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某城市的知名地标——白玉山塔面临着拆除的命运。这座历史性的塔楼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市民的情感。然而,就在拆除决定公布之后,一个意外的群体站了出来,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那就是日本人。这件看似国内事务的小插曲,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我国某城市的知名地标——白玉山塔面临着拆除的命运。这座历史性的塔楼不仅见证了城市的变迁,也承载了无数市民的情感。然而,就在拆除决定公布之后,一个意外的群体站了出来,表达了强烈的反对意见——那就是日本人。这件看似国内事务的小插曲,为何会突然牵扯到日本人的情感和利益?
白玉山塔的历史
位居辽宁省大连市旅顺口区巍巍白玉山巅的白玉山塔,以其耸入云际的66.8米高塔形态引人注目。攀登沿塔内蜿蜒上升的273级螺旋形阶梯,可至塔顶一窥其独特的弹头形状尖端。这座历史悠久的地标,自1907年6月矗立于此,见证了旅顺口区的变迁与发展,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文化象征。当透过塔身上落落洒洒的18扇窗口凝望外界时,你会感受到历史的沉重。
塔顶朝北的铭牌铸着日军将领东乡平八郎与乃木希典的铜刻文字,他们在这里记录下了日俄战争期间关于争夺旅顺要塞的战斗纪要。然而,当1945年辉煌的解放之光照亮旅顺,曾经代表日本军国主义阴影的“表忠塔”名号被永远抹去,取而代之的是“白玉塔”之名。时间流转到1985年,它再次被命名为“白玉山塔”,仿佛更确凿地定格了日俄侵略旅顺口的不可磨灭的见证。如今,这座塔高耸入云,不仅是旅顺的一座地标,更是提醒世人历史教训的坚固灯塔。
经岁月洗礼与风雨不断地侵袭,历史悠久的白玉山塔不幸遭受了不同程度的损害。长期缺乏必要的维护,使得其破损情况日益严重,不仅损害了这座古塔的雍容华贵,更成为了潜在的安全隐患,危及到游客的安全。加上面对日益膨胀的城市空间需求,白玉山塔所在的地段已经被规划为商业区和高层住宅区,毫无疑问,塔楼的存在与现代城市的发展计划并不相符合。为了城市的长远规划和资源的有效使用,相关部门在深思熟虑后决定对白玉山塔进行拆除。当地政府尽管考虑到民意,还是出于城市整体利益,最终做出了这个艰难的决定。
日本人集体反对的原因
在20世纪初的东方战场,日本与俄罗斯—这两个强大的帝国主义力量—因各自对领土扩张和势力范围的贪婪而引发了血腥的日俄战争。这场战争在1905年达到了一个暂时的休止点,随着9月5日《朴茨茅斯和约》的签署,但对中国土地的侵占并未结束,日本确立了在旅大地区长达四十年的殖民统治。
战争的硝烟未完全散去,日本的两位军事领袖—东乡平八郎和乃木希典—就急不可耐地发起了一场全国性的募捐活动。他们成功地聚集了26万日元,并将之用于在白玉山修建了纪念性建筑,包括“纳骨祠”和“表忠塔”。这些建筑表面是为了纪念战死的侵略军士兵,但实际上却是对日本民众信仰的一种操弄,甚至将军国主义的侵略战争包装成一种值得赞颂的行为。
它们还在白玉山南坡的第一个弯道处豎立了“第三回闭塞队纪念碑”,以及附近的衣冠冢。在纪念碑前摆放着曾经参与封锁旅顺港、令敌人陷入困境的“朝颜丸”号沉船的螺旋推进器。周围环绕着用弹壳和铁链构成的诡异围栏,彷佛是为了将那些在战斗中牺牲的日军灵魂囚禁于此。从那时起,本是天然优美的白玉山便被日本帝国主义者玷污,成为了他们春秋两季举行招魂仪式,展现军国威严的场所。而参与这一仪式的,常常是日本皇室成员和高级内阁官员,他们跨海而来,来到旅顺的白玉山,用这种方式纪念和宣扬他们的武功和领土胜利。
1905年至1907年间,日本在白玉山北建“纳骨祠”,埋葬22723名日俄战争日军士兵遗骨于地下墓穴,并大肆宣扬军国主义。1907年,在山南建高66.8米的“表忠塔”,其设计似蜡烛与烛台,顶端是榴弹状,意味着对日本军人永恒的纪念。我们前文说过,这“表忠塔”就是如今的白玉山塔。
对日本人来说,白玉山塔有着更加特殊的文化和历史意义。事实上,这座塔不仅是中日友谊的象征,更是许多日本人用以纪念和怀念先人的圣地。在过去的岁月里,不少日本人的祖先曾来到这里生活和工作,塔楼周围甚至安葬着一些日本人的先人。对于日本社会而言,白玉山塔不只是一座建筑,它是跨越时空的纪念物,让后人能够追忆过往,保持文化的连贯性。因此,拆除的消息一经传出,立刻在日本社会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集体的反对。
如今日本在国际上甚至发起了保护白玉山塔的签名活动,呼吁保留这座对东亚文化有着重要意义的建筑。而本国很多市民也开始重新审视这座塔楼的价值,对拆除的决策提出质疑。媒体报道、民间交流、学术讨论,白玉山塔和它所代表的历史记忆成为了人们热议的话题。
城市化是现代社会的必然趋势,但如何在拥抱现代化的同时,保留历史记忆和文化身份,成为了每个国家、每个城市都必须面对的课题。白玉山塔的问题,实际上触及了一个更深层次的全球性议题——文化多样性的保护和传承。未来,随着国际交流的加深,这样的事件可能会愈发常见。希望我们能够从中吸取经验,找到合适的方式在尊重历史的同时推动城市的持续发展。
来源:玉琴说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