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预防:可能不是“生意经”,但得算“社会账”

摘要:这是知名商业顾问刘润先生近期视频号上提出的观点。短短一席话,迅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他戳中了市场逻辑的核心:消费者在无痛感时,缺乏接受预防服务的动力;反对者则担忧,这种观点可能忽视了口腔行业在公共健康方面的责任。

‍‍

引言

"预防可能从来不是一个好生意,有痛感的才是。"

这是知名商业顾问刘润先生近期视频号上提出的观点。短短一席话,迅速引发了行业内外的广泛讨论。支持者认为他戳中了市场逻辑的核心:消费者在无痛感时,缺乏接受预防服务的动力;反对者则担忧,这种观点可能忽视了口腔行业在公共健康方面的责任。

与此同时,大洋彼岸的美国,一场更为现实的争议正在上演。美国总统候选人罗伯特·肯尼迪公开反对饮用水氟化物添加政策,这一举动迅速在资本市场引发震荡。与刘润先生观点形成呼应的是,资本市场的反应并非担忧氟化物政策可能导致的公众健康恶化,而是大幅推高了牙科相关股价。

刘润先生的观点聚焦于市场逻辑与人性需求的矛盾,而肯尼迪事件则进一步展现了市场逐利逻辑如何在公共健康政策中被放大。这一逻辑跨越国界,不仅发生在美国,也同样在中国市场引发共鸣。短视频中揭示的行业现状,再次印证了这一矛盾的普遍性。

近日,这种矛盾在中国口腔医疗行业中也得到了鲜明体现。一段关于牙科行业现状的短视频在社交平台上引发热议,揭示了行业内部存在的诸多问题。视频中,发言人对口腔医疗行业的薪资分配、医疗设备及器械使用等问题提出尖锐质疑。他指出,当前市场上低价竞争现象严重,大型平台推广的低价服务压低了整体盈利水平,影响了医生的收入。更令人担忧的是,某些医疗机构为了降低成本,使用质量存疑的低价耗材和工具,甚至在种植手术中使用不匹配的工具,这无疑对患者的健康构成了潜在威胁。

然而,这种市场逻辑与人性需求的错位,正是预防性医疗难以成为"好生意"的根本原因。当消费者面对"无痛感"时,短期内的理性选择常常让位于长期健康的忽视。这种矛盾深深植根于人类决策的心理机制之中,也成为预防性口腔保健难以推广的障碍。

以下:

1. “反人性”的预防:
为何难以成为“好生意”?

刘润先生的观点揭示了预防服务的根本悖论:它与人性的短期偏好相悖。这一洞察不仅触及了消费者行为的深层心理机制,更暴露了现代医疗体系中的结构性矛盾。预防服务要求个体在无即时痛感的情况下做出理性决策,这与人类进化形成的即时反应模式相悖。行为经济学中的"双曲贴现"理论进一步解释了这一现象:人们倾向于过度贬值未来收益,而高估当前损失。这种认知偏差不仅影响个人健康决策,还深刻塑造了整个医疗服务市场的生态。

这种"反人性"特征在更广泛的社会领域中同样显著。例如,养老金制度面临的困境与口腔预防服务如出一辙:年轻时期的储蓄行为难以带来即时满足,导致许多人忽视长期规划。同样,环境保护政策的推行也常常受阻于公众对即时经济利益的追求。在口腔健康领域,这种短视行为不仅危及个人健康,还加剧了社会医疗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形成一个恶性循环:预防不足导致治疗需求增加,进而加重医疗系统负担。

从医疗机构的角度来看,预防服务的低利润率与高投入需求形成了尖锐矛盾。这不仅是简单的经济计算问题,更反映了当前医疗体系的根本缺陷:过度依赖治疗而非预防。这种倾向不仅违背了医学的本质目标——维护健康,还加剧了医患关系的紧张。当医疗机构将预防服务仅视为"引流工具"时,实际上是在牺牲长期社会效益换取短期经济利益,这种做法的可持续性值得深思。

然而,将这种困境视为不可破解的宿命是一种过于简单化的观点。实际上,这种困境恰恰凸显了创新的迫切需求。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个性化预防方案的精准制定成为可能。同时,行为经济学的研究成果为设计更有效的健康激励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更重要的是,这一挑战要求我们重新思考医疗体系的根本目标:是追求短期利润,还是致力于创造长期社会价值?

