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力:中小学教师教科研写作优化路径

360影视 2025-01-03 08:25 3

摘要:教师写作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教育部在2021年印发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文件,提出师范生要“具备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能力”,可见教师写作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

以下文章来源于新课程评论 ,作者杨鸿燕

新课程评论.

评新课程,论大教育。助力教育回归本应具足的沉潜与纯粹,连接真正爱教育、懂教育的人。

教师写作是中小学教师专业成长的重要路径。教育部在2021年印发了《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文件,提出师范生要“具备撰写教育教学研究论文的基本能力”,可见教师写作已成为教师专业发展的基本能力之一。

美国学者波斯纳曾提出“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但随着社会发展和教育的专业化进程加快,很多学者认为不通过写作将反思进一步提炼,仅仅是对经验进行反思,其结果难以对后续的实践改进产生影响,对教师的专业发展助力有限。因此,这个公式应该改为“教师专业成长=经验+反思+写作。”尽管中小学教师已经认识到写作对专业发展的重要性,但是提起教育写作,很多教师还是存在畏难情绪,主要表现在不知道写什么和怎么写。

托马斯·纽柯克(Thomas Newkirk)在《所有的写作都是讲故事》中提出,讲故事是人类理解这个世界最初和最主要的方式,优秀的写作、即便是学术写作都包含着故事的戏剧性结构。故事能强化任何写作方式,并在其中创造出一种连续性来吸引读者读下去。

与专家学者的理论写作不同,教师面对的是活生生的课堂和学生,是故事开始的地方,其写作更多是基于教育中真实的事件、问题展开,来揭示教育规律或者找到解决方法。因此,教师可用故事思维来进行写作,不断提升自己的故事力,从教育中真实的故事出发,来破解不知道如何处理教育素材、不知道如何进行教育写作等问题。

中小学教师写作存在的问题

(一)写作内容迷失

在一线调研时,教师反映写作最大的问题是不知道写什么。不知道写什么其实还有一个背后的深层次原因,即不知道为什么要写。从教师的教育生活构成来看,教师长期处于教育现场,拥有第一手教育事实资源,是教育现象的首要目睹者或经历者。这些教育事实和教育现象以动态事件的形式,展示并构成了教师的教育生活。但教师如果没有一个清晰的目标认知,就容易陷入这些纷杂的教育事实和现象中,在进行写作时,常常容易陷入案例堆砌和事实罗列。

事实上,教师在多重角色下,要及早认识到写作对教育教学的价值,不仅要“埋头拉车”还要“抬头看路”,要认识到其教育行动研究者的身份主体,从而以教育研究者的身份去看待这些纷杂的教育事实或现象,试图提炼蕴藏其中的教育问题,揭示其中的教育原理,找到问题解决的办法。

这种主角思维才不会让教师迷失在复杂而繁琐的教育现象中,而是能像故事主角一样,遇到问题,积极解决问题,最终使教育实践跃升到一个新的层面。

(二)结构框架丢失

好的教育写作,具有一些共通性,比如主题聚焦、框架清晰、内容完整、前后呼应等。其中,好的内容和结构框架,反应出写作者思考的清晰度和成熟度,也是吸引读者读下去的重要原因。但一线教师在进行教育写作时,经常容易出现框架散落,结构不清的情况,写着写着就丢失了主题想要表达的重点和逻辑线。

常见的结构框架问题主要包括:整体框架不清晰、结构比例安排不合理、同等级标题间逻辑不对等、上下级标题间内容不统一等。有的文章结构偏离主题,有的头重脚轻篇幅不均,有的则是没有对文章进行一个统筹,想到哪写到哪,如同讲故事没有一条清晰的主线,只将各个事件七零八落地拼凑,将所有信息不加梳理地堆砌,使读者无法从一堆碎片化的信息中提炼出意义。其可读性和传播价值自然而然地降低了。

(三)理据论证缺失

很多教师在写文章时,被理论提升或者理论论证这一部分难住。在与一线教师访谈的时候,大家也都反应教育理论内容比较难读、难懂。其实,理论难读的主要原因是理论写作大多去掉了视觉写作方法,里面更多是就概念进行解读和论证,没有事件、人物和行为,读者找不到一条清晰的故事线。

