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思邈开悟:六脉常通不如一络贯通,知此口诀者,可得天人感应

360影视 2024-12-30 13:55 3

摘要: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本文内容来源于佛经记载与传统典籍,旨在人文科普,不传播封建迷信,请读者朋友保持理性阅读。

天人感应,出自《尚书》"天人合一"的古老智慧,道家认为人与自然本是一体,感应不过是回归本源。《黄帝内经》中说:"人与天地相应",讲的便是人体阴阳变化与自然规律的关系。

而人体六脉,乃是寸、关、尺三处各有浮、沉之分,合为六脉。《难经》有云:"人体脉象,浮沉相应,一脉偏强,百病生焉。"可是,如何让六脉和谐统一,历来都是医家探讨的难题。

唐贞观年间,"药王"孙思邈在终南山下开坛授徒,一位远道而来的商贾,让他对六脉之道有了全新的认识。这个发现,不仅改变了传统的诊脉方法,更揭示出一个惊人的养生奥秘...

唐贞观年间,长安城外终南山下的一座道观内,几位道士正围坐在丹房中切脉问诊。领头的是一位白发苍苍的道人,正是当时誉满天下的"药王"孙思邈。

只见他微闭双目,手指轻搭在病人腕上,忽然眉头微蹙。这位病人乃是一位远道而来寻医问药的商贾,据说病症已久,遍访名医无果。

"六脉浮数,却又相互格拒,按《素问》之法,当是不治之症。"

一旁的小道士低声说道。

孙思邈缓缓睁开眼睛,目光如炬:

"医道至理,岂能拘泥于经典之说?且看老道为你论道说病。"

这位商人名叫王远,来自江南水乡。三年前开始,他总觉得胸闷气短,夜不能寐。起初以为是舟车劳顿所致,休养几日便罢了。

谁知症状不但没有减轻,反而愈发严重。他走遍各地医馆,看过的大夫没有一百也有八十,可是服用了无数药方,病情却始终未见好转。

"你这病症,寻常大夫难解其中奥妙。"

孙思邈捋着长须说道,

"老道且问你,可曾记得是从何时开始觉得不适?"

王远思索片刻,回答道:

"记得那年在洛阳做生意,遇到一场大雨。我在雨中奔走,淋得浑身湿透。那晚投宿客栈,觉得浑身发冷,连打了几个喷嚏。过了几日,这病症就开始显现了。"

孙思邈点点头:"再问你,平日里可有什么特别的习惯?"

王远说道:

"做买卖的人,总要四处奔波。我有个规矩,不管走到哪里,每日都要在傍晚时分静坐半个时辰,理一理当天的账目。"

听到这里,孙思邈的眼中闪过一丝亮光。

他又仔细诊了诊脉,随后站起身来,在丹房内来回踱步。众人不敢出声,只静静等待药王开口。

过了良久,孙思邈忽然停下脚步,转身问道:

"王施主,你可知道我们道家讲究'修真养性'的道理?"

王远摇头表示不解。

孙思邈继续说:

"人体经脉,如同天地间的河流,源源不断地输送精气。《黄帝内经》言:'经脉者,所以能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可是你的经脉却似乎各自为政,互不相通。"

说着,孙思邈走到书案前,取出一卷竹简,指着上面的图纸向王远解释:

"你看这里,人体有十二正经,还有奇经八脉。这些经络纵横交错,本该如同江河湖海一般相互贯通。可你的经脉却像是被隔成了几块,就好比修筑了水坝的河道,水流不畅,自然会造成淤积。"

王远听得似懂非懂,只是连连点头。

这时,孙思邈又问:"你平日静坐的时候,可有什么特别的感觉?"

"倒也有些奇怪。"

王远回忆道,

"每次静坐的时候,总觉得胸口闷得厉害,好像有什么东西堵在那里。有时候会不由自主地深呼吸,想要把那股闷气吐出来。"

孙思邈听完,目光如炬,神情肃然:

"王施主,你这病症,医书上皆言不治,可老道却在你身上看到了一个天大的机缘。"

王远一愣:"什么机缘?"