当然,关要问题是:这种反人性的悖论,是否意味着预防注定无法成为一种有效的商业模式?还是说,我们能通过技术和政策的创新,打破这一困局?

2、公共健康与市场逻辑的角力

事实上,肯尼迪反对氟化物政策引发的市场反应,不仅揭示了资本主义市场逻辑的局限性,更暴露了公共健康政策与短期经济利益之间的根本矛盾。这一事件深刻反映了现代社会中政治、经济与公共卫生三者之间复杂而紧张的关系。肯尼迪的立场凸显了民主社会中个人自由与集体利益的永恒张力。他对"强制干预"的质疑表面上维护公民选择权,实则忽视了公共卫生政策的科学基础和社会效益。

毫不客气地说:这种"伪自由主义"论调在当代西方政治话语中屡见不鲜,常成为阻碍有效公共卫生措施的绊脚石。

与此同时,资本市场对此事件的反应暴露了现代金融体系面对社会福祉时的短视与局限。牙科股票的上涨更像是对社会福利倒退的投机。这种行为不仅违背了企业应尽的社会责任,更凸显了纯粹市场导向的资本逻辑对社会整体利益的潜在威胁。这一事件揭示了现代社会治理面临的核心困境:如何在市场经济、民主政治与公共卫生之间寻求平衡。政府作为社会福祉的守护者,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既要尊重市场规律,又要防范市场失灵;既要回应民意,又要坚持科学决策;既要保障个人自由,又要维护公共利益。这种多重平衡的艰难反映了后现代社会的复杂性与矛盾性。

与美国不同,中国的社会与市场机制对"生意"的理解有其独特性。中文的"生意"不仅指商业交易,还可解读为"生机"。这种语义上的双重性为中国口腔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文化启发:生意不仅关乎盈利,更应关乎为社会创造健康的机会。在口腔行业,这一理念并非纸上谈兵。"健康中国2030"战略明确提出要强化口腔健康教育和预防服务的普及。在这样的政策支持下,如何让"生意"同时体现"生机",成为中国口腔行业需要深思的问题。

今年,中国政府在口腔健康领域采取了重要举措,进一步体现了"生意"与"生机"的融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正式发布了包括口腔卫生技师在内的19个新职业信息。口腔卫生技师被定义为从事口腔疾病预防、卫生保健、疾病辅助诊疗等口腔卫生服务工作的专业人员。这一新职业的设立不仅为口腔行业开发了就业新岗位,还为有意者就业创业提供了机会,同时也强化了口腔预防在整个口腔健康体系中的地位。

口腔卫生技师的主要工作任务涵盖了广泛的口腔预防和保健服务,包括口腔洁治、牙菌斑清除、防龋和窝沟封闭、牙齿漂白、口腔癌症筛查等。此外,他们还将参与口腔流行病学调查,进行口腔健康咨询和口腔保健科普宣传。这些工作任务的设定,充分体现了口腔预防服务从"生意"向"生机"的转变,强调了预防性口腔保健的重要性。

通过将"生意"与"生机"相结合,中国口腔行业其实一直在探索一条既能满足市场需求,又能实现社会效益的发展道路。

3. 全球视角下的口腔健康平权

事实上,不止于中国,全球口腔健康正面临严峻挑战。

世界卫生组织(WHO)2023年的报告揭示,约35亿人受到口腔疾病影响,使其成为最普遍的非传染性疾病之一。东地中海区域情况尤为严重:儿童乳牙龋坏病例30年内增长44.4%,成人严重牙周病和无牙症患病率远超全球平均水平。这些数据表明,尽管科技和医疗体系不断进步,口腔健康不平等现象仍然突出,某些地区甚至呈加剧趋势。

