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聚焦五育并举,12个创新案例C位出道

360影视 2024-12-28 18:44 4

摘要:南都讯12月28日,由广州市教育局指导、南方都市报社主办的“融合共育 构建高质量育人生态——2024年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研讨会”在广州圆满举行。会上正式公布了12个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创新案例,同时为广州11区教育局颁发五育融合创新引领单位。

南都讯 12月28日,由广州市教育局指导、南方都市报社主办的“融合共育 构建高质量育人生态——2024年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研讨会”在广州圆满举行。会上正式公布了12个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创新案例,同时为广州11区教育局颁发五育融合创新引领单位。

去年以来,为推进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广州市教育局联合南方都市报社,发起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深调研,由高校教授、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组成调研团,面向全市11区挖掘广州“宝藏学校”,寻找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创新案例。

调研启动以来,全市中小学(含中职学校)踊跃申报了近130个创新案例,广州宝藏学校H5展馆上线当日,页面点赞量超过10万+。至今,页面总点赞量已突破65万。

在经过专家团的层层评审后,最终评选出12个广州教育高质量发展“五育并举”创新案例,涵盖了教学理念、课程设置、教学方法、校园文化等多个维度,充分展现了广州市在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方面的卓越实践与显著成效。

12个创新案例分别是哪些,主要展现哪些内容?一起来看看!

越秀区小北路小学:

《5+N学生高质量发展创新体系 三管齐下五育并举促全面发展》

为疏解目前中小学生在实践能力、创新能力、自我管理能力三大方面表现不佳的困境,小北路小学打造了具有校本特色的“5+N”学生高质量发展体系:从时间的维度说,“5”指一个星期5天的校内学习时间,而“N”指课后、放学后时间,包括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等在内的其他课余时间。

从内容上说,“5”主要指一周五天学校课上的课程(国家课程),而“N”指的学校自主研发的阳光研学课程、放学后430课后拓展课程、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社会实践活动等。5的确定,给学生带来的是扎实的、知识技能的锻炼;而N的无穷,是5的延伸和融合,是在每一个具体的情境下、每一个成长的场域里,给学生们带去无穷且终生受益的影响。

此体系由三大部分组成:1、重组课程教学,自主开发、实施阳光研学课程;2、打破时空限制,创新协同育人机制,开展430素质拓展课程和社会实践活动;3、改革评价机制,引领学生进行时间管理,设计了“我们是时间小主人”的时间管理记录。小北路小学从“五育”并举角度,三管齐下,以期全面发展素质教育。

小北路小学学生在体验造纸术。(南都记者钟锐钧摄)

越秀区署前路小学:

《育在心,臻于美——署前路小学高质量美育新样态》

美育是五育并举的重要内容。署前路小学秉承“立雅求美 绽放幸福”的办学理念,在学校十余年来艺术教育百花齐放的积淀中,探寻五育融合下的“雅美”教育实施路径。

“育在心,臻于美”,在开放多元的美学视域下,署前路小学坚持育人导向,面向全体,实现“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追求新时代美育精神的价值,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根据小学六年的成长历程,确立“雅美”教育实施路径的愿景是:六年雅美浸润,一生幸福成长。

学校构建国家课程+校本“雅美课程”+艺术社团活动的课程体系,以学校特色串联艺术课程增强美育影响。着眼五育融合、学科融合,善于发现每一个孩子的艺术特长,让每一个雅美学子在“无边界、沉浸式”美育实践中快乐展现自己的风采。

署前路小学雅美教育成果展暨2022届学生毕业画展现场。越秀区融媒体中心 胡强明 摄

海珠区客村小学:

《以教育戏剧为支点构建小学德育课程新体系的探索与实践》

海珠区客村小学开创教育戏剧先河,以教育戏剧为支点,将德育目标与教育戏剧相融合,根据学生认知、心理、品德等发展的不同阶段确定课程标准,精心设计课程内容,构建了以教育戏剧为支点的多元立体的小学德育课程新体系。