"三十年前,老道曾在终南山一处古洞中发现一块刻着奇异纹路的石碑。当时百思不得其解,直到今日为你诊脉,才恍然大悟。"

他的声音突然压低,

"世人只知六脉常通,却不知这其中还藏着一个更大的秘密..."

说着,他带着王远走出丹房,来到后院的一处竹林中。那里有一方石台,石台上刻着些许纹路。

孙思邈指着石台说:

"这些纹路,乃是老道观察江河流向多年所得,你且看这石台上的纹路。"

孙思邈指着石台继续说道,

"这些看似杂乱的线条,实则暗合天地阴阳之理。江河湖海,表面上看是各自流向不同方向,但实际上都遵循着一个根本规律——归于大海。人体经络也是如此,虽然有十二经脉,但根本上都是为了疏通一气。"

孙思邈从怀中取出一根银针,在石台上轻轻点了几下:

"你的病症,表面上看是六脉不调,但根本原因在于那场大雨之后,一股寒气侵入经络,加上你每日固定时间静坐,却不知导引之法,反而让这股寒气越积越深,最终导致经络阻滞。"

"那该如何医治?

"王远急切地问道。

孙思邈笑道:

"治病如治水,要找到根源。你的病症看似复杂,实则一个'通'字便可概括。

老道传你一个口诀:'心至神明通,肺至气血通,脾至营卫通,肾至阴阳通,肝至筋脉通,胆至精气通。六脉常通不如一络贯通。'"

说完,孙思邈取出六根银针,分别刺入王远身上的几处穴位。

每下一针,都仔细观察王远的反应。约莫一炷香的功夫,王远忽然感觉胸中那股郁结的气息开始流动,渐渐地,整个人都轻松了许多。

孙思邈见状,满意地点点头:

"这便是'天人感应'的妙处。人体经络与天地阴阳相通,只要找到那个贯通之处,便能事半功倍。老道再传你一个简单的导引之法,日后静坐时记得依法而行。"

接下来的几天,王远按照孙思邈教导的方法调养,果然感觉身体一天比一天好转。

临别时,孙思邈又叮嘱道:

"医道虽妙,但根本在于养生。你这次病症,实则是上天给你的一个提醒。人活于世,不仅要注意外在的劳逸,更要懂得内在的调养之道。"

王远深深作揖:

"多谢药王指点。弟子这才明白,原来养生之道,不在于追求多少种方法,而在于找到那个贯通之处。"

孙思邈欣慰地说:

"你能领悟这个道理,便算是因祸得福了。记住,道法自然,顺应天时,才是养生的根本之道。"

此后,这个医案便在民间流传开来,人们称之为"一络贯通论"。后世医家研究孙思邈的医术,都称赞他不拘泥于经典成规,而是能够透过现象看本质,找到病症的根源。

这不仅体现在他的医术上,更体现在他对生命的理解上。

正如他在《千金方》中所言:"夫为医之法,不独贵于方药,必须洞明五运六气,阴阳表里,更须达于养生之道。若能明此,则可谓上医矣。"

这段话不仅是对医者的告诫,也是对每个人的启示。养生之道,贵在找到那个贯通之处,就如同江河终归大海,万法归一的道理。

在孙思邈看来,"天人感应"并非玄虚之说,而是一种深刻的生命智慧。人与天地原本就是一体的,只是我们常常被表象所迷惑,看不到这种联系。当我们能够找到那个贯通之处,自然就能感受到天地之间的和谐。

有时候看似最简单的道理,反而最难领悟。就像王远的病症,表面上看是六脉不调,但根本原因却是没有找到贯通之处。这不正是我们现代人的写照吗?我们追求各种养生方法,却常常忽略了最根本的道理。

来源:一路迷夏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