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幻照进现实,他是天津市大学生年度人物

360影视 2024-12-28 14:09 2

摘要:1950年,“AI之父”图灵提出了“具身智能”这一概念,指的是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想象一下,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不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可以像人类一样拥有骨骼、肌肉、韧带,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知世界。

日前

南开大学电子信息与光学工程学院

2022级电子科学与技术专业博士生

刘甲奇

获评2024年天津市高校“大学生年度人物”称号

并获得天津市王克昌奖学金特等奖

1950年,“AI之父”图灵提出了“具身智能”这一概念,指的是将人工智能融入机器人,让机器像人类一样感知、学习和与环境动态交互。想象一下,未来的人形机器人不再是冰冷的钢铁,而是可以像人类一样拥有骨骼、肌肉、韧带,通过视觉、听觉、嗅觉和触觉等感知世界。

刘甲奇所在团队从事的研究,正在将这样的科幻想象变为现实。

在机械声回荡的实验室里,刘甲奇从样品盒中小心地拿出一个灰色方形片状物。在白色工作灯的映照下,布满金色走线的方片看起来比指甲盖大不了多少,这就是刘甲奇5年来持续深耕的研究领域——神经形态电子芯片

神经形态电子芯片又被称为“类脑芯片”,是一种全新的芯片架构,通过柔性突触器件模拟人体神经网络中的突触和神经元行为,像人脑一样以更低的能耗、更快的速度传输、处理和储存信息,被视为打破后摩尔时代瓶颈的解决方案之一。

刘甲奇介绍道:“简单来说,以ChatGPT为代表的生成式人工智能,需要庞大的数据、算法和算力支持。而我们所做的神经形态电子学研究,模拟的是人体神经细胞膜电位变化和动作电位的动力学过程,从而能够以相对较低的能耗实现高效的认知与行为再现。”

2020年,对科研充满热情的刘甲奇进入徐文涛教授课题组学习,致力于神经形态电子学中关键材料与器件的研究,以及人造感知—运动神经系统的完备性构建

人类能够感知冷热、疼痛、触压等外部刺激,是因为体内神经网络中的神经元通过突触传递信号。人造神经就是通过人工体外电子重塑的方式,模拟或者代替生物体内的神经功能。

“实现体外人造神经重建,意味着能够帮助截瘫患者或者阿尔茨海默病、帕金森等神经退行性疾病患者重新获得感知和运动的能力,也可以让机器人具有或者超过人类的感知和运动能力。”刘甲奇说。

听起来十分梦幻,但想让“科幻照进现实”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头扎进这一交叉新兴领域的刘甲奇很快发现,几乎所有知识都要从头学起。为了尽快掌握前沿知识和实验要领,他几乎每天都“泡”在实验室里,阅读文献数千篇、反复构思实验设计,在一次又一次尝试、失败、再尝试的循环中不断向最前沿的领域探索。

为了维护实验材料不受污染,保证高精度的操作控制,几乎所有的实验都需要站立在真空手套箱前完成。“有时候感觉做实验就像在做一场手术,一旦开始就不想停下来。”刘甲奇说,“最长一次实验连续进行了10多个小时,当时满脑子只想着实验结果,结束了才发现已经过去这么久的时间。”

虽然实验很难一次就获得成功,但在刘甲奇看来,这也正是科研的魅力所在,能够在未知的领域中探索无限可能。“感觉自己也是有些幸运在身上的,比如在吃饭或散步的时候,偶尔会灵光一闪有了新的思路,就很像一道曙光穿透了迷雾,让原本陷入僵局的实验豁然开朗,得到意想不到的转机与希望。”刘甲奇笑着说。

首次完成缩手反射、瞳孔反射等重要生命活动的体外电子重现,实现哺乳动物启发的多模态触觉……科研上每一次取得的新突破,都成为刘甲奇下一程出发的新起点,让“科幻成真”的可能又多了一分。

2022年11月17日,在刘甲奇23岁生日的前一天,他与团队成员共同完成的论文被《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正式接收。论文首次提出了一种兆赫兹级超快柔性人工突触器件,成功打破了当时两端突触器件的最低能耗世界纪录

人工突触是类脑仿生系统组成和功能的基础单位,也是同时实现通信、计算和记忆功能的关键部件,其运行速度和能耗大小对系统性能有着举足轻重的影响。“如果把类脑系统看作一座城市,那么性能卓越的人工突触就像是一座笔直的‘高架桥’,让信号传输速度更快、能耗更低。”刘甲奇说。

如今,刘甲奇已经主持首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学生基础研究项目(博士研究生),并以第一作者或共同一作在Nature Communications(3篇)、ASC Nano、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Nano Letters高水平国际期刊发表论文11篇,申请专利4项。

在刘甲奇看来,自己能够一直在奔向科幻未来的道路上“带电追光”,离不开导师徐文涛的指导和学院的支持。“老师总说,我们的研究成果之所以能被认可,主要是因为这一创新领域面向生命健康、有望造福人类。所以我也希望有一天能让自己的研究,从工科视角为神经退行性疾病带来新的希望”。

为了把成果从“实验室”送上“生产线”,刘甲奇先后赴北京、上海、广州、苏州和南通等5省7地实践调查,参加“政校企”协同发展会并推介科研成果,与多家行业龙头企业构建紧密合作关系。他参与研发的可穿戴手语识别产品也正在进行孵化。

谈到未来研究计划,刘甲奇说:“人类的神经系统非常精密、复杂,目前人造感觉-运动神经还不能实现完整的生物兼容,我们会继续探索解决办法,争取早日解决这一难题。”

祝贺刘甲奇同学!

期待更多的南开青年

聚焦最前沿,做到最顶尖

用青春梦想点亮科技之光

让科技之光照亮无限可能

NANKAI UNIVERSITY

来源:南开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