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艺术创作,不是历史纪实,写剧本、演戏,哪需要将军来批准呢

360影视 2025-01-04 18:10 4

摘要:在1981年的那个春天,当春风轻拂过大地,万物复苏之际,一部名为《敌营十八年》的电视剧悄然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亮相,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瞬间吹遍了千家万户,掀起了一股观剧的热潮。这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的首次展现,更是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树立起的一座崭新的里程碑。因

在1981年的那个春天,当春风轻拂过大地,万物复苏之际,一部名为《敌营十八年》的电视剧悄然在中央电视台的荧屏上亮相,犹如一股清新的春风,瞬间吹遍了千家万户,掀起了一股观剧的热潮。这不仅仅是一部电视剧的首次展现,更是中国电视剧发展史上树立起的一座崭新的里程碑。因为它标志着中国首部真正以情节剧模式精心打造的通俗电视连续剧诞生了,并且最早在全国范围内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敌营十八年》的故事,如同一幅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将观众带回到了那个风云变幻的20世纪20至40年代。那是一个硝烟弥漫、英雄辈出的时代,中共地下党员江波,肩负着党的重托,孤身一人潜入了敌人内部,开始了一场长达十八年的潜伏生涯。他就像一把锋利的剑,悄无声息地插入了敌人的心脏,与敌人展开了殊死搏斗。

这部剧共分为《当机立断》《关键时刻》《将计就计》《智斩女妖》《码头迎亲》《虎口拔牙》《高风亮节》《排险救女》《虎穴扬威》九集,每一集都充满了惊险与刺激。剧中的情节引人入胜,让人欲罢不能。观众们仿佛被带入了一个充满硝烟和斗争的世界,与江波一同经历了那些惊心动魄的时刻。

回想起当年的观剧盛况,许多观众仍然激动不已。那时候,大部分的家庭都没有电视机,每天晚上,当《敌营十八年》播出的时候,人们都会纷纷聚集到有电视机的邻居家里观看。那场面真是盛况空前,小孩子们挤在前面,大人们则站在后面,大家都被这部剧深深吸引。有时候,为了抢到一个好位置,小孩子们甚至会提前好几个小时去占位子。而剧中的江波,更是成为了孩子们心中的英雄,他们经常模仿江波的动作和言语,仿佛自己也置身于那个英雄辈出的时代。

《敌营十八年》的成功,并非偶然。它在制作上下了足功夫,重在突出作品的戏剧性和娱乐性特征。这是中国首次采用情节剧模式制作的通俗电视连续剧,从剧本的撰写到演员的选择,再到拍摄和后期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倾注了创作人员的心血。这部剧的成功,也见证了中国电视剧的发展历程。从1958年的那部仅有20分钟的直播电视小戏《一口菜饼子》,到1978年全实景录制的《三家亲》,再到1981年这部长达9集、约2000多个镜头、100多个场景的《敌营十八年》,中国电视剧一步一个脚印,稳步前行,不断突破和创新。

《敌营十八年》不仅在当时引起了轰动,更为后来的谍战剧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开创了一个既简单却又“颠扑不破”的叙事模式,为谍战剧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此后的谍战剧,无论是我方英勇无畏的战士,还是敌方狡猾多谋的特务,都不再是单一的高大全、脸谱化形象,而是更加真实、立体、人性化的角色。这些角色充满了复杂性和多面性,使得剧情更加引人入胜,也让观众对谍战剧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和喜爱。

几乎可以说,从上世纪80年代前期至今,同类题材的影视作品都在不同程度上受到了《敌营十八年》的影响。有的作品借鉴其紧张的情节设置,营造出一种扣人心弦,令人窒息的氛围;有的则模仿其独特的人物造型,打造出一个个深入人心的角色形象;还有的在其基础上进行创新,融入新的元素和手法,使得谍战剧这一类型得以不断发展和壮大。

当年,《敌营十八年》以其情节上的跌宕起伏、节奏上的迅速紧凑以及人物造型上的新颖独特,让告别“文化劫难”时代不久的中国观众眼前一亮。这部剧仿佛为观众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让他们看到了不一样的世界。多年被禁锢的视觉神经仿佛忽然得到了释放,影视作品的功能也不再仅仅局限于政治批判、思想启蒙或艺术探索,而是渐渐回归了它本应有的娱乐和休闲属性。

争议

然而,正是这种注重情节性、戏剧性、惊险性和娱乐性的特点,使得《敌营十八年》在抓住观众视线的同时,也在当时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剧中的美男计、女特务、大背头、泳装照等元素,虽然如今看来再普通不过,但在那个相对保守的时代,却一度招致了尖锐的批评。有人认为这部剧过于追求娱乐性和惊险性,忽视了历史的真实性和严肃性。

