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课本与新教材:跨越年代的教育变奏曲

360影视 2024-12-28 21:40 2

摘要:90年代的课本,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回忆;如今的新教材,则开启着新一代学子的求知大门。这两代教材之间,藏着岁月变迁里教育理念、内容编排、呈现形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每一处不同,都像是时代给教育打上的独特印记。

90年代的课本,承载着一代人的青春回忆;如今的新教材,则开启着新一代学子的求知大门。这两代教材之间,藏着岁月变迁里教育理念、内容编排、呈现形式等诸多方面的差异,每一处不同,都像是时代给教育打上的独特印记。 外观设计:简约质朴VS多元吸睛 90年代的课本,走的是质朴简约风。封面往往就是简单的书名、科目,配上一幅色调单一的插画,硬壳精装的少,多数是软皮封面,翻久了书角容易卷起。内页纸张微微泛黄,文字排版规规矩矩,字间距、行间距都中规中矩,插图也是寥寥几笔勾勒,虽说没那么精美,可看着就透着股踏实劲儿。 再瞅瞅现在的新教材,那外观可太亮眼了。封面设计得五彩斑斓,卡通形象、艺术字体,创意满满,还常采用覆膜工艺,不光耐磨,摸着还滑溜溜的。翻开课本,纸张又白又细腻,排版灵动多变,有的地方字大配图大,强调重点知识,有的段落字小紧凑,满满当当都是干货。插图更是一绝,高清、写实、动漫各种风格都有,仿佛把一个微缩的精彩世界装进了课本里。 内容编排:知识主导VS素养导向 在90年代,课本内容讲究知识的系统性和扎实性。语文课本里,字词、语法、篇章讲解循序渐进,文言文篇幅不少,课后练习专注于字词辨析、句式改写,死记硬背的东西挺多,目标就是让学生把基础知识牢牢攥在手里。数学课本呢,公式定理罗列清晰,例题跟着课后习题,一环扣一环,学生解题练熟了,知识也就算掌握了。 新教材可大不一样,更看重核心素养的培养。语文不再局限于字词语法,还融入了文化传承、批判性思维,整本书阅读、跨媒介阅读闪亮登场,鼓励学生从文学作品里咂摸人生百态,还要能质疑、能创造。数学也强调数学建模、逻辑推理,题目常和生活场景挂钩,什么购物打折算价格、规划旅游路线,学知识的同时还得会用,知识变成了解决实际问题的工具。 文化多元:相对局限VS丰富包容 回溯90年代,课本中的文化内容较为集中在本土经典文化,语文课本里多是古代诗词、名人轶事,歌颂的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辉煌历史;品德课聚焦国内的民俗风情、革命传统,外国文化只是偶尔露个面,蜻蜓点水般一提。对于那时候的学生来说,世界文化的大门像是开了条缝,能看到的有限。 当下新教材简直就是文化大熔炉。语文收录全球经典文学片段,从古希腊神话到欧洲童话,学生足不出户,就能和世界文豪“对话”;英语课本里,不仅学日常对话,还深挖英美文化习俗、流行元素,拓宽国际视野;就连美术、音乐教材,也会介绍各国艺术流派、特色音乐,多元文化一股脑涌进来,让孩子们从小就站在全球视角看世界。 学习方式:被动接受VS自主探索 过去90年代上课,基本是老师讲、学生听,课本就是绝对权威。老师按课本顺序逐字讲解,学生埋头记笔记,课后完成书上习题,背熟知识点应付考试,自主思考的空间相对局促,学习路径比较固化,跟着老师节奏走准没错。 新教材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课堂上,小组讨论成常态,围绕一个开放性话题,学生各抒己见,碰撞思维火花;课后作业常常是项目式学习,比如研究本地古建筑、调查垃圾分类情况,得自己查资料、做调研、写报告,学习不再是等老师“投喂”,而是主动出击找知识。 技术融合:几近空白VS深度嵌入 90年代的课本,完全是传统纸质读物,和科技沾不上边儿。上课就是看黑板、翻课本,顶多老师用个投影仪放放幻灯片辅助教学,课本内容静态呈现,知识传播靠文字图片,形式单一得很。 如今新教材把科技玩得很溜。不少教材配了电子资源,扫描二维码就能听课文朗读、看知识点讲解视频;AR、VR技术也来凑热闹,生物课本里看细胞结构,用AR一扫,立体模型就在眼前旋转;在线学习平台更是和教材无缝对接,预习、复习、测评一站式搞定,学习随时随地发生,知识传播借着新技术的东风,更加生动鲜活。 从90年代的课本走到如今的新教材,变的是外在模样、内在架构,不变的是那份育人初心。老课本打下知识底子,新教材拓宽素养路子,它们接力完成时代赋予的教育使命,为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铺就道路。

来源:臭莯莯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