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辰杂说—“挖呀挖”女幼师抑郁,是“把握不住”什么?

360影视 2024-11-22 15:06 4

摘要:这位“爆料”的网友虽然没有点名当事人是“挖呀挖呀挖”黄老师(ID为“教音乐的花开富贵”),但却使用了黄老师的照片做封面,于是关于黄老师精神失常的谣言传播开来。

11月19日,曾经火爆全网的儿歌“挖呀挖呀挖”再次登顶热搜,引起网友热议。

此次热搜原因是网上有人发文,称“挖呀挖”女幼师在家中自残,精神几乎失常。

这位“爆料”的网友虽然没有点名当事人是“挖呀挖呀挖”黄老师(ID为“教音乐的花开富贵”),但却使用了黄老师的照片做封面,于是关于黄老师精神失常的谣言传播开来。

黄老师很快发文回应,否认网传的她抑郁自残、精神几乎失常等传闻,并称“他写他的,我过我的,深渊可以凝视,但不要驻足。做一个快乐的妈妈,才能教出一个幸福的孩子。"

随着网友深入挖掘,发现该造谣文章的原始出处其实是一篇描写另一位“挖呀挖呀挖”桃子老师(ID为“毛葱老师”)经历的文章,相关内容说的根本就不是黄老师,而是桃子老师。

于是乎,关于桃子老师为何会抑郁,一时间成了各大平台网友们的热议焦点。

其中,网友们的意见中,一个比较得到接受的观点是,桃子老师“把握不住”这波流量,成了流量的牺牲品。

但事实真的如此吗?

我思故我在,有思必有得。

桃子老师

首先,还是把这件事的背景简要总结一下。

有一个可能很多网友并不了解的现实是,这个“挖呀挖呀挖”儿歌带火的“幼师”,其实是两个人。

而有趣的是,这次网友们的很多评论中,其实并没有了解这个背景,是把两个人混为一谈的。

根据百度百科词条,“挖呀挖呀挖”这个网络流行语,来源于2023年4月24日ID为“毛葱老师”的桃子老师发布的《在小小的花园里面挖呀挖呀挖》视频。

在桃子老师的视频发布后,网友纷纷点赞,但这时还远未引爆全网。直到2023年4月28日,ID为“音乐老师花开富贵”的黄老师发布《小小花园》儿歌教学视频。

不少网友其实是首次看到这个儿歌视频,但惊艳于黄老师的侧脸颜值,纷纷点赞转发,开始登上热搜。

黄老师

5月1日,新华网抖音账号以《幼儿园老师用温暖的歌曲,带给花朵们温馨的童年》为题,转发了这则视频。随后,各行各业的网友争相模仿改编,该词迅速在网络走红。

黄老师的视频走红后,其实就有不少网友开始在评论区发表意见,说该视频是桃子老师原创,黄老师只是模仿者,引起一阵争论的同时,不少网友也去为桃子老师的视频点赞。

最终的结果,是两位老师的视频点赞数均达到几百万,吸粉百万。

但点赞数上,桃子老师还略胜一筹。

其实更不为人知的情况是:“挖呀挖呀挖”儿歌视频的原创者,其实也不是黄老师和桃子老师,而另有其人。

早在2022年,另外一个短视频博主很有创意的把《小小花园》这个儿歌,加上周杰伦的《听妈妈的话》的音乐旋律,录制了一个视频。

当时视频发布后,有一定口碑,得到了几万网友点赞,但很快就销声匿迹。

更令人唏嘘的是,这位真正的原创者(把儿歌和旋律组合起来),后面在两位老师的视频火了之后,反而被当成“抄袭者”被很多网友口诛笔伐。

回过来,两位老师成了网红,引来泼天流量之后,由于其本人的“身份”不同,对流量的反应也出现了不同,最终的结果也更加不同。

黄老师,其实本来就不是全职的幼儿园老师。准确的说,她是幼教,但不是幼儿园老师。她是社会教育机构(奥尔夫音乐)里的幼教老师。

而桃子老师,是正规幼儿园里的全职老师。

黄老师,在爆火之前,其实就是一个有几万粉丝的视频博主,而且她已经签约抖音巨无霸级的MCN公司无忧传媒,而当幼教则可以算是兼职。

桃子老师,她原本是幼儿园的全职老师,拍视频发视频,反而是她的兼职,直到火了大半年后,才签约了代理公司。

在幼师这个赛道上,桃子老师更专业。

但在网红这个赛道上,黄老师则明显更专业。

黄老师得到流量后,在背后团队的支持下,即使中间还因为生孩子而停播几个月,也先后面临抄袭、黄谣等不少负面舆论,但依然立住了人设,目前粉丝数量已经快朝着千万级别去了。视频基本点赞量都在6、7万以上,时常还有点赞量20-30万的视频。

