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获奖总数创新高

360影视 2025-01-04 13:33 2

摘要:在今年竞赛组队时,她在西安科技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校赛的QQ群里,结识了两位2023级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她发现他们三人都怀揣着相同的目标:不仅要在竞赛中一展才华,更要通过这个过程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

近日

2024年“华为杯”第二十一届

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成绩公布

我校获得全国一等奖2项

(全国共评出一等奖241项

获奖比例仅为1.19%)

二等奖23项

三等奖19项

获奖总数创历史新高

下面,让我们一起听听

两组国家一等奖队伍的获奖历程

01

能做出一题是一题,把题做精

在这个团队中,队长孙甜甜是理学院2022级数学专业研究生,早在研一时便已经尝试挑战数学建模竞赛。遗憾的是,当时由于经验不足未能获奖。

在今年竞赛组队时,她在西安科技大学第十一届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校赛的QQ群里,结识了两位2023级计算机专业的同学,经过一番深入的交流,她发现他们三人都怀揣着相同的目标:不仅要在竞赛中一展才华,更要通过这个过程提升自己的研究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将理论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利器。这种志同道合的感觉让他们迅速拉近了距离,最终决定携手组队,共同迎接即将到来的挑战。

队员裴文达此前从未涉足数学建模竞赛领域,他期望通过此次建模竞赛挖掘自身潜力、提高科研能力,在他看来,建模与科研能够相互推动、彼此促进。另一位队员石炜璐和裴文达不仅同属一个学院,更是同一年级同一课题组的同学,两人平时交流多。当得知裴文达要参加建模竞赛时,石炜璐便满怀热忱地加入进来。

凭借队长孙甜甜的经验和队员们的充分准备,在校赛进程中,计算机专业两位同学的编程技巧和算法应用能力为团队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持,而孙甜甜则在数学模型构建和问题分析上展现出了高超的技艺。正是这种互补和协同,使得他们在众多参赛队伍中脱颖而出,最终荣获了一等奖的殊荣,并成功晋级国赛队伍。在国赛赛前培训阶段,他们系统地学习了建模方法、论文写作等方面的知识,尤其专注于前期建模思路的梳理与论文撰写,这为他们参加国赛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队长孙甜甜介绍道:“国赛时,我们在对所有题目进行全面分析后,毅然选择了一道虽有一定思路但选择队伍数量不多的题目 ——‘高速公路应急车道紧急启用模型’”。

确定题目之后,三人齐心协力共同探讨,积极交流各自的想法、全力探寻建模算法与方法。他们发现:该题第一问的数据处理部分难度颇高,相较于以往处理表格中的数字或文字数据难度较大。但经过对题目的初步剖析以及大量资料查阅后,团队认为该题具备较强的可操作性。

裴文达在谈及比赛进程时表示:“在解答第一问时,我们耗费的时间最为漫长。当看到其他队伍进度遥遥领先时,内心承受着很大压力。”在这个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个小插曲:在比赛的第一天晚上,队员离开时不慎将电脑锁在了比赛房间内,致使第二天花费了不少时间寻找钥匙开门。

“但好在我们及时调整心态、沉稳冷静地应对,当时我就想:‘能做出一题是一题,把题做精’。在四天三夜的紧张比赛里,我们从第一问逐步向第四问稳步推进,过程并非一帆风顺,磕磕绊绊在所难免,但在通宵奋战一晚之后,我们在题目完成程度以及论文撰写程度方面均取得了重大突破。关键时刻,孙甜甜师姐更是灵机一动,提供了出其不意的灵感,加快了我们的进度。”

02

为了弥补本科时的遗憾

常璐璐、王丽、刘晓宏这三名同学均为测绘专业的研究生。他们三人都是本校测绘学院2019级学生,早在本科时期就相互认识,如今一同攻读测绘专业硕士学位。常璐璐与王丽就读于测绘科学与技术专业,刘晓宏就读于测绘工程专业。

三人对数学建模都怀有浓厚的兴趣,尽管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在实际操作方面,他们仍有所欠缺,正是这种对自身能力提升的渴望,驱使他们积极参与到这次数学建模竞赛中来。他们希望通过这次竞赛,锻炼自己的动手能力、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从而全面提升自己的综合实力。常璐璐希望借此弥补本科阶段未参加数学建模竞赛的遗憾。

