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共杭州市上城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联合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打造“韵味社科直播间”,通过整合社科学术界资源力量,立足实际守正创新,每期一个主题,为您解读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
潮新闻客户端 陈琳
编者按:哲学社会科学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重要工具,是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中共杭州市上城区委宣传部(区社科联)联合浙江省钱塘江文化研究会打造“韵味社科直播间”,通过整合社科学术界资源力量,立足实际守正创新,每期一个主题,为您解读地域经济社会发展、文化传承的意涵与影响。
在巴黎奥运会乒乓球女单决赛中,两位中国选手上演了一场巅峰对决。最终,陈梦以4—2战胜孙颖莎,连续两届奥运会夺得乒乓球女单冠军。然而,观众对陈梦与孙颖莎的极端倾向性支持,以及社交媒体上针对运动员的负面言论,将“体育饭圈化”这一议题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让很多人困惑不解的是,起源于娱乐圈的饭圈文化,何时侵入体育圈?体育“饭圈化”后,有谁受困于此?本期上城韵味社科,邀请到了浙大城市学院新闻与传播学院讲师鲁知先,与我们共同探讨体育饭圈的那些事儿。
体育饭圈是个什么“圈儿”?
偶像崇拜,自古有之,西晋时期的潘安便是古代追星行为的代表。进入21世纪,日韩追星文化的涌入,加之2005年《超级女声》的火爆,正式拉开了中国粉丝经济的序幕。
最初,饭圈文化仅作为娱乐造星文化中的一股亚文化力量,以明星或偶像为中心,由忠实粉丝组成特定群体,通过线上线下的活动共同支持偶像。在“饭圈”文化中,粉丝们通常会组织起来,形成各种粉丝团体。这些团体有自己的名称、标志和口号,他们热衷于购买偶像的音乐作品、电影票、周边商品,积极参与演唱会、见面会等线下活动,甚至不惜花费重金为偶像进行应援和打榜,以此表达对偶像的热爱与追捧。
鲁知先表示,近年来,这条“饭圈文化”利益链也被复制到了体育界。在这条利益链中,品牌方、自媒体、“职业追星人”、粉丝等都是其中的一环。运动员一旦获得商业代言,商家便会不遗余力地对其进行全方位的商业包装,通过营销引导粉丝买单、冲销量。部分自媒体为了获取流量,过度报道、突出和消费运动员个人、炒作运动员“CP”,无孔不入地曝光运动员生活。
此外,一些职业“代拍”和黄牛也趁机而入,他们蹲守在机场、比赛场馆、训练馆等地,偷拍运动员的照片和视频,然后以高价转卖给粉丝或代拍机构。更有甚者,黄牛通过非法手段获取运动员的行程和航班信息,以此作为牟利的工具。
“饭圈文化”侵蚀体育精神
一直以来,体育精神强调的是公平竞争、尊重对手和自我超越,但随着“饭圈文化”的渗透,这种精神正面临被侵蚀的风险。
在“饭圈文化”的裹挟下,部分粉丝对运动员的追捧逐渐走向极端,不仅破坏了体育赛场的正常秩序,更对运动员的心理健康造成了极大的伤害。他们可能因过度狂热的行为,如无序呐喊、恶意攻击对手等,影响到比赛的公正性和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同时,在流量至上的网络文化影响下,一些平台和媒体为了追求点击率和关注度,不惜过度炒作运动员的私生活和花边新闻,将焦点从专业成就和比赛精神转移至无意义的八卦和琐事上。这种偏离主题的报道方式,不仅削弱了体育精神的传播力度,更误导了公众对运动员价值的认知。
鲁知先认为,衡量一个运动员是否优秀,应以其比赛成绩和竞技表现为主要依据,而非粉丝的狂热程度和情感持久度。
与娱乐明星不同,体育运动员的核心价值在于比赛成绩和竞技状态,而非粉丝情感强度。他们通过日复一日的艰苦训练,不断挑战自我,突破极限,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荣誉和尊严。与此同时,运动员作为国家的形象代表,承载着更多的社会责任和公众期待。
正视体育饭圈,共塑健康亚文化
在充满活力的体育领域中,“饭圈化”现象已屡见不鲜。我们看到了球迷们对球队的狂热支持,对偶像球员的疯狂追捧,以及对体育赛事的热切期待。但是,我们也必须冷静审视体育的健康发展,深刻认识到饭圈中潜藏的种种问题与危害。体育“饭圈”粉丝基于个体情感逻辑的价值叙事,往往将注意力过度集中在运动员个体,从而偏离了体育的本质和精神。粉丝间的激烈争执、集资应援的狂热举动、甚至人肉搜索的违法行为……愈演愈烈的“饭圈”乱象,已触碰到了法律红线。
鲁知先表示,社会需要正视体育饭圈这一亚文化的存在,在给予其一定宽容度的同时,了解饭圈中真正“乱象”之所在,并对其中的极端行为进行针对性治理。对饭圈文化治理的关键不仅在于简单地规范粉丝行为,更在于如何处理当下社会中的文化断层和价值分歧。这包括教育粉丝如何欣赏体育竞赛中的团队协作、公平竞争以及运动员的奋斗精神,而非仅仅关注比赛的胜负结果或运动员个体故事。
“转载请注明出处”
来源:钱江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