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乳腺癌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女性患者致死率最高的癌症[1]。研究表明,在年轻女性群体中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而且乳腺癌会引发焦虑、抑郁、疲劳、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并发症[2]。乳腺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和放疗为主,但这些治疗存在不良反应较多[3],耐药性
乳腺癌已成为全球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是女性患者致死率最高的癌症[1]。研究表明,在年轻女性群体中乳腺癌发病率逐年升高,而且乳腺癌会引发焦虑、抑郁、疲劳、记忆力减退等一系列并发症[2]。乳腺癌的治疗主要以手术和放疗为主,但这些治疗存在不良反应较多[3],耐药性和易复发等问题。因此挖掘天然产物中的活性成分及其衍生物和新型给药系统是目前抗肿瘤的研究热点。黄芪为豆科植物蒙古黄芪Astragalus membranaceus (Fisch.) Bge. var. mongholicus (Bge.) Hsiao或膜荚黄芪A. membranaceus (Fisch.) Bge.的干燥根,具有提高免疫功能、保护心脑血管、抗肿瘤等生物活性[4]。近年来,随着对黄芪抗肿瘤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发现黄芪在治疗肝癌、肺癌、胃癌、卵巢癌等多种恶性肿瘤中疗效突出[5-8]。关于黄芪抗乳腺癌的机制鲜有报道,本文就黄芪及活性成分抗乳腺癌作用及其分子机制进行总结,为后续研究和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
1 黄芪治疗乳腺癌的中医治则属性
乳腺癌属于中医“乳岩”“乳毒”“乳石痈”等范畴[9-10]。全国名中医林毅[11]认为乳腺癌巩固期以正气亏虚为根本病机,在治疗中以识病为本,强调扶正为主、祛邪为辅。晚期转移性乳腺癌的病因病机在“正气亏虚”的基础上,考虑“痰瘀”,治疗应首辨虚实,脾胃气血为本。倪明欣等[12]认为乳腺癌的病理因素是气郁、虚、痰、瘀、毒。肝郁气滞、冲任失调、痰瘀蕴毒为核心病机,“抗癌解毒、调理冲任、扶正祛邪”为基本治则,见图1。国医大师刘嘉湘[13]以“扶正治癌法”治疗乳腺癌术后,在提升患者自身抗癌能力、改善生活质量、延长生存周期等方面疗效突出。王静等[14]认为乳腺癌术前以“郁”为主,术后以“虚”为主。张一鸣等[15]认为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阳性型、三阴性乳腺癌的证候特点均与气虚有关。张楚楚等[16]认为“营卫失和”是乳腺癌发病的关键,调和营卫、畅达气血为基本治则。范洪桥等[17]认为乳腺癌的根本病机在于“阴极阳衰”“阳气亏虚”“阳化气”功能不足,提出“温阳以扶正、温阳以抑阴”的治疗思路。综上,黄芪治疗乳腺癌的证型是正气亏虚,治疗以扶正祛邪为治则,以此为依据指导中医临床治疗乳腺癌。
2 黄芪抗肿瘤的主要化学成分
黄芪含有黄酮类、皂苷类、多糖、氨基酸和微量元素等成分,其中黄酮类、皂苷类和多糖被认为是黄芪的主要活性成分[18-19]。黄芪中皂苷类成分主要为三萜皂苷,包括黄芪皂苷、异黄芪皂苷、环黄芪苷、乙酰黄芪皂苷、大豆皂苷等[20]。黄芪甲苷和黄芪皂苷III是黄芪皂苷类成分中已被证实的抗肿瘤有效成分[21]。黄芪甲苷是黄芪发挥药效的重要物质基础,黄芪甲苷抗肿瘤作用的途径包括诱导细胞凋亡、调控细胞周期、逆转肿瘤多药耐药(multidrug resistance,MDR)和调控免疫等[22-24]。黄芪多糖是黄芪中含量最高的药效物质。主要由葡萄糖、葡萄糖醛酸、阿拉伯糖、鼠李糖、果糖等组成[25]。有抗衰老、抗肿瘤、抗病毒、调脂等药理活性[26]。研究报道黄芪属中黄酮类化合物近130种,包含黄酮、黄酮醇、黄烷酮类等化合物。黄芪总黄酮、芒柄花素、毛蕊异黄酮等黄酮类成分可有效抑制肺癌、结肠癌、乳腺癌、卵巢癌、肝癌等[27]。黄芪多糖、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槲皮素等具有抗乳腺癌作用。
3 黄芪抗乳腺癌作用及分子机制
3.1 抑制乳腺癌细胞的增殖及诱导凋亡