这种纯学理性的论证与教师的写作不同,教师写作是基于实际问题进行行动研究,理论只是作为方法依据和指引,其核心还是实践。但许多教师自己在写作论证的时候,也企图模仿这种纯理论的解读和论证方式,往往变成了引用堆砌和生搬硬套,更多地是强硬地将理论与案例进行组合,导致理论论证的逻辑性和可读性都缺失。

笔者在审读作者来稿的过程中,经常遇到理据论证缺失的情况:或者只有教学案例、课堂教学实录或者教育事件记录,没有理论提炼;或者理论和案例两张皮,前面堆砌一大段理论名词,后面附一个教学案例,两者之间关联不紧密;再或者理论和案例融合在一起了,但是案例完全不能支撑理论,等等。无法将理论与案例进行编织融合,就如讲故事文不对题,教师要不断提升以内容支撑主题,以论据支撑论点的能力。

上述教师写作存在的问题,或许有许多技术性或者现实性的原因,但其中一个共同的原因是教师的故事力不足。面对纷杂的教育事件不知道写什么,就如故事找不到主题和内核;结构框架丢失,就如故事的脉络断裂,无法串联成一个整体;理论论证缺失,就如故事无法从叙事上升到意义,其内核是教师发现、讲述和驾驭故事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故事力的内涵及其对教师写作的价值

人类生来可能无法很好地理解逻辑,但是却能很好地理解故事。好的故事,让我们与世界相连。甚至在认知学家马克·特纳(Mark Turner)看来,联想型的叙事故事是人最基本的思维方式,也是理性能力的基础。著名未来学家丹尼尔·平克(Daniel H. Pink)也将故事力列为决胜未来的六大能力,他指出,故事力是指一种高概念和高感性能力,存在于高概念和高感性的交汇处,它通过将一件事置于另一种情境的方式来加深我们的理解。故事力体现在本文中,是指教师能够以故事思维优化教育写作的能力。

其实,故事力写作本质上是一种视觉型叙事的写作方式。有学者曾提出,人的大脑是忠于视觉的,我们善于运用视觉,也依赖于视觉。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将眼睛闭上再听人说话,有时候会不那么清晰,这是因为即便是在运用听觉时,视觉依旧在发挥着观看说话人的唇语、表情等作用。在中国传统文化里,也有“眼见为实,耳听为虚”的说法,可见人对视觉的依赖。

回归到写作中,视觉型写作会讲故事,设置情节,情节中会有人物和行为,随着情节的发展,文章的主线脉络始终是串联并显现的,易于理解且能吸引读者读下去。教师的写作对象是教育生活中的事件,根据教育科研的内容和形式,大体可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案例写作,一类是论文写作。

前一类以叙事为主,写作形式通常包括教育叙事、教学反思、课堂教学实录等,这些都是与人相关的事实和故事,都可以通过视觉型写作、通过故事力让叙述更具可读性,也更方便他人理解。

后一类以论说为主,故事力也依旧对其大有助益。教师的教科研论文写作一般是教育中遇到真实问题,亟需运用理论来指导和提炼实践策略以解决问题,这与一般故事模式中“出现麻烦、遇到困难,然后主人公去解决麻烦和困难”的思路是不谋而合的。因此,即便是在教科研论文写作时,故事力也有助于教师一直保持问题思维,将问题解决和观点论证围绕主题贯穿始终,避免很多教师出现写着写着就跑题了的情况。且将这种故事张力尽早埋下,也有助于吸引读者继续往下读。因此,教师的故事力对其教育科研写作有重要价值。

故事力提升教师写作的实践路径

由上可知,故事力对于教师的写作有较大的优化作用。如运用故事力,可以具化教学反思,使反思更聚焦和深刻;可以优化教育叙事,使叙事更生动,不至于变成事实堆叠;可以润化课堂教学实录,使教学实录能有所侧重,不至于变成干巴巴的复述;还可以强化教育论文,使论文结构清晰,始终围绕核心主题展开论述。

而一个好的故事,需要由主控、结构、节拍等合力完成,教师运用故事思维进行写作时,也需要注重从这几个方面优化。

(一)找准主控:题好一半文

故事写作的一个重要起点是找到主控思想,统摄全文。这与我们的中小学教师写作其实是一样的,找到写作的主题,其实就回答了写什么的问题。我们常说题好一半文,这个题既指主题也指标题。不论是何种形式的写作,聚焦主题进行展开,文章就有一个内核,文章的所有素材都朝着这个主题凝聚。那么,中小学教师如何找准故事的主控,找准文章的主题呢?