而桃子老师由于是“个体”,最初自己可能是想做幼教类博主,但没走通,于是选择辞职全职做网红。去带货学而思,不幸遇上打击教培,之后一会儿弄个化妆教程,一会儿弄个穿搭教程,一会儿又弄个旅游视频。

没有精准的打造人设,转型也没有得到粉丝认可,导致很快桃子老师的视频流量从点赞几十万掉到过万,再到一条视频点赞不过两三千,已经快要泯然众“网红”矣。

左边是桃子老师的视频、右边是黄老师的视频

所以,到现在,展现在网友们面前的景象是:

黄老师看起来虽然只是通过分享日常生活获得持续关注和流量,但始终“坚持”着最初的“音乐老师”人设,没有离开音乐和孩子,更像一个普通人在分享,即使她背后一直有专业团队在运作。

桃子老师则像个演员,跟当前的绝大多数主播一样,努力的让自己更加适应“带货”这份工作。而由于不得意,因为所谓的网络上的“恶意”,陷入到了抑郁之中。

看起来,似乎这桃子老师的“抑郁”,又是一个普通人自身能力不够又好高骛远,把握不住“天降横财”的例子。

但其实,如果只用这个视角去理解这个事件,明显是片面的。

有趣的是,如果我们把桃子老师和黄老师,这两个因为同一个事件而走红,得到机遇的人的现实摆在一起看。

那就可能是另外的一个问题,一个结论。

为什么面对同样的机会,有的人就能“把握的住”,而有的人就会“把握不住”。

这才是我们普通人真正值得关注的地方。

我们常说一句话:

机会只会垂青那些做好准备的人。

针对能不能接住这意外的“泼天富贵”这样的问题,我们最容易想到的答案就是,自身是不是已经做好了“准备”。

还是辩证法的逻辑。

环境变化带来的机遇,对于人的成功,是一个“外因”,而“外因”需要通过“内因”起作用,所以个人自身还是成功的最关键因素。

但进而就又产生一个问题:我们该做什么样的“准备”呢?

有的朋友会说,那太简单了,自然是个人认知能力啊。

有句话说的多好:人无法赚到认知范围以外的钱。

还有那句:人凭运气赚到的钱,往往都凭本事亏掉了。

网上和现实生活中的故事,的确已经无数次验证了这几句话。

而且,就从当前这个实例中,似乎我们也能得到同样的结论。

在网络主播的这个赛道上,在这波流量砸下来之前,黄老师作为一个自媒体从业者,的确比桃子老师对这个行业,对流量逻辑的理解更深。

因为黄老师她的理解更深,她面对流量、面对负面评价的应对也得到了专业机构的加持,因而更加专业和强大,所以她得到的流量更多,最后的结果也更好。

但回过头来,如果要说认知能力、专业知识,就是我们普通人为机遇做“准备”的核心,那我们就不得不面对这么一个现实。

那就是:对于我们这些普通人,在当前这个社会分工已经高度细化,“隔行真的如隔山”的时代,要为各种“风口”、机遇都做好能力上的“准备”,实在是不可能的事。

毕竟,我们还常常听到那个著名的“一万小时定律”

(作家格拉德威尔在《异类》一书中指出“人们眼中的天才之所以卓越非凡,并非天资超人一等,而是付出了持续不断的努力。1万小时的锤炼是任何人从平凡变成世界级大师的必要条件。”)

想要成为一个专业的专家都已然如此困难,更何况要为所有的方向提升认知,做“准备”。

生命有限,而知识无限。

此时不由得我们发出庄子的那句感慨:“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

如果“认知”真的是“准备”迎接机会的核心,而事实上我们又无法真的为机会做好认知“准备”。

难道把握机遇,成就自己,就是一个纯粹的、偶然的、侥幸的、倒果为因的个别事件?

