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广东高等教育建设发展创新密码|教育领航者特刊

360影视 2024-12-31 10:26 4

摘要:从“双一流”建设持续深化,到新校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跨学科融合的专业设置,到科研创新的捷报频传;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合作再度加速,到培养的国际化人才遍布全球……广东高等教育在2024年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各大高校展现深刻转型与勇敢担当,正以全新的姿态向未来进

从“双一流”建设持续深化,到新校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从跨学科融合的专业设置,到科研创新的捷报频传;从粤港澳大湾区的教育合作再度加速,到培养的国际化人才遍布全球……广东高等教育在2024年书写了不平凡的篇章,各大高校展现深刻转型与勇敢担当,正以全新的姿态向未来进发、向高质量发展新高地攀登。

一体改革,注重平衡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在田园画卷、诗意乡居的潮州登塘镇,一位年轻女教师正指导学生团队进行农特产品直播展示,这种示范性的教学方式,既让当地村民快速了解短视频和直播运营的知识和最新技术,也让学生感受到乡村振兴的切实成果,培养他们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观。

这位来自广东财经大学网络传播学院网络传播系的青年教师朱立芳(自媒体博主“青椒姐姐”)告诉记者:“今天的大学教育,不只是知识的传输,更是全面培养人的教育。以人为本,在教育里,就是要有人本关怀,培养学生把个人价值和社会责任相结合,在乡村振兴的号召中不断发挥青年学子的作用,让课堂知识真正回馈在祖国大地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为高等教育的发展擘画了“施工图”。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

对此,朱立芳感受深刻:“今年以来,学校和学院尤其重视提升学生创新能力,积极鼓励青年教师进行教学创新,鼓励学生围绕粤港澳大湾区的发展需求,深入探索实际问题,寻找创新解决方案,推动科研成果转化。”朱立芳创新教学思路,积极拓展“第三课堂”,把课堂教学与自媒体实践相结合,带领学生深入惠州、梅州、潮州等地,指导学生团队成功入围广东大学生电商直播技能竞赛决赛。可以说,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已化为广东高校教师的自觉行动实践。

朱立芳老师带领学生团队开展“网络强村”调研活动

对于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深耕高等教育研究多年的华南师范大学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发展高等研究院院长卢晓中教授评价很高。他认为:“产教融合和科教融合是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的重要途径,同样也是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一环,是一种开放式创新。”

当前,研究型拔尖创新人才与应用型拔尖创新人才、技能型拔尖创新人才亟需衔接与融通。卢晓中表示:“需要将产教融合、科教融合纳入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过程,加强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效衔接,促进人才培养供给侧与产业需求结构要素全方位融合,构建产教融合共同体和科教融合培养共同体。”

一体改革的目标是提升国家的整体创新能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而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无疑会削弱这种创新能力,广东为此正在“锻长补短”。2024年,广东投入42.5亿元支持35所本科高校“冲补强”,用以切实解决广东高等教育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增强高校服务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能力,加快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高水平大学建设计划中,共有15所本科高校获得资金支持,资金总额为288787万元,比2023年增加了超9亿元。

“粤东粤西粤北高校振兴计划”方面,安排资金5.1783亿元,比2023年上涨约15.31%;“特色高校提升计划”方面,安排8.2653亿元,比2023年上涨约11%。广东正在用“真金白银”推动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在特色高校提升计划中,获得资金最多的前3所高校是广东药科大学、广东财经大学、广州美术学院,分别获得了9355万元、8911万元、8812万元的资金。

崭新校园,科创引领

2024年,多所新建高等院校和校区“上线”,如深圳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珠海校区)、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广州大学黄埔校区,以及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大学、佛山大学的更名与“升格”,均为考生提供了更多接受优质高等教育的机会,也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还在推动高科技创新、跨学科融合和国际化发展等方面取得显著成效。此外,广东还计划新增3-4所优质本科高校、1-2所博士学位授权高校、3-4所硕士学位授权高校。

据记者观察,新建高校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注重跨学科融合和高科技引领。今年新成立的深圳理工大学通过设立生命健康学院、合成生物学院、材料科学与能源工程学院等多个交叉学科学院,充分体现了对未来技术前沿和综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

深圳理工大学袁庚书院

“我们希望把探索产教融合、科教融汇的新型研究型大学——深圳理工建设成为开放的第四类大学。”深圳理工大学校长樊建平介绍道,第四类大学是从传统的科研、教育与成果转化,转向集使命驱动、问题导向、多主体协同创新为一体的新型高等教育范式,着重于创造社会价值并助推区域经济发展。

随着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需求的不断升级,新建高校在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方向上,更加注重与高科技领域的结合。北京理工大学(珠海)便是这一趋势的缩影。其建设突出服务粤港澳大湾区的产业发展,尤其是高端制造业、人工智能、航天航空等高技术领域。“我们致力于将珠海校区建成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的改革示范区和中国式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先行区。”中国工程院院士、北京理工大学党委书记张军说。

北京理工大学(珠海),中国工程院院士孙逢春讲授《自主创新与换道超越的中国新能源汽车》

今年,佛山科学技术学院更名为佛山大学,迎来发展新机遇。近年来,该校提出了要成为一所以应用研究为特色的高水平大学,聚焦新兴产业和地方经济的需求,推动学科建设与地方产业的深度融合。佛山大学通过加强工科、健康学科、人文社科等领域的交叉融合,努力突破和提升现有学科的科研水平,为广东省特别是珠三角地区的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持。

