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长青教授:2024年度脑血管病诊疗领域重要进展

360影视 2025-01-03 11:07 3

摘要: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已成为中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具有高致死、高致残和高复发的特点。如何改善脑血管病预后,减轻其带来的卫生经济负担是重要的临床和卫生健康问题。2024年度,国内外在脑血管病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聚焦在多个研究热点。

脑血管病包括缺血性卒中和脑出血,已成为中国居民死亡的首位原因,具有高致死、高致残和高复发的特点。如何改善脑血管病预后,减轻其带来的卫生经济负担是重要的临床和卫生健康问题。2024年度,国内外在脑血管病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进展,聚焦在多个研究热点。

由中国卒中学会及其官方英文期刊Stroke and Vascular Neurology编辑部发起的“第七届中国血管神经病学论坛”暨“2024年度SVN国内编委全体委员会议”于2024年12月13至1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举行。论坛期间,“卒中回眸2024~2024年度脑血管病十大研究进展”评选活动顺利举办。经过网络公众投票、现场专业评审及专家评审委员会评审,评选出了以下十大研究进展:

1.替奈普酶治疗4.5~24 h内且未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TRACE-III)

2.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ORIGINAL)

3.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RAISE)

4.甲泼尼龙作为大血管闭塞(LVO)型卒中血管内取栓术的辅助治疗(MARVEL)

5.超急性卒中患者院前急救强化降压治疗(INTERACT-4)

6.应用灌注成像筛选的4.5~24 h内卒中患者的替奈普酶治疗(TIMELESS)

7.球囊扩张术联合强化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BASIS)

8.替奈普酶与常规内科治疗在轻型缺血性卒中伴颅内血管闭塞患者中的比较(TEMPO-2)

9.辅助性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MAGIC-MT)

10.秋水仙碱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危患者中的应用(CHANCE-3)

01、替奈普酶的应用与研究

替奈普酶作为一种新型的溶栓药物,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展现了潜力。多项研究,如TRACE-III、ORIGINAL和RAISE,探索了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中的疗效对比。其中,TRACE-III研究探讨了替奈普酶在治疗4.5~24 h内且未接受血管内治疗的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应用,结果显示其具有良好的疗效。ORIGINAL研究则对比了替奈普酶与阿替普酶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方面的效果,进一步验证了替奈普酶的潜力。RAISE研究则聚焦于瑞替普酶与阿替普酶的比较,同样显示出瑞替普酶在治疗急性缺血性卒中方面的优势。这些结果显示,替奈普酶在某些情况下不劣于甚至可能优于阿替普酶。此外,TIMELESS研究还探索了替奈普酶在超时间窗(4.5~24 h)内的应用,尽管主要终点未显示显著差异,但提示了基于影像筛选潜在获益患者的可能性。TEMPO-2研究则关注了替奈普酶在轻型缺血性卒中伴颅内血管闭塞患者中的疗效。

02、甲泼尼龙作为LVO型卒中血管内取栓术的辅助治疗

低剂量甲泼尼龙辅助静脉内血管内取栓术治疗LVO导致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的疗效如何?2024年3月,发表在JAMA的一项研究,发现甲泼尼龙辅助血管内取栓术并没有显著改善整体残疾程度。因此,在行血管内取栓术治疗LVO导致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甲泼尼龙辅助血管内取栓术并没有显著改善整体残疾程度。

03、机械取栓技术的进步

机械取栓在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中占据重要地位。2024年度,多项研究继续深化了对机械取栓的理解和应用。例如,SELECT2、ANGEL-ASPECT和TENSION等研究探索了大梗死核心患者的机械取栓治疗,结果显示血管内治疗在功能结局上优于药物治疗。此外,BAOCHE和ATTENTION研究则关注了后循环LVO的取栓治疗,证实了血管内取栓对于急性基底动脉闭塞患者的显著获益。

04、技术突破与创新

1.球囊扩张术联合强化药物治疗对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疗效研究,展示了球囊扩张术在治疗颅内动脉狭窄中的效果。