正常细胞的失衡是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重要原因,肿瘤细胞的过度生长是癌细胞凋亡失效的结果。阻滞细胞周期或调控细胞增殖相关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调控凋亡途径诱导细胞凋亡是治疗肿瘤疾病的有效途径[28]。谭艳芳等[29]研究发现黄芪总皂苷50、100、150 mg/μL可通过上调肝激酶B1(liver kinase B1,LKB1)激活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denosine phosphate activated protein kinase,AMPK)的表达,抑制人乳腺癌ZR-75-1细胞增殖。此外,黄芪总皂苷还阻滞细胞周期在G0/G1期并诱导凋亡。研究表明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是肿瘤发生的关键靶点,在多种肿瘤中高表达,包括乳腺癌[30]。王慧静等[31]研究发现,黄芪多糖0.75、1.50、3.00 mg/μL可抑制人乳腺癌MCF-7细胞的生长,并破坏HDAC7的稳定性。Lee等[32]采用计算机模拟黄芪抗乳腺癌的药动学,发现黄芪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阻滞细胞周期和诱导细胞凋亡的过程与磷脂酰肌醇-3激酶(phosphatidylinositol 3-kinase,PI3K)/蛋白激酶B(protein kinase B,Akt)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s,MAPK)信号通路有关。黄芪多糖经常被用作抗癌辅助剂,调节免疫以提高治疗乳腺癌化疗的疗效并降低毒性。在黄芪多糖作用下,乳腺癌细胞中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的表达下调,而膜联蛋白A1的表达显著升高[33]。此外,黄芪多糖200、400 mg/kg可抑制人乳腺癌MDA-MB-231细胞移植瘤裸鼠增长和诱导凋亡[34]。裴岩岩等[35]采用黄芪甲苷12.5、25.0、50.0 μmol/L干预MCF-7细胞24 h后发现,黄芪甲苷通过调控B淋巴细胞瘤-2(B-cell lymphoma-2,Bcl-2)相关X蛋白(Bcl-2 associated X protein,Bax)/Bcl-2/半胱氨酸天冬氨酸蛋白酶-3(cystein-asparate protease-3,Caspase-3)凋亡信号通路,降低Bcl-2,升高Bax、Caspase-3、剪切型Caspase-3,细胞增殖明显抑制并且细胞凋亡显著增多。黄芪提取物20、40 μg/mL可通过PI3K/Akt/哺乳动物雷帕霉素靶蛋白(mammalian target of rapamycin,mTOR)信号通路抑制人乳腺癌SKBR-3和MDA-MB-231细胞增殖并且诱导凋亡[36]。黄芪注射液2.6、5.2、10.4 g/kg连续ip 21 d可下调乳腺癌4T1细胞移植瘤小鼠细胞周期蛋白D1(cyclin D1)表达,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进而诱导肿瘤细胞凋亡[37]。综上,黄芪及黄芪总皂苷可阻碍细胞周期,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并诱导细胞凋亡,且此过程可能与PI3K/Akt、MAPK、LKB1/AMPK等信号通路有关。黄芪多糖抑制肿瘤细胞增殖和诱导凋亡的过程可能是破坏HDAC7的稳定性、调控凋亡相关蛋白的表达。
3.2 抑制乳腺癌细胞侵袭和迁移
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s,MMPs)的高表达和抑制上皮细胞-间充质转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是抑制肿瘤细胞侵袭和转移的重要途径[38]。孙腾飞等[39]以毛蕊异黄酮25、50、100 μmol/L作用于MDA-MB-231细胞24 h,发现毛蕊异黄酮可抑制N-cadherin和vimentin蛋白表达,促进E-cadherin蛋白的表达,抑制Hippo信号通路关键蛋白表达。提示毛蕊异黄酮可能通过抑制Hippo信号通路和EMT途径诱导MDA-MB-231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抑制细胞迁移,为毛蕊异黄酮进一步开发为乳腺癌药物提供实验基础。