具体而言,牙齿龋坏是全球最常见的非传染性疾病,东地中海区域2019年的患病率高达32.3%,位居全球第二。1990年至2019年间,严重牙周病的患病率增加了10.4%。60岁以上人口中,无牙率为24.8%,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这种状况不仅存在于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即便是高收入国家的牙科系统也未能有效应对。昂贵的治疗费用和不平等的资源分配使许多患者无法获得必要的治疗,凸显了现有牙科模式的局限性。

在全球口腔健康危机背后,高糖饮食习惯成为不容忽视的推手。WHO建议将游离糖摄入量控制在总能量摄入的10%以下,理想情况更应低于5%。然而,商业婴儿食品和含糖饮料的普及,尤其在中低收入国家,显著增加了儿童早期龋齿风险。尽管已有59个国家对含糖饮料征税,但全球高糖食品市场的增长势头仍难以遏制。商业婴儿食品市场规模已超370亿美元,其中41%的产品含有游离糖,中国市场的增长尤为显著。这一趋势不仅威胁婴幼儿口腔健康,还可能引发肥胖、糖尿病等一系列系统性疾病,进一步加重医疗资源负担。

面对这一严峻形势,WHO和相关专家呼吁进行深度改革,从结构上解决现有牙科系统的不足。首要任务是推动全民健康覆盖(UHC),将口腔健康服务纳入基础医疗,确保服务的可及性和可负担性。其次,强调预防优先,从单纯依赖干预治疗转向关注口腔健康的维护与促进,包括实施控糖立法和加强口腔健康教育。再者,进行政策创新,改革牙科保险体系,扩大预防性服务覆盖范围,并对基层医疗人员进行再培训,以适应社区需求。最后,在全球范围内倡导将口腔健康纳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和非传染性疾病(NCDs)框架,推动多方协作。

在探讨全球口腔健康问题时,阿马蒂亚·森关于健康公平的观点提供了新的思考维度。森强调,健康公平不仅是资源分配的问题,更关乎个人实现健康的机会和能力。这一视角揭示了口腔健康服务在全球范围内分配不均的深层原因,即便在高收入国家,技术进步也未能显著缩小健康不平等差距。

森提出,衡量健康公平不能仅看健康指标的均等,而应关注实现健康的机会是否平等。这要求我们在推动全民健康覆盖时,特别关注弱势群体的需求,如贫困地区的儿童和老年人。他批评单一的健康衡量标准忽视了过程的公平性,认为健康公平的实现需要从系统设计入手,确保医疗政策、教育资源和公共卫生措施的协调一致。对于口腔健康而言,这意味着不仅要增加服务供给,更要彻底改革服务结构,使其真正服务于社会公平。

阿马蒂亚·森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个重要的理论框架,但将这些理念付诸实践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全球范围内,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口腔健康体系呈现出多样化的特征,反映了各自独特的社会、经济和文化背景。通过审视几个代表性国家的口腔预防现状,深入地理解这一领域的复杂性,并尝试为中国的口腔健康体系建设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4、美英日三国的口腔预防现状与启示

美国、英国和日本的口腔预防现状不仅反映了发达国家在这一领域面临的共同挑战与机遇,更揭示了口腔预防在公共卫生、经济发展和社会公平之间的深层次矛盾与权衡。

美国的案例凸显了市场化医疗体系下的结构性不平等。Delta Dental 2024年报告显示,92%的美国成年人认识到口腔健康的重要性,然而有保险者和无保险者之间存在65%的巨大就诊差距。这种差异不仅是简单的数字对比,更是社会分层、财富分配不均等深层次问题在医疗领域的具象化体现。它暴露了纯市场导向的医疗体系在保障公民基本健康权益方面的系统性缺陷,同时也预示着这种不平等可能导致的长期社会成本,如劳动力质量下降和社会流动性减弱等潜在风险。