此前,他们曾参与了学院测绘学科创新创业大赛,并撰写了科技论文,在这个过程中,对彼此的能力都有了深入的了解:王丽数学基础扎实,擅长构建模型与优化工作;刘晓宏则精通多种编程技术;常璐璐在论文撰写与表达方面表现出色,基于这些优势特长,他们对研究工作进行了合理的分工。

常璐璐与王丽在此前并未参加过数学建模比赛,自筹备参加校级建模竞赛起,他们不仅要投入大量时间阅读往届的优秀论文、学习常用的建模方法,同时还需兼顾科研任务,对于他们两人无疑是一项艰巨的挑战。虽然在校赛中他们只获得了二等奖,但在比赛中积累的经验,成为他们在国赛舞台上绽放光彩的坚实基石。

国赛题目发布后,常璐璐迅速发起线上会议、展开选题讨论,屏幕上,三个头像接连亮起,会议室内气氛紧张而充满期待。刘晓宏率先发言:“选择D题(大数据驱动的地理综合问题)吧,这道题与我们的专业关联更为紧密,它涉及到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对地理环境演变的探索,而且我们在本科生阶段参与的科研论文与该题目的时空分析、建模等内容颇为相似。我已经有了初步的解题思路,现在给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常璐璐迅速做出决定:“那就选D题! 刘晓宏的思路听起来非常有前景,我相信我们的专业知识和实践经验能够帮助我们在这个题目上取得好成绩。”随着选题的确定,团队的热情被点燃,他们开始投入到紧张而有序的赛前准备中。

三人皆为测绘专业出身,他们所选的题目与专业紧密相连。要完成此类赛题,不仅需要具备一定的地理专业知识,还得掌握数据处理工具的使用,而这恰好成为了他们的优势所在。题目一经敲定,团队便通过查询相关资料,迅速确定了整体思路与基本解法。

身处于不同的城市,团队全程线上参加比赛。前期通过QQ群进行沟通交流,但文字交流容易引发理解上的偏差,意识到这一点,团队迅速调整了沟通策略,转而使用腾讯会议进行交流。在视频会议中,他们能够看到彼此的表情,听到彼此的声音,这让沟通变得更加直接和高效。他们共同讨论比赛的进度,分享各自对建模方法的见解,有效地保障了信息传递的准确性和沟通效率。

然而,与之前校赛的十天时间相比,国赛的时间安排显得尤为紧迫。在比赛初期,团队对时间管理的重视不够,导致他们在比赛过程中常常需要熬夜赶进度。随着比赛的深入,团队开始意识到时间把控的重要性。他们意识到,没有良好的休息,就没有高效的产出。他们制定了详细的时间表,将大任务分解为小目标,每个目标都有明确的完成时间点,以确保整个项目的顺利进行。

在这种新的时间管理策略下,团队成员们的工作效率得到了显著提升。他们学会了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合理安排研究、讨论和休息,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在既定时间内完成。尽管比赛的压力依旧巨大,但团队的合作变得更加有序,每个人都为共同的目标而努力着。

由于他们所选题目数据量极为庞大,涵盖了四五种不同类型的数据,每种数据均长达四五十年且为每日数据记录。团队借助MATLAB等软件开展大批量数据处理工作,形成了可供多软件共用的共享数据,以此解决数据处理难题。因为成员均非计算机专业出身,在编程过程中遭遇了诸多困难,刘晓宏在调试代码时曾出现用了一天时间才将深度学习模型的训练调试通过的情况,但最终他们还是成功克服了重重困难,达成了既定目标。

此次参赛经历对他们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团队合作与沟通能力以及创新思维的培养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对于未来的学术科研以及工作(如地理数据采集处理分析、大数据分析处理、模型开发应用等方面)具有很大的帮助。他们表示,未来若有感兴趣的比赛,仍会积极踊跃地参与其中。

近年来,在校党委、研究生院和教务处大力支持和关怀以及学校多个部门的配合下,理学院形成了一套数学建模竞赛活动机制,组建了一支由冯卫兵、姬战怀、张仲华等十余人组成的教练团队。团队精心组织校赛、国赛队员选拔、暑期培训、赛前讲座及指导等工作,参赛规模、获奖数量与质量稳步上升,在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有力提升了我校学子解决复杂工程问题的能力和专业素养。近六年(2019年至2024年),我校在中国研究生数学建模竞赛中,共获得全国一等奖10项,全国二等奖69项,全国三等奖89项。

来源:西安科技大学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