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谁能想到,到了2024年12月,AI已经像冷空气一样,无论你是否欢迎,都已深深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从“AI助手”到“AI导航”,再到“AI修图”,甚至楼下的小饭馆也用上了“AI上菜”。而在学术界,这一趋势同样不可避免。
短短几年前,人工智能(AI)还被贴上“极客”、“前沿科技”和“遥不可及”的标签。
谁能想到,到了2024年12月,AI已经像冷空气一样,无论你是否欢迎,都已深深融入了我们的日常生活——从“AI助手”到“AI导航”,再到“AI修图”,甚至楼下的小饭馆也用上了“AI上菜”。而在学术界,这一趋势同样不可避免。
在科研领域,面对海量文献、复杂的外文资料以及写作难题,AI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解决方案。它不仅能帮助整理关键词、翻译文稿,还能润色论文,甚至有人开始尝试利用AI进行作图和代写。
这种现象催生了一条从选题、综述、写作到润色再到查重的完整产业链。然而,随着AI工具的广泛应用,一系列问题也随之而来。
鉴于AI工具可能带来的学术不端风险,复旦大学于2024年11月28日发布了《关于在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中使用AI工具的规定(试行)》,明确规定禁止使用AI工具进行研究方案设计、创新方法设计、算法框架搭建等核心工作,同时也严禁使用AI生成或修改原始数据、结果图片等内容。
此外,直接由AI生成的正文文本、致谢部分及其他组成部分也被严格禁止。对于涉及保密内容的论文,则完全不允许使用任何AI工具。
如果学生违反规定,可能会面临无法答辩、取消成绩等后果;若构成学术不端行为,还将依据校规受到纪律处分,甚至失去学位申请资格或被撤销已授予的学位。
实际上,这并非个例,今年以来,包括中国传媒大学、福州大学、湖北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在内的多所高校也都出台了类似规定,以规范学生的毕业论文创作过程。
尽管有诸多限制,为什么科研人员仍然热衷于使用AI呢?答案很简单:因为AI确实好用。
根据Nature近期的一项调查,全球超过80%的科研人员表示在工作中使用过ChatGPT,而四分之三的人认为未来五年内,掌握AI辅助技能将成为科研人员的必备能力。
在国内,浙江大学的一项调查显示,超过70%的本科生会在学习生活中借助AI工具,即便国内对ChatGPT的访问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但国产AI如“文心一言”和“讯飞星火”也受到了广泛欢迎。
然而,AI的便利背后也隐藏着风险。据今年11月的一份报告,英国多所大学记录的疑似AI作弊案件数量激增,某些学校的相关案例增加了15倍。
例如,伯明翰城市大学在过去两个学年内发生了402起学生利用AI作弊的事件。在美国,一名高中生因使用AI完成作业而被降分,其家长因此起诉学校,最终法院判决学校胜诉。路易斯维尔大学的英语系副教授Amy Clukey也发现,她教授的课程中,大约一半的学生可能通过AI作弊提交论文,这让她感到十分沮丧。
中国科学院院士高福在中国科技伦理高峰论坛上分享了一个故事:他让一名学生调研昼夜节律对疫苗接种效果的影响,结果发现五篇相关论文中有四篇是由AI编造的。
这类虚假信息的传播不仅混淆视听,还可能导致错误决策。高院士强调,“科技伦理与科学同等重要,只有在伦理的框架下,才能确保科学研究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
AI的发展是不可阻挡的趋势,如何引导科研人员正确合理地使用AI工具,明确AI代写与AI辅助之间的界限,并对违规行为进行有效监管,是我们这个时代必须面对的问题。
正如科幻作家雷·布拉德伯里所说:“如果你把无知隐藏起来,没人可以伤害你,但你也学不到任何东西。”作为科研工作者,我们应当警惕,不让AI成为阻碍人类认知进步的障碍,而是将其作为推动知识边界的有力工具。
在未来,随着AI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必须更加重视科技伦理,确保每一项创新都能为社会带来积极影响。
同时,我们也需要不断探索新的方式,让AI更好地服务于人类,而不是取代人类的创造力和智慧。
来源:研究生的酸甜苦辣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