佛山大学

广州大学黄埔校区在今年正式启用,代表着广大在推动新工科人才培养和科技创新方面的进一步发力。黄埔校区的建设集中在“网络空间信息+智慧应用技术”领域,专注于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信息技术领域的创新型人才。作为广大“新工科”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黄埔校区不仅是学校提升科技创新能力的核心枢纽,也为区域发展带来了更多创新动力。

广州大学黄埔校区

开放办学,创建一流

过去一年,广东深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教育合作发展,“开放”成为“双一流”建设发展的关键词之一。

中山大学以百年校庆为契机,举办世界大学校长论坛,共探教育转型之路;华南理工大学充分拥抱新时代,利用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教学,从专业结构优化、课程开设到教学管理服务,全方位推进教育教学改革;今年是澳门回归25周年,暨南大学加强与澳门高校共建联合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整合资源助力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暨大澳门学生参加澳门文化节活动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内地高校在港首个综合性研究机构,中山大学香港高等研究院揭牌成立,并与香港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香港高校签署合作意向协议,成为内地高校加强与香港深度合作的又一新尝试,为内地高校提供了更多与海外一流大学及香港本地高水平大学进行合作交流的平台。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大校长高松指出:“中大始终秉持开放办学理念,已与全球4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290所高校、科研机构及国际组织建立了广泛的合作关系。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加速演进的背景下,全球高校和机构应该坚持开放共享的大方向、提高创新融合的贡献力、增强共创未来的责任感。”

中大举办世界大学校长论坛

2024年,华南理工大学围绕国际化拔尖创新人才培养、跨境科研创新平台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强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欧洲、亚太等地世界一流工科院校的深度交流合作,着力推动国际化工作扩容提质增效,打开了内外联动的国际交流合作新局面,实现推进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的“破局”。

中国工程院院士、华工校长唐洪武提到,华工扎根中国大地,集聚创新要素,践行高水平“在地国际化”新范式,开辟高质量“双向国际化”新赛道;全面融入湾区,强化“借船出海”,实现教育创新资源的跨境流动与全球链接。

华工首届新工科国际暑期学校上,中外学生在交流

继2023年承担香港新入职教师的培训任务开始,今年,华南师范大学继续开展了数期学习团,助力香港新教师加强文化认同,涵养家国情怀。华师校长杨中民表示,“双一流”大学建设要坚定不移地走国际化道路,提升全球竞争力。华师与港澳交流历史久、基础好,要持续深化与港澳的教育交流合作。

2024年12月,华南师大承办的第21期香港新入职教师内地学习团走进广州市文化馆新馆,体验掐丝珐琅

国际化办学也是2024年“上新”高校的显著特征。今年12月,香港城市大学(东莞)和香港城市大学签署学生交换协议,港城莞和港城大将对等交换学生,每学年互派本科学生和硕士研究生到对方学校学习。学生也可申请以访问学生身份赴对方学校学习。根据协议,学生在原属院校完成至少两个学期课程学习后,即可申请交换。港城莞将持续为学生提供境外交流和体验的机会。

香港城市大学(东莞)

据统计,广东已拥有6所合作大学,已获批不具有法人资格的中外合作办学机构13所(本科层次以上12所及专科1所)、本科层次以上中外合作办学项目44个、专科层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69个。伴随着一批批新高校(校区)的设立,广东的教育开放正不断走深走实。

“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教育的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显著标志。”卢晓中认为,深入推进高水平教育开放,要不断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稳步扩大制度型开放,处理好“规范有序和激发活力”的关系。一方面,要学习借鉴;另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统筹做好“引进来”和“走出去”两篇大文章。

实践创新,竞教融合

裁剪、打磨、粘贴,大学生们以“小蛮腰”(广州塔)的振动控制需求为灵感来源,用灵巧的双手推动一座座“高塔平地起”,让平面的稿纸“变身”立体精巧的塔式结构——这是11月在广州大学举行的“构力杯”第17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的现场。

该项赛事是首批全国大学生9个学科竞赛资助项目之一,是土木工程领域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大学生创新竞赛。从这项比赛可见如今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升级”。

“从调查、学习、试验,到修改和优化选型,历经近10个月赛程,付出颇多心血。在最终方案取得成效之前,我们想了很多方案进行实验。”华工代表队荣获一等奖的团队成员张子阳感慨道,此类比赛十分“磨人”。

据记者了解,不少此类学科竞赛,赛题难度大,所需的专业知识远超某一专业本科生水平。因此,要求学生不仅仅满足于学好课本知识,也要能够主动学习和自主探索,融合多学科知识与技能,勇于尝试新思路、新方法进行设计,通过反复实践将设计转化为实物,并持续改进。

“构力杯”第17届全国大学生结构设计竞赛现场

华工土木与交通学院副院长胡楠在受访时表示:“我们将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在竞教融合方面,进一步拓展专业竞赛与教学实践的深度融合,积极动员各专业学生参加学科竞赛,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同时,激发学生跨年级、跨专业组队,着力提升学生的跨学科创新能力、团队挑战精神、协作能力和工程实践能力。通过招生、培养和就业的全链条改革,最终为社会输送既有扎实专业基础、又具备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卓越工程师。”

广州大学党委书记欧阳谦则指出,“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创”是目前高校的一种人才培养新模式。广州大学也在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促进产学研融合发展,着力培养富有国际视野、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创新型人才。

2024年12月31日羊城晚报《教育领航者》特刊报道版面

2024年是广东高等教育发展重要一年。老校奋起,新校腾飞,在新时代的画卷中,广东高等教育正在迈向新的高地,为粤港澳大湾区源源不断地贡献智慧力量,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唱响属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广东强音。

文 | 记者 陈亮 孙唯图 | 学校、受访者提供

来源:羊城派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