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太极拳历史文化重要资料《太极拳小序》是因为有王宗岳拳论出现才写的那样排序格式,而且小序中王宗岳的位置还是为了链接最初版本的张三丰才把王宗岳提升到陈家沟之前的位置,我们已经分析那是王宗岳不该有的位置,把王宗岳放在陈家沟之前是李亦畬想让王宗岳拳论具备“合法性”。李
太极拳历史文化重要资料《太极拳小序》是因为有王宗岳拳论出现才写的那样排序格式,而且小序中王宗岳的位置还是为了链接最初版本的张三丰才把王宗岳提升到陈家沟之前的位置,我们已经分析那是王宗岳不该有的位置,把王宗岳放在陈家沟之前是李亦畬想让王宗岳拳论具备“合法性”。李亦畬最后定稿三份拳谱都去掉了张三丰,在李亦畬自己收藏的一本在封面还去掉了王宗岳三个字。
李亦畬写了小序出版找张三丰的经过,但后来定稿又否定了张三丰。这充分说明直到1867年前后,张三丰还没有与太极拳产生任何关系,也就是说当时陈家沟、赵堡村,包括杨露禅武、禹襄都不知道太极拳会和千里之外的武当山张三丰产生联系。
从一些历史资料看,在陈家沟拳师进京后,很多武术家的太极拳历史观此时都开始发生了变化,求证务实的一些武术家还踏上了发源地考察之旅,例如李瑞东、姜容樵、唐豪等。他们返程后都发表了相应的历史信息文章,尤其是被南京中央国术馆委派的唐豪,较为全面的考察陈家沟王圪垱赵堡村为主的太极拳文化圈内村子,彻底搞清清末尊张三丰为祖师的荒诞,确立太极拳发源于陈家沟的历史本来面目。虽然一些人反对唐豪观点,但唐豪先生科学合理的逻辑论断被各方,包括国家在内的广泛认可,直到近年世界非遗申请成功。
90年前后开始,依赖民国时期杜元化所写张三丰说法建立传承表,赵堡架戴上了武当的大帽子宣传,与武当山脚下那本杂志遥相呼应,并把杜元化写的王林桢直接改为王宗岳,但这些在赵堡村没有任何依据说法。杜元化写的传承来源于清末进京传播太极拳的杨家,杜元化写书时候杨家的历史观先入为主,在陈家沟拳师未到北京之前成为武术界认可太极拳历史。
赵堡架的尴尬在于,从陈清平学习过的武式太极拳历史观与他们也是截然不同,反而一致说陈清平是陈家沟嫡系传承,还说陈家沟之前太极拳拳师就已经是神而明者,代不数人的现实情况。除了杨吴两家极力坚持拜张三丰,武侠小说影视剧对大众太极拳历史观也产生了很大影响。赵堡架的举动其实严重制约了自身传承发展,本来赵堡架传承历史比杨家、武式都要早100年左右,早日结束不切实际的举动,回到与陈家沟一起合力发展的大好局面,本来就是一家拳,现在形成这样尴尬态势真的需要反思。
历史文化本来造假难度就很大,尤其是太极拳体系流派庞大,习练人数众多,各种线索信息多如牛毛,即便被岁月神偷带走了一些,但依然存有足够大量的信息在传承。篡改太极拳历史的人仅仅是修改一份传承表,然后伪造几篇拳论、几个历史故事,这显然是远远不够的。
各家太极拳历史观点
“遍谒大江以南诸老名宿,......盖河南陈家沟子之嫡传也”民国十八年 遵化 姚馥春
陈泮岭:民国十六七年间,复至河南温县陈家沟,研究陈家太极拳。吴家之太极,出于杨家;郝家之太极出于武家;而杨家与武家之太极,皆由河南温县陈家沟所传授,故陈家沟实为近代太极拳之策源地。”太极拳之源流......惟其传自陈家沟,则为今日练太极拳人士之所共知公认者也。”
孙禄堂弟子支燮堂《太极拳讲稿藏本》露蝉之师承,仅知为河南陈家沟子。有传说为宋末元初修炼士张三丰别号邋遢道人所编造,然稽诸古籍,又欠佐证。近代杨氏与武氏两家的太极拳来源,都得之于河南陈氏,而陈氏代有传人,虽陈式太极拳有老架与新架两种架式,然刚柔相济,典型之式,确有所长。
孙禄堂弟子顾汝章《太极拳》闻河南陈淸平,乃陈家沟之嫡传。
武式太极拳传人,章太炎、郝月如入室弟子——徐震太极拳出自张三峰,韩拱月,许宣平,李道子,殷利亨诸说"羌无故实,其为伪托,不待深辨"
1934年,马立伯在《国术体育旬刊》中写道:“近代太极拳共分三派:一曰河南陈家;二曰永年杨禄禅;三曰永年郝派,即为真先生,而师事李亦畲先生者也。”
《国术体育旬刊》:“近代北方太极拳最著名的河南温县陈家沟,也就是永年杨露禅与其子杨班侯,和郝为真两大宗,都是从陈家沟得到的真实傅授”
来源:精神文明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