2.药物涂层球囊用于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的血管内治疗: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共纳入103例药物涂层球囊与106例裸金属支架患者。药物涂层球囊组相较于裸金属支架组6个月内再狭窄率更低,症状性再狭窄更低,30~365 d卒中再发率更低,然而术后并发症更多,其中动脉夹层占比最高(10%vs.0,p<0.01)。在症状性的重度颅内动脉狭窄(70%~99%)患者中,药物涂层球囊相较于裸金属支架,能够有效降低6个月的再狭窄率,同时减少30~365 d的卒中再发率。

3.双支架取栓与单支架取栓技术疗效对比的随机研究:围术期结果与单支架取栓相比,双支架取栓的一次取栓成功再通率更高,但每次通过造成的组织学损伤也高。在某些特定情况下,一次取栓成功可能对结果有更强的影响。TWIN2WIN研究纳入了108例急性LVO卒中拟行取栓治疗的患者,对比了单支架取栓和双支架取栓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结果表明:双支架取栓的一次取栓成功再通率更高(47%vs.24%),但可能有增加出血风险(30%vs.20%)。需要更大规模的研究以确定这一技术的安全性和临床效果。

4.远程脑血管介入手术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如爱博合创的PANVIS系列血管介入机器人,为手术提供了更高的精准度和安全性,同时减轻了医生的操作负担。

05、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的双抗治疗

双联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轻型缺血性卒中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ARAMIS研究评估了DAPT与静脉溶栓在非致残性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中的疗效对比,结果显示DAPT非劣效于静脉溶栓,且早期神经功能恶化的比例更低。这一结果为急性轻型卒中患者提供了新的治疗选择。

06、超急性卒中患者院前急救强化降压治疗

该研究纳入中国共有2404例患者,分为院前强化降压组(n=1205)和常规护理组(n=1199)人。其中1041例(46.5%)最终诊断为出血性卒中。总体患者中,两组的功能结果没有差异,两组严重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相似。在出血性卒中患者中,院前强化降压与功能不良结局降低有关。但对于缺血性卒中患者,院前强化降压与功能不良结局增加有关。

因此,对救护车上的未区分出血/缺血的急性卒中患者,进行症状出现后2 h内强化降压130~140 mmHg(1mmHg=0.133 kPa):

(1)出血性卒中患者:可以减小血肿扩大,改善患者90 d功能预后;

(2) 缺血性卒中患者:强化降压是有害的;

(3) 所有患者:无效,因此不建议在常规实践中使用。

07、超替萘普酶vs标准治疗对于存在闭塞的轻度缺血性卒中的疗效:一项随机对照实验

TEMPO-2是一项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试验,在替奈普酶(0.25 mg/Kg)溶栓组与非溶栓标准治疗组间进行疗效及安全性对比。轻型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患者和颅内闭塞或局灶性灌注异常的患者在卒中发作后12 h内入组,共纳入886例患者,454例(51%)被分配到对照组,432例(49%)被分配到静脉注射替奈普酶组。主要结局(即90 d内基于mRS的神经功能恢复)在两组间无差异(对照组,RR 0.96, 95% CI 0.88~1.04, p=0.29)。而替奈普酶组死亡风险更高(RR 3.8; 95% CI 1.4~10.2, p=0.0085),症状性颅内出血风险更高(RR 4.2; 95% CI 0.9~19.7, p=0.059)。2024年1月19日该试验因无效而提前终止。

因此,静脉应用替奈普酶治疗无益处,可能有危害;轻型脑卒中和颅内闭塞的患者不应常规用于静脉溶栓治疗。

08、脑出血的研究进展

脑出血的综合管理模式得到了新的证据支持。研究表明,涵盖早期强化降压治疗、血糖控制、体温控制和抗凝治疗的综合性管理方式可以改善脑出血患者的功能预后。此外,微创手术在脑出血治疗中的应用也得到了进一步的研究,如ENRICH研究证明了幕上脑出血早期微创手术治疗的功能结局优于单纯药物治疗。MAGIC-MT研究则评估了辅助性脑膜中动脉栓塞治疗非急性硬膜下血肿的可行性。

