。

来源:宇宙怪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