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评|AI假名人如蝗虫漫天,如何用“魔法”打败“魔法”

360影视 2024-12-30 17:33 4

摘要:今年以来,AI深度伪造假冒名人事件频发。有媒体曝光了“AI假冒名人带货”套路,不法分子以深度伪造技术,变换人脸、克隆声音,生成和名人一模一样的“数字人”,获取观众信任进而直播带货。

今年以来,AI深度伪造假冒名人事件频发。有媒体曝光了“AI假冒名人带货”套路,不法分子以深度伪造技术,变换人脸、克隆声音,生成和名人一模一样的“数字人”,获取观众信任进而直播带货。

作为前沿技术形态,AI凭借其不断进化的交互方式、愈发强大的生成能力,彻底融入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技术加速上新,风险也在翻番。就拿“AI假冒名人”来说,“假靳东”迷倒一众大妈、“假雷军”辣评世间百态、“假张文宏”深夜带货,越来越多的数字人借着名人效应招摇撞骗,逼真程度令普通人难以招架。用张文宏的话说,这些假的AI合成信息,就像漫天飞过来的“蝗虫”一样害人。

过去,人们笃信眼见为实。但这些年,“有图有真相”的判断标准一再受到冲击,网络谣言的“视觉陷阱”搞得公众疲惫不堪。如今,更是只需几张照片、几秒语音,“AI换脸”便可一键即成,给了不法分子极大可乘之机。不仅在带货江湖,电信诈骗也纷纷披上AI“外套”,诈骗分子不仅可以替换任何人的面貌,还能做到实时交谈互动,诈骗成功率极大提高。

“科技与狠活”令全世界头疼,而治理路径,首要一条是让法律跟上技术迭代的脚步。目前,至少有60多个国家制定和实施了人工智能治理政策,我国《互联网信息服务深度合成管理规定》《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管理暂行办法》等规定的相继落地,也让刚性治理有了更多具体抓手。今年9月,国家网信办又起草了相关《办法》,要求通过人工智能生成的视频、音频、图片都必须加以明确的标识。可以说,当世界因AI真假难辨,强制信息标识、注明内容来源,既是在提醒用户注意甄别,也为后续监管提供了相应指引,是治理AI内容的必要一步。

作为网络信息服务提供者,平台一端连着用户,一端连着技术,对AI造假同样有监管之责。尤其AI生成视频正成为各大平台流量密码,更要求平台承担起更多责任。张文宏曾表示,自己多次向平台投诉,但收效甚微,这也暴露出相关平台机制不完善、治理不给力等问题。说到底,在技术升级越跑越快的今天,斩断AI造假的黑手,关键还是用“魔法”打败“魔法”、技术约束技术。“在AI帮助下制造的每一个威胁,技术本身都能提供有效的解药”,必须不断提升监测能力、识别能力,拿出硬办法过滤有害内容。

对于新科技,人类社会或许永远不会有“准备好”的一天,而不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本身也是指引社会向前、科技向善的动力。保持包容开放、客观审慎、依法治理的态度,风险就会少几分。

图源:视觉中国

来源:长安观察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