似乎也不然。

普通人为机遇做准备,其实还有一层“内功”可以下功夫。

有人用“初心”做概括,有人用“坚持”作归纳,还有人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举例子,其实大体都是一个意思,那就是强化自己的内心

使自己能够相对平静的应对外在的环境变化。

“外因”会通过“内因”产生作用。

也就是说,外在环境的变化并不会直接导致人行为的变化。

色、受、想、行、识。

这里面还有人的认知这个环节。

外在环境的变化,会影响到人对于环境的理解和认识。

而当一个人对所处环境的认识发生了变化,他的行动就会按照新的理解而变化。

当外部的变化并不剧烈的时候,人的行动只是略微发生变化,并不会导致严重的结果。

此时,人还是能够感受到自己对外部世界的掌控。

这种掌控的感觉,不仅不会让人恐慌,反而会让人感到成就感和满足感。

但当外部的变化十分激烈,人的行动“走样”到违背了以往的行动习惯,甚至自己都无法认同和接受时,这时人就会被环境“裹挟”,而感到身不由己,感到失控。

这时候,对于现实的失控,对于未来的未知的恐慌感,就会让人不得不重新建构自己的三观。

而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发生变化后,又会进一步导致行动发生变化。

到这时,人就进入了一种不断加速的变化状态。

这种状态,就像进入失速螺旋的飞机,时间越久,坠落的速度就越快,身处其中的飞行员就越难逃离。

但是很明显,外部环境,特别是网络上的环境,其实的确不是普通人能够控制的。

人上一百,形形色色。

对于同样的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十分正常。

而当前的网络上,任何人都可以发表意见,也被自媒体平台鼓励发表意见(毕竟这也是流量)。

进而,这种千万级别网友的关注和百万级别的评价,真不是不去看弹幕、不去看评论就真的能够屏蔽掉的。

我们既然控制不了外部环境的变化,控制不了这个外因的总量,就像我们无法阻止网友们发表意见。

我们就只能努力降低外因对自己内心(这个最大的内因)的影响。

回过来,说到底,人的内心该如何加强呢?

首要排除的方向,就是不断强化对自我的评价。

有人可能觉得,面对别人的批评而陷入抑郁,是自己不够自信的结果。

但其实或许恰恰相反,这种被外在评价“击垮”的情况,是自己对自己评价过高的结果。

强化内心在于直面真实的自己。

认识并接受真的自己,普通的自己,不完美的自己。

人其实最难理解的就是自己。

这一点,很多人其实都不认可。

大家都觉得自己对自己的评价是客观的、准确的,甚至是保守的。

在国人的语境下,自卑和自负都带有贬义,即一定程度反映出这种心理。

但据研究,人从镜子里看到的自己,其实比别人眼中的自己要漂亮30%。

这还只是外貌层面,到能力层面。

眼高手低,真的是绝大多数人的真实写照。

很多人常常刚刚计划去健身,办了张健身卡,就开始幻想起自己健硕的肌肉和曼妙的身材,进而就心理满足,去坚持锻炼,反而不再重要,甚至被忘记了。

很多人刚刚决定去考证,买了几本教材,就开始幻想起自己成功上岸的样子,进而就心中狂喜,反而放下书拿起了手机。

绝大多数人,都意识不到,或者不愿接受自己的能力(意志力、认知力、体力等)是弱于自己的想象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要真的理解自己,反而是要抛弃“我”的执念。

“我”并不是世界的中心,“我”并不是观众的焦点,“我”只是和所有人一样的普通人,“我”甚至不能掌控自己。

我要接受自己的普通,接受自己的平凡,接受自己对于这个世界、对于整个时间只是一个普通的存在,接受自己永远没有自己想象的那么好,那么强。

只有理解了自己的普通,并且真的接受这个意念,才能在变幻莫测的外部环境中做到“宠辱不惊”。

因为,“我”和每个人都一样。

“我”的意见只是我的意见,“他”的观点也只是他的观点。

“我”对“他”的认识好与坏,“他”对“我”的态度善与恶,其实都改变不了一个最基本也最残酷的现实,对这个世界来说,那不过是一个“基本无意义”的人对另一个“基本无意义”的人做的“基本无意义”的举动罢了。

宠我爱我,也不过一时一事

我本“无意义”,宠爱也无意义。

谤我毁我,也不过是一时一事

我本“无意义”,毁谤也无意义。

佛家有所谓的“八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

走向成功是利,走向失败是衰,背后诽谤是毁,背后称赞是誉,当面赞美是称,当面漫骂是讥,痛苦是苦,快乐是乐。

而同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要想真的“八风吹不动”,还是放低姿态,与众人和光同尘为好。

内心的强大,不在于它有多强,能抗多大风浪,而在于它有多稳,能否在潮流中“浮沉随浪”。

来源:就三七二十一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