英国的情况则揭示了后工业化社会中,专业知识与公众认知之间的断裂。87%的专业人士与仅49%的消费者在预防性口腔保健认知上的巨大鸿沟,不仅反映了传统健康教育模式的失效,更折射出现代社会中信息茧房、认知偏差等深层次问题。这种认知差异背后,是社交媒体算法、消费主义文化以及社会阶层固化等多重因素的综合作用。英国的经验表明,口腔预防已然超越了单纯的医疗范畴,演变为一个涉及信息传播、教育改革、社会流动等多维度的复杂社会议题。

日本的案例则展现了口腔健康产业在经济低迷期的韧性与创新能力,但同时也引发了对产业发展与社会需求之间平衡的深度思考。1991年到2003年期间,日本牙科诊所数量的显著增长与整体经济增长率的低迷形成鲜明对比。这一现象不仅体现了日本牙科行业的适应能力,更凸显了口腔健康产业在经济转型期的潜在角色。然而,这种增长是否真正满足了社会需求,还是仅仅反映了产业自身的扩张逻辑?在人口老龄化、经济增速放缓的背景下,口腔健康产业的发展模式是否具有可持续性?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探讨。

对比分析这三个国家的经验,我们可以发现:美国模式突出了市场效率,但也暴露了健康公平性的缺陷;英国模式强调公共卫生教育,但面临信息传播的挑战;日本模式展现了产业韧性,但也引发了可持续性的思考。这些差异为中国口腔健康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多元视角。

综合来看,这三个国家的经验深刻揭示了口腔预防在现代社会中的多重矛盾:它是公共卫生与市场逻辑的角力场,是社会公平与效率权衡的缩影,也是产业创新与社会需求博弈的前沿。这些复杂的互动关系要求我们跳出传统的"生意经"思维,重新审视口腔预防在整个社会系统中的位置。它不仅关乎经济计算,更是衡量社会进步、制度效能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指标。

那么,中国的口腔行业如何在这些全球经验中找到方向?我们既面临与低收入国家类似的资源分配问题,也承受与高收入国家接轨的市场化压力。在这样的复杂环境中,中国的选择不仅关乎行业发展,也决定着全民健康的未来——而这也是社会文明与商业文明共同的选择题。

后言

从刘润先生观点引发的行业争议,到世界卫生组织揭示的全球口腔健康危机,再到日本、英国、美国的案例启示,口腔健康的未来已经超越了单纯的技术和市场范畴。它不再只是关于一门"好生意",而是关于如何重塑社会责任与医疗公平的基石。

在中国,口腔行业的选择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全民健康的未来——我们是沿袭传统治疗导向的路径,还是通过政策、技术和市场的协同,探索一条预防优先的新路?这一问题的答案,不仅依赖政策制定者的智慧,也深深植根于每一位行业从业者的日常抉择之中。

中国的口腔未来不仅需要体系化的政策创新和市场激励,更需要从业者以开放的心态汲取全球智慧,以责任与热情拥抱行业变革。作为口腔行业的从业者、研究者和观察者的您,或许正在参与、见证并塑造这个时代的转折。

我们总是在谈论"健康中国2030"的宏大目标,但每一次诊疗中的细致关怀,每一场口腔健康教育的推广,每一项技术应用的改进,都在悄然决定着行业的走向。

中国口腔会做何选择?有赖于在读诸君会作何选择。

您的选择,也许不会立即改变世界,却一定会为未来的健康中国添上一笔重要的注脚。

Will You?

【特别鸣谢】如果本文有错漏之处需要勘误,请联系我们的客服,届时我们会为您准备小礼物,感谢!

【免责声明】上述内容源于公开信息,可能存在不准确性,仅供参考。本文不构成对任何人的投资与决策建议,好的牙不对因使用本资料而导致的损失承担任何责任,并对本内容拥有最终解释权。

@好的牙口腔行业研究

来源:好的牙口腔研究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