李岩等[40]使用黄芪多糖200、400、800 μg/mL作用于人三阴性乳腺癌BT-549、MDA-MB-453细胞24 h后发现,黄芪多糖通过调控Wnt/β-连环蛋白(β-catenin)通路,抑制β-catenin、c-Myc、cyclin D1的表达水平,从而抑制三阴性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Liu等[41]综合药理学和体外实验,发现黄芪多糖0.25、0.50 mg/mL能够有效抑制MDA-MB-231细胞活性,减少侵袭,促进细胞凋亡,进而以剂量相关性拮抗乳腺癌,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3-激酶催化亚基γ(phosphatidylinositol 4,5-bisphosphate 3-kinase catalytic subunit γ isoform,PIK3CG)/Akt/Bcl-2通路有关。Liu等[42]采用癌症基因组图谱、网络药理学和分子对接,发现黄芪多糖调控乳腺癌细胞的靶点可能是cyclin B1、细胞分裂周期蛋白20(cell division cycle 20,CDC20)和p53。体外实验证实,黄芪多糖0.25、0.50 mg/mL以剂量相关性抑制MCF-7和MDA-MB-231细胞活力、迁移和侵袭,下调cyclin B1、CDC6,上调抑癌基因p53。孙怡等[43]发现槲皮素10~40 μmol/L可呈剂量相关性抑制MDA-MB-231细胞增殖,其机制可能是槲皮素结合MDA-MB-231细胞表面整合素β3,阻断MMP2/ MMP9表达,从而抑制癌细胞增殖、迁移侵袭能力。综上,黄芪多糖可调控Wnt/β-catenin、抑制PIK3CG/ Akt/Bcl-2等信号通路关键蛋白的表达,以剂量相关性抑制癌细胞的活力、侵袭和转移。毛蕊异黄酮通过抑制Hippo信号通路和EMT途径,阻滞细胞周期,抑制细胞迁移。槲皮素抑制癌细胞迁移侵袭能力可能与癌细胞整合素β3结合后,下调MMP2、MMP9的表达有关。
3.3 抗乳腺癌血管生成
新生血管生成是肿瘤生长、浸润和转移过程中至关重要的环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可促进内皮细胞增殖,增加血管通透性,在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成中发挥关键作用,是预防和治疗肿瘤的重要途径[44]。
Oh等[45]研究发现槲皮素3、10、30 μmol/L可下调MCF-7细胞和TAMR-MCF-7细胞PI3K激酶依赖的肽基脯氨酰顺反式异构酶NIMA相互作用蛋白1,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基因转录的关键转运因子低氧诱导因子-1(hypoxia inducible factor-1,HIF-1)和激活蛋白-1(activator protein-1,AP-1)的活性,阻止VEGF介导的血管生成,从而有效的治疗他莫昔芬耐药的乳腺癌。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 27,HSP27)是VEGF介导血管生成的关键调控者,槲皮素12.5、25.0、50.0 μmol/L可通过抑制人乳腺癌AS-B145和AS-B244细胞HSP27磷酸化,阻止乳腺癌干细胞中EGF诱导的血管生成[46]。Ravishankar等[47]研究发现槲皮素1、10 μmol/L可抑制MCF-7细胞VEGFR2的磷酸化,干扰VEGF/ VEGFR2通路产生抗血管生成作用。综上,活性成分槲皮素通过调控血管生成的关键靶点Akt、ZEB1、VEGF、MMP9和EGF等抗乳腺癌肿瘤血管生成,且VEGF是主要调控靶点。
3.4 调节巨噬细胞极化
肿瘤相关巨噬细胞(tumor-associated macrophages,TAMs)在肿瘤发生、生长和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48]。最近的研究表明,肿瘤微环境中产生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可能会促进TAMs的募集,甚至诱导单核细胞极化为M2型TAMs[49]。