以教育戏剧为支点的小学德育课程体系,由“教育戏剧+”德育课程与专业教育剧场课程——读创剧场构成。 创新了以教育戏剧为支点的小学德育课程内容。遵从学生天性,依据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充分运用教育戏剧的育人功能,创新小学德育课程内容。

构建以教育戏剧为支点的小学德育课程教学模式。学校基于实践探索,结合“教育戏剧+”德育学科、“教育戏剧+”学科德育、“教育戏剧+”活动德育、读创剧场的特点,创建了不同的教学模式。

拓宽以教育戏剧为支点的德育课程实施路径。学校在教育戏剧的融合实践中,充分运用教育戏剧的功能,构建课堂、活动、剧场三位一体的德育课程体系,将教育戏剧落实到育人全过程,全面拓宽了德育课程的实施路径。形成以教育戏剧为支点的德育课程评价方式,学校积极落实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要求,坚持以核心素养为导向,在以教育戏剧为支点的德育课程体系下,构建了以教育戏剧为特色的可视化、多元化、数字化评价体系,让核心素养看得见,摸得着。

客村小学读创剧场项目《童年》展演,家长与学生互动。(学校供图)

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

《以美育人,美而有为》

学校从“五育融合”的视野出发,将美育与其他“四育”相互融合、相互渗透,使其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让地域传统文化扎根学校美育特色课程,“有为教育”重视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将传统文化扎根于学校教育之中,作为校本课程开展教学与研究。在普及非遗广绣、粤剧、粤曲的基本文化认知的基础上,学校开设了广绣、粤剧、粤曲社团,为有兴趣的学生提供更为深入的学习与创作活动。

以丰富的美育特色课程发展学生个性特长,绘画、书法、剪纸也是学校“牧艺”特色课程的重点项目。学校充分利用学校、社区、家长资源为学生的个性与特长发展创设平台与发展空间,组织参观各类艺术展,引入专业师资,为学生提供更多更好的学习机会与展示舞台。

将美育有意识地融于其他四育。学校德育活动以康有为先生忠贞不渝的红色爱国精神作为核心,培养有为学子的爱国心、报国志,传承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攻坚克难的担当精神、敢于质疑的思辨精神,描绘了“红色有为”精神图谱,这些精神图谱无一不是美的人格与精神的写照。

荔湾区康有为纪念小学老师梁建强指导学生设计水果采摘机器人。(学校供图)

天河外国语学校:

《五育并举赋能成长,多维育人协同发展》

广州市天河外国语学校按“一育一品”高质量、深内涵和强特色建设,赋能学生成长成才,促进学生综合素养协同发展。打造以自主管理、成长导师、生涯教育和立志教育四位一体的德育体系,以“外语+科技”拔尖创新人才培养体系、外交官课程、英才计划项目为依托的智育体系,以阳光体育、体育节、校体合作为经纬的体育体系,以“天籁之声”艺术特色团队、非遗文化特色课程、语言艺术团为羽翼的美育体系,以学农、帮厨、农场劳作、包干区为重心的劳动教育体系,已形成多维育人协同发展的天外范式。

天河外国语学校学生上综合实践课。学校供图

白云区汇侨第一小学:

《基于风雅文化的小学核心素养活动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

基于风雅文化的小学核心素养活动课程开发与实践研究,围绕“立德树人”的要求,充分挖掘中华风雅文化资源,以雅为根,形成涵盖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以核心素养发展为本、五育融合的小学核心素养活动课程体系。从小学核心素养活动课程内容、实施、评价途径等方面,开发了系统而具有鲜明特色的课程体系:“雅文课程—人文底蕴”、“雅礼课程—责任担当”、“雅书课程—书画怡情”、“雅乐课程—健康生活、实践创新”、“雅行课程—科学精神、学会学习”,不仅实现教育价值追求,也为小学核心素养活动创新发展提供了明确和可操作的方向。

