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巧合还是必然,为什么π²≈g ?

360影视 2024-10-14 08:07 3

摘要:让我们回想一下学生时代的数学和物理课。你还记得π的值是多少吗?那π的平方呢?它大约是9.87。再想想重力加速度g的值,你一定记得:9.81 m/s²。这个数字已经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中,用于解决基本的物理问题时,我们通常使用这个值。虽然实际值可能会有所不同,但9

让我们回想一下学生时代的数学和物理课。你还记得π的值是多少吗?那π的平方呢?它大约是9.87。再想想重力加速度g的值,你一定记得:9.81 m/s²。这个数字已经深深刻在我们的记忆中,用于解决基本的物理问题时,我们通常使用这个值。虽然实际值可能会有所不同,但9.81 m/s²是我们熟悉的近似值。

接下来问题是:π² 为什么会接近于 g?或许你会觉得,这是个不值得深究的问题。首先,它们并不完全相等,从小数点后第二位就有了差别。其次,π 是无量纲的纯数学常数,而 g 则是有单位的物理量。然而,不论如何看待,这样的接近似乎不可能仅仅是一个巧合。

让我们先仔细看看重力加速度的值9.81,它是以米/秒²为单位的。然而,这并不是唯一的测量单位。如果我们使用其他单位来表示,二者之间的这种神秘联系便会立即消失。因此,这并非纯粹的巧合——接下来我们深入探讨米和秒的关系。

“米”究竟是什么?它与π之间有何联系?乍一看,似乎毫无关联。根据维基百科的定义,“米”是光在真空中经过1/299,792,458秒所行的距离。好极了,我们现在谈到了秒——不错!不过,这仍然与π没有直接关系。

等一下,我们为什么要用1/299,792,458这个数字?为什么不是1/300呢?这个数字从何而来?看来我们需要追溯长度单位的历史,来更深入地理解这一点。

在过去,人们对标准并不特别在意:他们只关心测量是否方便。比如,为什么不用肘尺来测量长度呢?虽然不精确,但便宜、可靠,而且足够实用。即使每个人的肘尺长度不同,这有时也正是它的优势。如果你需要更多布料,可以让村里最高的人用他的肘尺来测量。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标准化的需求逐渐显现。人们开始制定各种标准,但这种做法并不总是便捷。你无法随时随地都按照统一的标准进行测量。因此,出现了标准的副本,接着是副本的副本……

有些严谨的人认为,这种混乱影响了准确性,于是设定了一个目标:创造一种不依赖于任何主观标准的长度单位。这个单位应该只依赖于自然常数,使得任何拥有基本工具的人都可以轻松复制和测量它。

实际上,早在17世纪,人们便设想出一种“不依赖标准”的米定义。荷兰机械师、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和发明家克里斯蒂安·惠更斯(Christiaan Huygens)提出了一个简单的方法:通过摆锤来实现测量。你只需将一个小物体悬挂在绳子上,调整绳子的长度,使摆锤在两秒内完成一次往返摆动(返回到原始位置)。这种绳子的长度被称为“通用测量单位”或“天主教米”,其长度与今天的米相差不到半厘米。

这个方法一经提出便受到了欢迎,甚至被采纳。然而,很快便显现出一些问题。首先,惠更斯提出的是所谓的“数学摆”:即一个“悬挂在无重量、不可拉伸绳子上的质点”。然而,在现实中,商人手头不太可能随时有这样理想的质点和绳子可用。

更为关键的是,人们发现钟摆的绳长会因地而异。靠近赤道的地区,重力较小,导致摆锤所需的绳长与标准化的理想相背离。

但让我们回到我们神秘的方程式。为了找到数学摆的小振动周期与悬挂长度的关系,使用以下公式:

这就是我们熟悉的π!现在,我们将惠更斯摆的参数代入公式。惠更斯摆的绳长l等于1,而振荡周期T 等于 2。代入这些数值后,我们得到 π² ≈ g。

那么,这就解答了我们的疑问了吗?似乎还没有完全解决。我们知道,这种相等关系只是近似的。将 9.87 和 9.81 精确地视为相等似乎不太合理。这是否意味着自那时以来,这个度量单位发生了变化呢?

确实,度量单位的定义确实发生了变化!这种变化发生在1791年法国科学院发起的计量单位改革期间。尽管有一些聪明人建议继续使用钟摆来定义米,并明确指出它应是“法国钟摆”,即位于北纬45°(大约在波尔多和格勒诺布尔之间)。

然而,改革委员会并不满意这个方案。问题在于委员会主席让-查尔斯·德·博尔达(Jean-Charles de Borda)极力支持采用一种全新的(具有革命性)的角度测量系统,即“格瑞德”系统。格瑞德是将直角分为100格瑞德的单位,每格瑞德再细分为100分钟,每分钟再分为100秒。这种简洁的新系统与秒摆方法并不兼容。

最终,他们成功地摆脱了“秒”的限制,将米定义为巴黎子午线长度的四千万分之一。或者,更具体地说,是沿着巴黎经线从北极到赤道的地球椭球表面的千万分之一。这个测量结果与最初的“钟摆米”略有不同,而委员会则自豪地将其称为“真实且最终的米”。

普遍适用的通用标准的想法逐渐被抛在脑后。想要精确的米制标准?没有问题!你只需要测量子午线的长度,然后将结果除以几百万即可。实际上,法国人真的亲自做了这项测量。他们沿着巴黎子午线从敦刻尔克到巴塞罗那之间布设了115个三角形链,以此来确定米的长度。根据这些测量,他们制造了一个黄铜标准。不过,他们也犯了一个错误——他们忽略了地球在极地的扁平化。

让我们再次回到这个方程式。现在,我们知道误差的来源:π² 与 g 相差大约 0.06。如果没有当时的改革和改进,我们今天可能会拥有稍微不同的米值,并得出一个优雅的方程式 π² = g。后来,科学家们确实重新选择了用不变且可重复的自然常数来定义米,但此时的米标准已不再相同。

来源:视界万花筒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