Yu等[50]将巨噬细胞与MCF7和MDA-MB-231细胞共培养,研究发现黄芪甲苷10、25、50 μmol/L可抑制TAMs极化为M2表型,从而抑制M2型TAMs诱导的乳腺癌细胞进展。黄芪甲苷对M2型TAMs极化的抑制作用为抑制转化生长因子-β(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β,TGF-β)使巨噬细胞中的Akt/叉头框蛋白O1(forkhead box protein O1,FoxO1)信号通路失活。TGF-β或Akt激活剂SC79的处理逆转了黄芪甲苷对M2型TAMs极化的调控作用,增加M2巨噬细胞极化诱导的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提示黄芪甲苷可通过TGF-β调控的Akt/FoxO1通路拮抗M2型TAMs极化诱导的乳腺癌恶性进展。黄芪多糖被认为是肿瘤治疗的理想选择,特别是与化疗和放疗结合使用[51]。Li等[52]探讨了黄芪多糖对MCF-7细胞的影响,发现黄芪多糖100 μg/mL能够激活TAMs释放一氧化氮和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诱导肿瘤细胞凋亡,从而直接阻止乳腺癌细胞的生长。M2型TAMs极化与肿瘤的增殖和转移有关。黄芪甲苷可通过Akt/FoxO1通路抑制M2型TAMs极化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迁移和侵袭。黄芪多糖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过程与一氧化氮和TNF-α有关。
3.5 增强免疫功能
正虚邪滞,癌毒积聚于乳络是乳腺癌形成的关键病因,扶正解毒是治疗乳腺癌的根本。随着免疫学和现代医学的不断发展,免疫治疗已成为抗肿瘤的有效途径之一,大量研究发现,黄芪通过增加多种免疫细胞的活性,优化肿瘤免疫微环境,调控免疫因子,改善免疫抑制状态来提高机体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的免疫应答能力[53]。
巨噬细胞是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防御的重要免疫细胞,通过分泌一氧化氮、白细胞介素-1β(interleukin-1β,IL-1β)、IL-6、TNF-α等细胞因子从而参与免疫调节[54],激活机体免疫系统。研究发现黄芪多糖30 μg/mL可以活化人单核巨噬THP-1细胞,在巨噬细胞-MDA-MB-231和MCF-7细胞共培养体系中可能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提高一氧化氮、IL-1β、IL-6和TNF-α等效应因子的分泌水平发挥抑制乳腺癌细胞活性的作用[55]。在MDA-MB-231细胞中,黄芪多糖2 mg/mL抑制细胞增殖与Wnt信号通路有关,并且黄芪多糖可通过增加抗原提呈发挥免疫调节作用[56]。综上,黄芪多糖可通过激活巨噬细胞、增加抗原提呈作用改善免疫功能,进而发挥抗乳腺癌作用。
3.6 抗雌激素作用
大多数乳腺癌都具有雌激素依赖性,雌激素影响着乳腺癌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抗雌激素作用对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具有重要意义[57]。槲皮素是具有雌激素样活性的天然活性[58],可以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结合诱导基因的表达,有效防治与雌激素有关的肿瘤。实验发现,槲皮素10 μmol/L可与ERα结合,抑制MCF-7和MDA-MB-231细胞增殖,发挥抗乳腺癌作用[59]。其分子机制可能是下调肺癌转移相关转录本1的表达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槲皮素是一种潜在的以ERα为靶点的抗乳腺癌药物,在未来临床治疗有着更广阔的应用前景。Resende等[60]发现槲皮素10 μmol/L可作为雌激素受体拮抗剂,阻止雌二醇与ERα结合及雌激素诱导的基因表达,从而显著抑制雌二醇引起的MCF-7/BUS细胞的增殖。
3.7 联合其他抗癌药物减毒增效