本案例紧跟教育改革形势,紧扣国家“立德树人”和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的要求,把风雅文化落实、融合、贯穿到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以美育人,实施五育并举,从实践工作中出发,解决学校的实际问题,构建了具有风雅文化的小学核心素养活动课程体系。把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相结合,通过实施核心素养活动课程,逐步养成学生的品德及行为习惯,解决了学校自身特色发展和师生发展的需要,也是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发展小学生核心素养教育的需要,在创建学校办学特色方面有推广应用价值。

广州市白云区汇侨第一小学第十七届“雏凤扬声”书法挥毫展示活动。(学校供图)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黄埔实验学校:

《种子芯,禾下梦,“魔方农场”赋能学习新样态》

学校围绕“攥紧种子芯 赓续禾下梦”主题,挖掘“魔方农场”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等方面的育人功能,通过环境建设、德育渗透、课程开发的创新实践,建设少年农学院,为学生项目化学习、探究性学习、体验式学习提供优质资源。校园“魔方农场”集黄埔区高新科技与现代农业力量,打造立体多元、低碳高效的“芯”农场,让学生感受科技进步新成果,从硬件建设上带来科技熏陶,树立科技强国的自信心,涵养创新驱动的内驱力。

学生们在“魔方农场”聚精会神地上课。

“魔方农场”从五个方面为学生营造满满的科技感“芯”农场:一是航天育种。依托黄埔区航新种子谷国家航天育种科创中心,种植太空品种。二是多样种植。运用土培、 水培、气雾培、光电培、基质培等5种栽培方式,实现了立体多维种植。三是智能管理。采用智慧环保的管理系统,浇水、施肥、防病虫害“一体化”一键管理。四是模块配置。采取模块化设计,划分航天育种区、稻粱区等8大分区,可灵活配置、更换种植单元,营造充满活力与趣味的农场。五是园区支撑。借助区域科技领先优势,研究院、种业(农作物)产业园、农业装备与服务产业园等企业为“魔方农场”提供源源不断的科技支持。

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

《绳牵五育,多元发展》

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在“悦动拓潜,和乐成长”办学理念的引领下,以“绳”为抓手,大力发展学校绳文化。至今,七星小学共培养出世界跳绳冠军39名,打破13项世界跳绳纪录,被誉为“中国速度,七星奇迹”。跳绳队的故事被拍摄成儿童励志电影《点点星光》,荣获多个大奖。

在这根“绳子”的牵引下,七星小学成为广州市内颇具影响力的特色小学。“双减”政策的颁布以及学校的扩大发展,对老师和学生来说,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在传承过去辉煌的基础上创新发展?如何在“双减”政策下实现课内减负、课外提质?作为学校的领导者,七星小学紧紧抓住“以绳育德,多元发展”的教育理念,运用五大策略策略挖掘“绳文化”的德育内涵,通过“以绳育德,锻造意志;以绳增智,培养思维;以绳健体,健康生活;以绳织美,提高素养;以绳促劳,提升能力。”

花都区花东镇七星小学举行第一届大课间绳操比赛暨心理节启动活动。学校供图

番禺区沙湾红基学校:

《根植百年老校,焕发体育新枝》

践行“体教融合”理念,与番禺区少年儿童业余体校共建特色社团,创区域内先例,实现体育“一校一品”带动“一校多品”,与体校继续共建红基学校射箭社团和棒球社团。射箭社团和棒球社团均于广州市青少年锦标赛斩获佳绩。红基学子参加射箭、划船、棒球、轮滑、柔道、击剑比赛共获奖63项,基中国家级4项,省级1项、市级58项。

广州市番禺区沙湾红基学校划船项目多次获得奖项。

创新课堂模式,在学校“广育·大雅”办学理念引领下,从2021年9月开始实施博雅体育、艺术选修课程,把“学会”抓到实处。体育选修课开设项目有皮划艇、棒球、射箭、田径、篮球、足球;艺术选修课开设项目有口风琴、戏剧、中国舞、灰塑、陶艺、书法、铅笔画。这些项目贴近学生,彰显校园特色,给孩子们发展兴趣与特长提供了良好的平台。开展全员参与的特色体育活动,搭建“常赛”舞台。每年开展夏季水上运动会,组织各种各样的趣味活动。举办新兴体育项目入校园活动:让红基学子开拓视野,认识更多的项目,如马术入校园、跳绳世界冠军入校园、飞盘运动入校园。