1.聚焦真问题

打动人的好故事,一定是能戳中了读者的内心,与他们的真实体验形成共鸣。中小学教师作为深入教学一线的具体教育实践者,是教育的深度在场者,在教育实践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困惑,而这些问题或者困惑往往具有共性。

比如班级如何管理、高质量课堂如何建构、学科核心素养如何落地、跨学科主题教学如何实施等,这是许多教师共同面临的真实问题,教师的教育写作只有聚焦这些真正对实践造成困扰的问题,才具有进一步向下深挖的价值,也有助于成文后的传播。

2.关联新热点

好的故事一定是能给人带来耳目一新的感受的,哪怕主题的内核本质仍与旧问题相通,但其切入点或者表述方式往往也是新的。中小学教师在找写作主题时,除了要基于真问题,还需要有意识地找到还没有被关注或者关注比较少的新问题。如新的教育文件要求、最近推出的义务教育新课标、教师在教学中遇到的新问题以及各个期刊每年的重点关注选题等,都是教师寻找热点的来源。

另外,教师还需要在已有主题基础上寻找新的研究角度,如吴新华校长的《高中数学学科素养培养的认识与实践》是在2016年核心素养理念刚刚提出时写的,具备新颖性的特点,很快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但在后面核心素养已经备受关注的时候,就要从新的角度来研究和写作了。如近期人大复印资料转载的《“大概念”视角:核心素养导向下数学单元整体教学的嬗变》一文,还是聚焦核心素养,但实现了角度的创新。教师要学会训练自己用新的眼光和角度看待教育日常的能力,在平凡的日常里发现新故事,创造新故事。

3.凝练小切口

许多好的故事或者电影往往是从极细小的切口切入,不断往深处挖,最后揭示一个或者宏大或者深刻的主题。教师写作的主题选择其实也可以参考故事主题的选择方法,从一个大主题的小切口切入,在内容中不断揭示教育的规律或者策略,做到以小见大。

但许多一线教师在选择主题的时候,往往容易往大了选。例如,有些投稿文章的主题是“教育的百年回望”“课程改革的回顾”等,但内容都不深入,其实际原因就是主题过大,超越了写作者的驾驭能力。反而不如《“小题大做”:基于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专题演练教学策略研究》,从“专题演练”这一角度,阐述如何以小见大,将小小的专题训练提升到培育学生学科素养的高度,实现了小切口的聚焦和创新。

(二)精架结构:故事金线串联

如果说题好一半文,那么结构就是另一半。结构是文章的主体支架,是作者思想的呈现。银幕剧作教学家罗伯特·麦基(Robert Mckee)认为“故事结构便展示出作者个人的宇宙观,他对世间万物之所以如是的最深层的模式和动因的深刻见解”。好的故事始终有一条清晰的内在金线串联,避免叙述陷入流水账式的记录中,而这个金线便是精准的结构设计。教师的教育写作可以从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文章结构搭建。

1.建构工具箱

教师在日常教学和阅读中,要有意识的建构自己的工具箱,以便在写作时轻松调取。教师的写作工具箱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即故事素材和理论文化。

其中,故事素材主要是指教师在日常教学中的素材积累,如一堂好课的始末、一个教育事件的处理、一个教育问题的解决等。一线教师教育写作的本质是呈现教师发现问题、剖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其根本目的是经验的分享和传播。这些都离不开大量鲜活的教育生活素材支撑,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观察、记录日常教学中引起自身思考的事件,积累故事素材。

而理论文化是指教师的教育理论、教育文化积淀,是教师写作由日常琐碎记录的感性认知上升到规律、方法、成果提炼的理性认知的重要工具。只有当教师积累了丰厚的理论文化知识,才能有效运用理论去追问、解释、揭示教育问题背后的深层次原因,赋予故事素材以理论意义。

