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中释放的化学物质对健康影响有多大?丨一周科技

360影视 2024-12-30 16:32 4

摘要:为了改变颜色,提高柔韧性和耐用性,塑料中可被掺入的化学物质已经超过16000种。在一些条件下,这些化学物质可能会从塑料中释放出来,与人类接触。其中双酚A(BPA)、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以及多溴二苯醚(PBDE)已被证实与不良健康和认知影响

12.28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撰文 | 姚湧 小学森 庐州月

责编 | 既来知

● ● ●

1

塑料中的化学物质对健康影响有多大?

图片来源:pixabay.com

为了改变颜色,提高柔韧性和耐用性,塑料中可被掺入的化学物质已经超过16000种。在一些条件下,这些化学物质可能会从塑料中释放出来,与人类接触。其中双酚A(BPA)、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EHP)以及多溴二苯醚(PBDE)已被证实与不良健康和认知影响存在关联。BPA暴露与缺血性心脏病(IHD)和中风有关,DEHP暴露与55至64岁人群的全因死亡率增加有关,而孕期PBDE暴露与儿童智力下降有关。美国马里兰大学经济学系Maureen Cropper团队发现,2015年,540万例IHD和34.6万例中风与BPA暴露有关;DEHP暴露与55至64岁人群中约164000人死亡有关;由于孕妇接触PBDE,孩童智力损失了1170万分。研究人员估测,这些健康影响的成本约为1.5万亿美元。如果自2003年以来,美国BPA和DEHP的暴露量保持在2015年的水平,那么2003年至2015年间,BPA和DEHF导致的死亡人数将减少51.5万人。

►文章链接:

2

我国小型哺乳动物携带多少病原?

兔子、老鼠等小型哺乳动物是众多病原体的自然储存宿主,在病原体传播过程中起重要作用。近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医学科学院病原微生物生物安全国家重点实验室Wei Liu团队系统分析了我国小型哺乳动物携带的病原体的种类。结果显示,中国2484个县共报告了364种小型哺乳动物,携带155种小型哺乳动物相关微生物(SMAMs),以及215791例啮齿动物传播疾病患病病例。研究人员根据生态位将45种主要的小型哺乳动物分为6个生态集群。其中,包括棕色大鼠(褐家鼠)、家鼠(小家鼠)和条纹田鼠(黑线姬鼠)在内的鼠类啮齿动物分布最广,褐家鼠的SMAM种类最多(75种),其次是黄胸鼠(68种)。感染小型哺乳动物种类最多的前三种SMAM是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格拉汉姆巴尔通体(Bartonella grahamii)和恙虫病东方体(Orientia tsutsugamushi)。

►文章链接:

3

出租车和救护车司机

因阿尔兹海默症离世的比例更低

图片来源:pixabay.com

近日,哈佛医学院/麻省总医院Anupam B Jena团队分析了443种不同职业人群因阿尔兹海默症死亡的比例差异。共有8972221名留有职业信息的离世个体被纳入该项调查,其中348328人因阿尔兹海默症死亡,占比3.88%。在出租车司机中,1.03%(171/16658)死于阿尔茨海默病,而在救护车司机中,这一比例为0.74%(10/1348)。经参数调整后分析,救护车司机(0.91%)和出租车司机(1.03%)在所有调查的职业中死于阿尔茨海默病的比例最低。研究人员认为,救护车司机和出租车司机因阿尔兹海默症离世的比例更低是因为他们在工作中要频繁且快速的开动脑筋进行空间信息处理,这在其他交通相关职业人群中并不存在。相关论文于12月17日发表在《英国医学杂志》(BMJ)。

►文章链接:

4

减肥新途径:

诱导脂肪组织铁死亡

铁死亡(Ferroptosis)是一种铁依赖性和亲脂性细胞死亡。然而,目前尚不清楚铁死亡在脂肪组织功能和活动中的作用。近日,浙江大学医学院Fudi Wang团队发现,铁死亡在肥胖个体和小鼠的脂肪组织中表现不怎么不明显。研究人员通过铁死亡激动剂激活铁凋亡信号后,原代脂肪细胞和高脂肪饮食(HFD)喂养的小鼠的脂质积累水平显著降低。从机制上讲,该团队发现5,15-二羟基二十碳四烯酸(5, 15-DiHETE)激活铁死亡信号传导,导致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降解,从而解除由c-Myc-过氧化物酶体增殖因子激活受体γ共活化因子-1β(Pgc1β)途径调节的产热程序。该研究结果表明,激活脂肪组织中的铁死亡信号可能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肥胖及其相关代谢紊乱。相关论文于12月26日发表在《细胞·代谢》(Cell Metabolism)杂志。

►文章链接:

5

我国蝙蝠冠状病毒的起源与跨种传播

蝙蝠被认为是多种冠状病毒的宿主,包括SARS-CoV和SARS-CoV-2的祖代病毒。然而,我们对这些冠状病毒的进化和多样化过程仍然知之甚少。近日,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石正丽团队使用贝叶斯统计框架和来自中国蝙蝠冠状病毒的大型序列数据集研究了冠状病毒的宏观进化、跨物种传播和扩散。该团队发现,与β-冠状病毒相比,α-冠状病毒的宿主转换发生得更频繁,且发生在亲缘关系更远的宿主分类群中。病毒的科间和属间转换在菊头蝠科(Rhinolophidae)和菊头蝠属(Rhinolophus)中最为常见。该团队还分析确定了宿主分类群和地理区域,这些分类群和区域定义了中国冠状病毒进化多样性的热点,有助于将蝙蝠冠状病毒的发现作为人畜共患疾病监测的目标。研究人员通过系统发育分析表明,SARS-CoV-2可能起源于菊头蝠属蝙蝠。

►文章链接:

6

持续湿润成就了秦汉盛世

秦和西汉时期(公元前221年至公元24年)代表了中国社会的繁荣时代。由于缺乏高分辨率的古气候记录,目前尚不清楚这一时期记录的农业增产是否与更适宜的气候条件有关。近日,挪威奥斯陆大学生物科学系Nils Chr. Stenseth团队通过树木年轮记录的多参数分析和生理建模找到了公元前270年至77年中国北方稳定持续湿润气候条件的证据。秦和西汉时期,亚洲夏季风地区的降水量比现在高出约18%至34%。彼时,持续的潮湿条件使中国的农业和畜牧业边界向西北方向移动了约60至100公里,最远达200公里,大幅增加了粮食产量,为2200年前的社会经济繁荣做出了贡献。值得注意的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西北干旱地区西部的湿润程度提升趋势与历史气候相似,这表明在当前的气候变化下,至少在短期内,区域环境和农业系统可能会再次获益。

►文章链接:

来源:知识分子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