09、脑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支架置入联合药物治疗与单纯药物治疗的比较(CASSISS-FU):CASSISS研究7年随访结果

从2014年3月至2016年11月,共有380例患者入组并被随机分配到支架植入组(188例)和药物治疗组(192例)。在这380例患者中,有358人(176例:支架植入组,182例:药物治疗组)被确认符合条件并纳入FAS进行最终分析。358例患者中,237例(66.2%完成了)7年随访。中位随访时间为7.4年。这项研究的结论:对于症状性重度颅内动脉狭窄患者,支架置入与单纯药物治疗相比不会带来远期额外获益。

10、急性后循环血管壁闭塞血管内治疗(EVT)后应用替萘普酶反桥接溶栓: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试验

在颅内后循环近端大或中血管闭塞导致的AIS患者中,EVT后行替奈普酶动脉溶栓没有任何额外获益,而且可能会潜在增加症状性颅内出血的风险。

11、急血管内治疗前静脉溶栓对颈动脉串联病变患者疗效的评价:MRCLEAN-NO IV随机临床试验结果

重点研究了MR CLEAN-NO IV中88例串联病变患者,其中40例IVT联合EVT治疗,48例单独EVT治疗。结果表明IVT联合EVT相较于单独EVT组对于存在串联病变的患者效果较差,而对于无串联病变患者效果较好。两组的ICH和sICH发生率无明显差异。因此,血管内治疗前静脉溶栓对于存在串联病变的患者效果较差,而对于无串联病变患者效果较好。

12、急秋水仙碱在急性缺血性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高危患者中的应用(CHANCE-3)

共纳入来自中国244家分中心的8343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采用发病24 h内用药、治疗持续90 d的策略,开展小剂量秋水仙碱预防卒中复发的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试验。结果证实虽然心脑血管疾病存在许多共同之处,但对于脑血管病而言,秋水仙碱并未重复出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预防作用,这也提示炎症影响二者复发的病理生理机制并不相同,秋水仙碱不适用于预防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卒中复发。

13、其他

“第七届中国血管神经病学论坛暨2024年度SVN国内编委全体委员会议”于2024年12月13至14日在海南省海口市顺利举行。在本次会议上,《中国卒中学会急性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指南(2024版)》正式发布。该指南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提供了最新的指导和建议。指南强调,自1996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阿替普酶以来,静脉溶栓治疗已成为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主要治疗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替奈普酶、瑞替普酶、重组人尿激酶原等新型溶栓药物也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此外,指南还关注到治疗时间窗的扩展,如TRACEⅢ研究探讨了发病后4.5~24 h内的静脉溶栓治疗可能性。同时,联合用药策略也受到重视,MOST研究等探索了静脉溶栓与其他药物的联合使用,以期提高治疗效果。另外,该指南还重点讨论了再灌注治疗-静脉溶栓绿色通道、影像技术、大核心梗死血管内治疗进展、前后循环再灌注差异、辅助治疗及无效再灌注机制,以及医疗模式优化与关键质量指标的改进等内容。指南提到,缺血性卒中再灌注治疗的医疗质量改进核心在于提升再灌注治疗率和缩短院内救治时间。这份指南的发布,对于优化急性缺血性卒中的治疗策略,提高治疗有效性和安全性,改善患者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2024年度脑血管病领域的重要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和依据,有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活质量。未来,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技术的不断进步,我们期待脑血管病领域能够取得更加卓越的成就。

陈长青 教授

中南大学 湘雅医院

医学博士,留美博士后,现任中南大学湘雅医院神经内科脑血管病亚专科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脑血管病的临床、基础及转化研究,特别擅长于脑血管疾病如缺血性脑血管病、颅内动脉瘤和脑动静脉畸形等的微创血管内介入治疗。

学术任职:中国医师协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出血性脑血管病学组委员国家卫健委脑防委缺血性卒中介入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介入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中国卒中学会第二届脑静脉病变分会委员湖南省卒中学会常务理事湖南省卒中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湖南医学会神经病学专业委员会神经介入学组副组长湖南省康复医学会神经介入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来源:神经时讯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