因此,教师要有意识的进行广泛阅读和专题阅读,既保持对教育学、心理学、哲学等内容的广泛涉猎,也要进行学科问题、教学法、课程论等具体问题的关注,才能提升对理论的运用能力,在写作中做到有理有据。教师饱满丰富的工具箱是结构建构的基础。

2.寻找金线

建构了基本的素材工具库后,教师要学会从大量的现象或者事件中提炼真正值得探究的问题,然后找到能支撑这个问题展开的素材,实现由数据到意义的跃迁。

在确立了主题后,要针对这个主题,寻找能支撑起这个主题的金线,可以试着从“我要回答什么问题?”“我发现了什么新策略?”“有哪些事实或案例可以支撑我的阐述?”等提问出发,围绕主题不断思考,选出最合适的素材,然后进行顺序和详略调整,确保所有素材都被串在一根金线上。这些是支撑结构的重要内容,也是结构建构的重要论证阶段。

3.搭建结构

选好素材后,在围绕主题搭建结构框架时,要明晰哪些应该放在框架内,哪些要留在框架外。故事结构主要包括主角、问题或冲突、主角试图解决问题的经过以及结局等元素。教师在进行教育写作时,可尝试从这些基本元素进行结构建构。案例写作如教育叙事、教学反思以及课堂实录等,一般需包括背景、主题、细节、结果和评析等基本结构元素。教师在搭建结构的时候,不是将所有元素先后按段落陈列、组装,一般而言,可以从选择复杂情境、建立因果联系和实现理论升华几个层面展开,突出主角、问题以及问题的解决。

例如,写一个学困生的转化,如果只是按照时间顺序原本记录学困生的转变过程,无论记录得多详尽,也只是描述一种可预知的可能性,研究和传播价值有限。而如果能够选择复杂的情境,从多个角度分析学困生“困”的原因,观察和记录其转换过程中的细节、特点,找到这些细节和特点与后面转化成果之间的因果关系,并从理论的角度进行分析、归纳,实现理论的升华,提炼可传播的教育经验,这就是始终围绕一个问题或冲突,经历各种困难,最终解决问题,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有可读性的文章结构。

而对于教师的学术论文写作,常见的结构一般包括逻辑递进式、并列支撑式、逻辑递进与并列支撑结合式,需要阐明绪论、本论和结论。教师在进行论文结构设计时,一般先在开头阐明研究的背景及价值,是为绪论;本论则是在主体部分阐明论点,并用论据论证,使论点能够说服读者,一般经验总结型论文可用基本经验+典型材料的方式,学术论文则用基本观点+理论依据的形式。而结论则是对全文核心观点进行总结提升以及提出建议和展望等。

例如上面的学困生转化,如果要写成论文的格式,则可以在开头援引相关文件要求以及分析教学现状,阐述学困生转化工作的重要价值,即故事中遇到问题寻求解决路径;主体部分表明中心论点后,可用层层递进、纵向连接的逻辑递进式或者设置几个并列平行的分论点阐述清楚如何实现学困生的转化,并辅以典型案例和理论依据佐证,即主角在解决问题。最后对全文的核心观点进行一个总结,还可提出进一步促进学困生发展的建议,即故事的末尾,点出核心思想展望未来。

综上,无论如何安排结构,都必须始终以故事金线串联全文,不同部分都围绕着主控思想展开,形成合力。

(三)把握节拍:讲述技巧优化

优秀的写作强调反应,故事发生于谁,为什么发生以及如何发生,使人哪怕聪明地猜到了结果,也预料不到过程。做到这一点,节拍感就非常重要。好的故事讲述不是说要像“好莱坞”大片一样去刻意创造冲突,而是教师要用适当的节拍讲述,还原故事本身的精彩。

1.巧设开头

好的故事,在一开头就能吸引读者的注意力。因此,教师在进行写作时,要善于写文章的开头,要能在开头就点燃读者的阅读兴趣,使其不断阅读下去。许多教师在写作时,往往不注重开头或者写不好开头,经常是大段空洞的文件精神引用、苍白的价值阐述但无任何具体支撑、繁琐的细节赘述、老生常谈的论调,等等。这样的开头,会使读者失去阅读兴趣,也有损文章的整体质量。