南沙第一中学:

《育新育心 “学创融通”齐劳动》

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以国家劳动教育课程标准、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等文件为指引,构建了“三级四类五合”劳动教育课程体系,三级为普适级、拓展级、提高级,四类课程分别为普适级对应的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学科渗透课程,此类课程在高一、高二年级对应开展,拓展级为特色劳动校本课程,以社团选修的方式面向所有年级开设,提高级为创新项目实践课程,以跨学科STEM项目式科技创新类课程、劳动比赛项目类课程为中心,面向具有较好创新能力与精神的学生开设。所有的课程均以“学创融通”的理念进行设计与实施,凸显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广州市南沙第一中学师生在进行鱼菜共生研究的项目式学习。

从化区太平镇高平小学:

《小榕苗 大梦想——基于区域“五彩德育”的农村小学班级特色文化建设》

有着81年办学历史的从化区太平镇高平小学,滋养着一棵300年左右的大榕树,全校只有六个年级,一个年级只有一个班,212名学生,教职工14人,占地面积仅仅3886.5平方米。

依托校园文化,定位班级发展理念。在从化区“五彩德育”班级文化建设体系和学校“榕养品性 立高致远”的办学理念引领下,根据班级实际,确立榕树文化、绿色德育为班级发展内涵,聚焦五步成才策略,通过播种、育苗、墩苗、管苗、成才五个阶段。从细微处着手,培养坚毅、宽广、向上的新时代少年,打造具有农村小学特色的班级文化。

从化区太平镇高平小学学生参加研学活动。学校供图

聚焦榕树的内涵,打造班级文化符号。榕树班围绕着“榕树文化”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丰厚的人文底蕴,设计班名、班徽、班服、班级口号。提炼榕树品质,建立班级文化制度。师生共同制定的三大奖励制度:小榕苗挂果制度、榕赞器点赞制度、线上榕耀制度,激励孩子努力成为坚毅、宽广、向上的榕树少年。

榕树班虽身处农村学校,活动也是丰富多彩的。结合学校的各类活动,班级传承榕树精神,开展了系列实践活动、亲子活动和特色活动。班级围绕“绿色德育”理念,将“榕树文化”渗透到班级文化的环境布置当中。学生在这样舒适优美的环境中,可以尽情地生活,快乐地成长。

增城开发区小学:

《打造“以美育人,美美与共”美术特色科组》

学校美术科组以“以美育人,美美与共”作为科组理念,在教学中坚持以美育人为指导思想,积极探索创新,依托课题研究和特色校队开展美术课,打造了一系列特色课程。教师在各项竞赛中提升了专业素养。师生共同成长,美美与共。

广州市增城开发区小学学生的扎染作品琳琅满目。

致力课题研究,开发特色非遗美育课程。学校鼓励美术老师进行课题研究,将研究成果应用于教学实践中。通过深入研究和探索,开发了三个非遗美育特色课程,分别是《穿粤古今,品味广府》《童谣童画·岁粤流年》《童眼增趣•情满客乡》。

同时,课题研究也为学生提供了更丰富的学习资源和更有深度的学习体验。特色校队拓宽学生视野,建立多个特色校队,如扎染、版画、剪纸、绘画、书法等,为学生提供了更广阔的学习平台。通过参与校队活动,学生可以接触到更多的艺术形式和表现方式,拓宽自己的艺术视野。社团活动还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领导才能,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总策划:戎明昌 刘江涛

执行策划:王卫国 李阳

执行统筹:尹来 游曼妮 麦毓轩 程安

采写:南都记者梁艳燕 叶斯茗 杨晓彤 孙小鹏

主持:南都记者武艺璇

视频:蔡文茵 马强 罗雪纯

摄影:冯宙锋

设计:李毅然

执行:叶可可 刘哲

来源:南方都市报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