化疗是目前治疗乳腺癌的常规手段。然而,耐药性是乳腺癌化疗的主要挑战[61]。P-糖蛋白(P-glycoprotein,P-gp)的过度表达是MDR目前研究较深入的机制,P-gp将肿瘤细胞的化疗药物转运到胞外,使细胞内有效药物浓度降低,从而产生耐药性,因此下调P-gp转运蛋白,减少化疗药物的排出,增强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是逆转MDR的重要策略[62]。自噬是细胞维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途径,但过度自噬会导致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耐药,进而逃避凋亡,因此抑制自噬也是逆转MDR的策略之一[63]。黄芪可增强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起到减毒增效的作用,因此黄芪具有联合化疗药物抗肿瘤的临床应用潜力。研究发现,黄芪甲苷与阿霉素联用构建的脂质体共递送系统可有效逆转三阴性乳腺癌的MDR,促进细胞凋亡[64]。黄芪甲苷与阿霉素联用可上调BAMBI、DKK-1、NGFR、NFKB2等基因,下调GPC4、SFRP5、FLT4、FGFR3等基因,同时通过上调p53信号通路促进细胞凋亡并修复受损DNA等逆转阿霉素耐药,提示黄芪甲苷对乳腺癌阿霉素耐药增敏的机制可能是Wnt、MAPK、p53信号通路。此研究为2药联用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研究协同的作用机制奠定基础。脂质体是一种常用的药物共递送载体,由于内外层均为亲水端,具有很强的生物相溶性,是一种良好的药物载体,常用于药物共递送系统的构建。岳贵娟等[24]研究发现黄芪甲苷联合阿霉素及共载阿霉素-黄芪甲苷的脂质体对MDA-MB-231/阿霉素抑制效果明显强于MDA-MB-231细胞,且共载阿霉素-黄芪甲苷的脂质体诱导MDA-MB-231/阿霉素的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其游离药物。提示黄芪甲苷联合阿霉素及共载阿霉素-黄芪甲苷的脂质体可增敏三阴性乳腺癌的多药耐药,共载阿霉素-黄芪甲苷的脂质体可能有效改善黄芪甲苷在水中溶解性差及生物利用度低的问题。Li等[65]研究表明芒柄花素30 mg/kg可通过抑制miR-199a-3p使其下游靶点mTOR升高进而抑制紫杉醇耐药的MDA-MB-231细胞自噬,达到逆转MDR抑制乳腺癌增殖的作用,miR-199a-3p可作为逆转乳腺癌紫杉醇耐药性的新靶点。还有研究发现,芒柄花素40、80 μmol/L还可下调阿霉素耐药MCF-7/ADR细胞P-gp蛋白表达,抑制自噬发生,从而逆转多药耐药[66]。微囊蛋白-1(caveolin-1,CAV-1)是一种与应激相关的肿瘤靶点,与化疗耐药性密切相关。黄芪甲苷30、50 μmol/L联合紫杉醇5、20 nmol/L可促进MDA-MB-231和MCF-7细胞凋亡,阻滞细胞周期在G2/M期。还发现抑制CAV-1的过表达可激活内皮型一氧化氮合酶(endothelial 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一氧化氮/过氧化亚硝基阴离子(peroxynitrite,ONOO−)通路进而增强黄芪甲苷对紫杉醇的敏感性,提示CAV-1可作为逆转乳腺癌耐药的新靶点[67]。综上,黄芪甲苷、芒柄花素可增强乳腺癌细胞对抗癌药物紫杉醇、阿霉素、顺铂等的敏感性,发挥减毒增效作用,其调控途径包括下调P-gp、抑制自噬、抑制miR-199a-3p、抑制CAV-1、激活eNOS/NO/ONOO−、诱导凋亡等。另外,共载阿霉素-黄芪甲苷脂质体在逆转化疗药物的耐药性方面体现出较好的应用潜力。黄芪联合化疗药物协同增效或逆转耐药的机制见图2。
3.8 其他途径
黄芪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还包括调节炎症和氧化应激、诱导自噬等。中医在治疗乳腺癌有自己独特的理论体系。研究发现顺铂2 mg/kg联合黄芪甲苷12 g/kg治疗乳腺癌大鼠的疗效明显优于顺铂单纯用药,其机制可能与上调免疫因子IL-2、γ干扰素、CD4+/CD8+水平,下调IL-1、IL-6等炎性因子有关[68]。在MCF-7细胞中,芒柄花素39.5、79.0、158.0 μmol/L可通过抑制抗氧化酶活性,增加活性氧含量,引起氧化应激,活化凋亡相关信号通路,促进乳腺癌细胞凋亡[69]。LKB1/ AMPK是调控自噬的关键因子,黄芪总皂苷80、160 mg/μL可抑制MCF-7细胞增殖、诱导自噬和凋亡,其中诱导自噬与LKB1/AMPK信号通路的激活有关[70]。黄芪活性成分抗乳腺癌的作用机制见图3。
4 临床研究