教师在写作时,可以通过设置悬念、开门见山、重点前置、数据对比、提出问题等方式,在开头就埋下故事的张力。比如一个老师精心设计的课,效果不如意,这种跟期望相反或者断层的反差便是鸿沟,也是故事发生的基石。在写作时,便可在开头设置悬念或者将结果前置,读者便会好奇效果不如意的原因,就会忍不住往下读。

又如张延银校长在写《一花一草一木——例谈校园空间的营造与再生》一文时,在文章开头就点明主题即“如何让校园空间对学生产生吸引力,如何打破既定格局让校园空间再生新的价值?”这种开门见山、提出问题的同时也表明核心观点的开头,也能迅速让读者了解到本文即将要展开的主题。

2.设计变化

一个精彩的故事主题,如果只用苍白平淡的语言平铺直述,其精彩性会大大折损。许多教师在写作时,并不是苦于没有素材,而是不知道如何讲述、不知道如何提炼,往往将所有素材不加筛选、不做详略处理地一股脑搬出来,主要是按照事情发生的前后顺序用单一的写作方式呈现,在情节设计和写作方式方面少有变化。这样的写法,不但容易损失文章的可读性,也容易将文章的主题和核心观点淹没在一堆素材中。

教师在进行教育写作时,一定要注意故事写作“变化”这一重要元素,可在情节设计时,运用呈现冲突、设置反转、正反对比等方法,让文章始终处于读者无法轻易预料的节拍中。

而在写作语言表达时,可以运用多种表达方式自由切换,如具体场景描述、论点论证、举例说明、简要概述与详细剖析,等等,还可以适当反问、引经据典、制造幽默感,让文章灵动起来,不至于处于一成不变的模式中,从而不断刺激读者的兴趣点,让文章如同讲故事一般,层层推进,层层惊喜。

如许多写学校管理的文章,往往是一上来就报告似的阐述学校理念、实践成果等,无论是从情节或者是写作方式都非常单调枯燥,而武建谋校长在《良善治理 从心开始》一文中,同样是写学校管理,他是从“一个初三女生拿了同学的手机被发现从校园出走,历经七天六晚才找到”这样一个惊心动魄的故事出发,写出“把每一个学生放在心上”这块校园文化石的由来,这也点明了学校管理的核心。文章的情节阐述包含了冲突、担心、峰回路转等,最后让治理学校首先要将学生放在心上这一核心观点自然而然地流淌出来。

3.注重连接

好的故事从来都不是割裂的,不管是明线还是暗线,其中的阐述最终都能够互相连接,形成合力。一个好的故事,需要考虑“历史、范围、原因、影响、作用-反作用力的形成及其行动、未来”六个因素。教师在写作时,可以尝试从这六个方面来构思,使事件能清晰、完整、精彩。但在具体写作时,可以只选几个方面着重展开,其他方面简单带过,但是要格外注意各个部分的连接。

许多教师在写作时,往往写到后面,忘记了回应最初的问题提出,策略跟存在的问题完全不在一条逻辑线上;或者各个部分的内容各自为政,互相之间找不到必然的关联,也无法形成合力突出主题。这些皆因为没有做好各要素的连接,未能使所有的素材成为一个互相关联、不可缺失的整体。这样的文章,删掉任何一个部分,好像都不会对上下文产生影响,而真正的好文章,是删除一小段话都很难。

教师在写作的时候,要从情节构思、语言表达方面不断锤炼,务必使情节连接紧密,语言简洁凝练,小节与小节、段与段、句与句之间都互相关联、衔接顺畅,让所有的阐述始终为文章的主控思想服务。

综上所述,故事力对于提升教师的写作能力有重要价值。一线中小学教师在教科研写作时,要不断训练自己的故事思维,从而提升自己发现故事、讲述故事、提炼故事的能力,最终形成以教育故事反哺日常教学实践的能力。教师以故事力进行教学观察和教科研写作时,不能为创作而创作,要注意尊重基本的教育事实和规律,始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目标。

我给新网师提建议

作者:杨鸿燕

编辑:吴文琴

审核:黄小瑜 柳静

投稿邮箱:xinwangshiwxgzh@163.com

来源:新网师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