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到底哪个更重要?今天就给你说清楚

360影视 2025-01-03 13:42 4

摘要: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大家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大家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

“医生,我的空腹血糖正常,为什么体检结果还是说我有糖尿病?”
不少人体检结束后,都会对自己的血糖指标感到困惑。有人空腹血糖偏高却不当回事,有人餐后血糖飙升却毫无察觉。

事实上,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虽然都与血糖有关,但两者的意义和影响却截然不同。要想搞清楚哪个更重要,得从它们的本质、作用以及如何影响健康说起。

空腹血糖是指禁食8小时后的血糖值,反映的是基础胰岛素分泌能力和肝脏糖代谢功能。它主要受到胰岛素基础分泌水平的影响,适合用来筛查糖尿病早期或评估糖耐量异常。

餐后血糖则是进餐后2小时内的血糖值,直接反映胰岛素的分泌效率和身体对葡萄糖的处理能力。一般认为它与饮食、胰岛素分泌反应和胰岛素的敏感性密切相关。

两者的检测标准也不同:

简单来说,空腹血糖更像一个“静态”的健康基线,而餐后血糖则是动态检测身体代谢能力的重要指标。两者结合,才能全面评估血糖健康状况。

家住武汉的刘女士,45岁,平时觉得自己身体挺健康,体检中空腹血糖5.6 mmol/L,属于正常范围。但在医生建议下补测了餐后血糖,结果竟高达10.2 mmol/L,接近糖尿病的临界点。刘女士感到疑惑:“平时也没什么症状,空腹血糖也正常,为什么还说我有高血糖风险呢?”

医生解释,这是典型的糖尿病前期表现——空腹血糖正常,但餐后血糖升高,说明身体的胰岛功能已经受损,无法有效处理进餐后的葡萄糖负荷。如果不及时干预,未来患糖尿病的几率会大大增加。

据《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数据显示,中国有超过1.14亿糖尿病患者,而糖尿病前期人群则高达5亿,很多人都像刘女士一样,空腹血糖正常,却忽视了餐后血糖的重要性。

从疾病早期发现的角度看,餐后血糖的异常往往早于空腹血糖。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的早期阶段,胰岛素分泌能力下降,最先表现为餐后血糖升高。这一阶段,空腹血糖可能仍处于正常范围,但胰岛功能已经受到损害。

一项发表在《Diabetes Care》上的研究指出:
“餐后高血糖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之一。”在空腹血糖正常的人群中,餐后血糖升高的人,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血糖完全正常的人。

但这并不意味着空腹血糖可以被忽视。空腹血糖持续升高往往提示胰岛素基础分泌的严重缺陷,可能是糖尿病中晚期的表现。因此,从预防到治疗,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的重要性是相辅相成的。

血糖异常不仅仅是糖尿病的问题,它还会引发一系列并发症:

心血管疾病:长期血糖升高会损害血管内皮,导致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中风等风险增加。

肾脏损伤:糖尿病肾病是慢性肾病的主要原因之一,血糖控制不良会加速肾功能衰竭。

视网膜病变:高血糖会损害眼底血管,严重时可能导致失明。

神经病变:血糖长期失控会导致周围神经受损,表现为麻木、刺痛等症状。

研究表明,控制好餐后血糖,不仅能降低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还可以减少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选择低升糖指数(GI)食物:如全谷物、豆类、蔬菜等,避免精制糖和高GI食物(如白米饭、白面包)。

控制饮食总热量:尤其是晚餐要清淡,避免高油高糖。

少量多餐:减少大餐后血糖的剧烈波动。

适当运动

运动可以提高胰岛素敏感性,降低血糖水平。

推荐:每周至少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餐后散步30分钟有助于降低餐后血糖。

药物干预

对于糖尿病前期或糖尿病患者,医生可能会建议使用二甲双胍等药物来帮助控制血糖。但必须在医生指导下使用,切勿自行购买。

睡眠与情绪管理

睡眠不足或长期压力会影响胰岛素分泌,导致血糖波动。保持规律作息和良好心态同样重要。

权威研究1:发表在《新英格兰医学杂志》(NEJM)上的一项研究显示,餐后血糖的波动比空腹血糖对血管内皮的损害更大,特别是在2型糖尿病的早期阶段。

权威研究2:2020年《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中明确指出,餐后血糖控制是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核心策略。

权威专家观点:内分泌领域专家、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主任委员纪立农教授提出,糖尿病管理要做到“早发现、早干预”,特别是关注餐后血糖的变化。

空腹血糖和餐后血糖是评估血糖健康的两个重要指标,就像一枚硬币的两面,缺一不可。空腹血糖是身体的“基础代谢水平”,而餐后血糖则反映身体的“动态代谢能力”。两者结合,才能全面了解身体的健康状况,做到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

血糖健康管理,不仅仅是糖尿病患者的责任,更是每个人预防疾病的重要环节。关注血糖,从今天开始,守护自己的健康。

参考文献

《新英格兰医学杂志》:Postprandial Blood Glucose and Cardiovascular Risk in Type 2 Diabetes.

《中国成人糖尿病流行病学研究》:发表于《柳叶刀》(The Lancet)。

《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2020年版)。

(免责声明)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图片都来源于网络,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来源:张Sir谈健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