多西紫杉醇+表柔比星在临床上常用于治疗晚期乳腺癌。仲广生等[71]采用多西紫杉醇+表柔比星干预对照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4个疗程,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iv黄芪多糖注射液250 mg连续7 d/疗程,发现观察组在乳腺癌缓解率、肿瘤T分期降期率、保乳手术率均高于对照组,且不良反应降低。另外,观察组血清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胞外段和肿瘤异常糖链糖蛋白水平均下调,提示黄芪多糖注射液联合多西紫杉醇+表柔比星可改善乳腺癌中晚期患者功能状况及生活质量,降低不良反应,为黄芪多糖降低化疗药物的不良反应提供临床研究资料。乳腺癌相关肽与乳腺癌的发生有关。朱海峰[72]以紫杉醇质脂体135 mg/kg干预中晚期乳腺癌患者3个周期为对照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iv黄芪注射液40 mL连续7 d/周期,发现观察组可有效改善免疫功能,抑制肿瘤生长,减少不良反应,并降低乳腺癌相关肽水平。张征等[73]研究发现,黄芪注射液联合乳腺癌保乳术可改善乳腺癌患者的免疫功能、抑制炎症反应及降低肿瘤标记物水平。综上,黄芪注射液和黄芪多糖注射液改善免疫功能和减少不良反应的特点可为黄芪及活性成分治疗乳腺癌临床应用提供研究基础。
5 结语与展望
乳腺癌是气滞、痰凝、瘀血等多种病理因素凝结于乳络所形成的疾病。挖掘天然产物防治疾病的作用机制是药物开发的有效途径。黄芪抗乳腺癌的活性成分主要是黄芪多糖、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槲皮素、芒柄花素等,其作用机制包括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及凋亡、抑制细胞侵袭和迁移、抗乳腺癌血管生成、抗雌激素作用、调节巨噬细胞极化、增强免疫功能、减少耐药抵抗及协同增效等,涉及AMPK、PI3K/Akt/mTOR、VEGF/VEGFR2、Akt/ FoxO1、Wnt、LKB1/AMPK、eNOS/一氧化氮/ONOO−等信号通路。
黄芪活性成分黄芪甲苷、毛蕊异黄酮、芒柄花素、槲皮素等在水中的溶解性较差,生物利用度较低,这限制了其药理作用的发挥。新型递送系统能提高药物生物利用度,控制药物释放等,从而增强治疗效果。目前的新型给药系统分为单一给药系统(微乳与纳米乳、脂质载体、聚合物胶束等)和复合给药系统(纳米乳-凝胶、纳米粒-水凝胶、固体脂质纳米粒-水凝胶等),中药抗肿瘤新型给药系统主要集中在纳米粒、脂质体、聚合物胶束等单一给药系统,对其常规载体进行改造可控制药物的释放、安全递送及其增加在病变部位的富集量等研究提供新的途径[74-75]。共载阿霉素-黄芪甲苷脂质体在抗乳腺癌方面体现出的潜力可为黄芪活性成分新型给药系统的研究奠定基础。
尽管黄芪及其有效成分在抗乳腺癌方面疗效突出,但仍存在一些问题:(1)黄芪有效成分复杂。蜜炙黄芪及微生物发酵黄芪炮制前后的化学成分数量和含量的变化对乳腺癌作用程度不同,通过液质联用等结合生物信息学对其活性成分进行挖掘与联结,确定活性成分及目标靶点是未来研究的方向之一。(2)目前的研究多停留在细胞实验和动物实验,尚缺乏临床前及临床验证,有待研究者进一步研究。(3)生物信息学等学科的发展将有助于阐明黄芪活性成分的抗肿瘤作用机制,应结合多学科交叉使用在研究过程中的优势,挖掘黄芪活性成分在抗肿瘤方面的潜力。(4)黄芪能多层次、多途径和多靶点治疗乳腺癌,且具有逆转化疗药物耐药作用,尝试探索与化学药联用协同增效的机制是深入研究的方向。目前黄芪活性成分抗乳腺癌在临床研究方面还比较缺乏,黄芪活性成分的剂量和给药方式还需要进一步研究。虽然新型给药系统可克服黄芪活性成分在抗肿瘤方面的缺陷,但其制备和安全性是临床转化的主要挑战,应在基础研究的基础上,积累临床研究资料,确保临床疗效可靠。(5)黄芪活性成分提高机体免疫力可实现“扶正抗癌”,应利用先进制药技术制备生物活性和靶向性较高的天然免疫抑制剂,提高肿瘤患者的生命周期和生存质量。(6)对与黄芪功能主治相同的红芪抗肿瘤方面的比较研究,可挖掘红芪在抗肿瘤方面的优势,在充分利用红芪资源的同时可缓解黄芪用量较大的问题。
综上,黄芪及活性成分抗乳腺癌在非临床研究取得一定进展,未来应结合多学科的优势明确黄芪及活性成分逆转乳腺癌MDR的机制,开展新型给药系统研究及临床试验,为抗乳腺癌新药研发提供基础。
来 源:李小凤,李喜香,葸慧荣,周亚丽.黄芪及活性成分治疗乳腺癌的研究进展 [J]. 中草药, 2024, 55(24): 8622-8631.
来源:天津中草药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