《大众电视》杂志刊登了多位专家和观众的负面评价。其中,一位观众极为愤慨地表示:“在罗茂莉(剧中人物)以色情手段勾引江波(剧中人物)的情节中,竟让她穿着游泳衣大肆炫耀,录像时还特意凸显了身体部位……这些画面,实在是令人不忍直视!难道为了揭露敌人的丑恶,就可以完全不顾及社会影响吗?”尽管批评声浪不断,但该剧对观众的持续吸引力还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国内各大电视台也纷纷开始尝试连续剧的创作。

一位老将军观看《敌营十八年》后,向他的孩子们发表了一番感慨。然而,孩子们却反驳道:“爸爸,这是艺术创作,不是历史纪实。写剧本、演戏,哪需要将军来批准呢?”老将军闻言怒了,他严肃地说:“历史可不是一团可以随意揉捏的泥巴,岂能由着人胡来,想捏成啥样就啥样!”

无独有偶,一位老党员、曾经的地下工作者和他的老伴在看完电视连续剧《敌营十八年》后,也展开了一场激烈的争论。老头摇头道:“按照剧里这么演地下工作,别说18年了,18天都待不住,早就暴露了。敌人可不是那么好糊弄的。”老伴则劝道:“你这是干啥呢?这是电视,是演戏啊。戏里总得有点巧合和虚构,不然怎么吸引人?人家演戏,就是为了让观众乐乐,你别太当真了。”

说到底,什么才是艺术?艺术又该如何表现历史?这个问题,已经争论了很久了,看来以后还得继续争论下去。

然而,这些争议并未影响《敌营十八年》在谍战剧史上的重要地位。它依然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无数观众的目光,成为了中国电视剧史上的一部经典之作。

从20世纪五六十年代那风起云涌的反特电影时代起,中国的谍战题材便悄然萌芽。那时,银幕上的英雄与敌人斗智斗勇,留下了无数令人难忘的瞬间。时光荏苒,到了80年代初,中国第一部谍战剧《敌营十八年》横空出世,如同一股清新的风,吹拂着观众的心田。这部剧不仅开创了谍战剧的新纪元,更为后续的谍战作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进入21世纪,谍战剧迎来了新的热潮。这一时期的谍战剧,在思想内涵和叙事艺术上都呈现出了独特的审美价值。它们不再仅仅局限于革命题材的框架之内,而是以一种全新的视角和手法,展现了革命英雄的创世神话。这些剧集将深埋于现代人内心的崇高精神信仰再次唤醒,让观众在惊险刺激的剧情中,感受到了力量的美与崇高的情怀。

通过科技与影像的精心编码,新世纪的谍战剧将受众内在的情感与欲念巧妙地融入其中。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仿佛亲身经历了那场场惊心动魄的谍战风云,内心的情感与欲念得到了恣意的释放与狂欢。谍战剧,这一独特的艺术形式,正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观众,成为当代影视文化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张连文

张连文于1945年2月诞生,1960年顺利考入北京艺术学院表演系,专攻话剧表演,从而踏上了他的演艺之路。1973年,他应北影厂导演林农之邀,在影片《艳阳天(1973)》中饰演萧长春,这标志着他电影生涯的起点。此后,他相继出演了《创业》、《沸腾的群山》、《巨澜》、《婚礼》、《许茂和他的女儿们》、《敌营十八年》等多部经典影视作品。

他在《敌营十八年》饰演江波,这个机智勇敢的角色,成为了这部剧的灵魂人物。在漫长的潜伏岁月里,他无数次身处险境,却总能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化险为夷。他当机立断,急中生智,数次将重要情报安全送出,粉碎了敌人的一个又一个阴谋诡计。他的英勇事迹,如同一串串璀璨的明珠,镶嵌在了这部剧的历史长河中,为党的事业立下了赫赫战功,最终迎来了胜利的解放。

2014年11月底,张连文应著名雕塑家田跃民之邀,计划前往泰国、日本及中国香港等地参观雕塑展,田跃民还打算为他雕刻一尊头像。为办理港澳通行证,他独自骑电动车前往航天桥附近的出入境管理处,却在归途中的蓟门桥拐弯处被一辆面包车撞倒。“当时电动车的车轮都飞出去了”,张连文在地上滚了几圈,但意识还算清醒。当面包车司机询问他是否需要去医院时,他还犹豫了一下,想等一等再说,结果回家后不久便晕倒了。

等他醒来时,已经是一个月之后了。他在火箭军总医院的ICU(重症监护室)里昏迷了一个月,醒来时发现自己四肢被固定在床上,连小便都只能在床上解决。他的鼻子里插着两根管子,一根是用于输送流食的食道管,另一根是呼吸管。刚醒来的张连文觉得难受,便拔掉了管子,吓得护士急忙过来帮他重新插上。“那是一段非常艰难的时光”,提及此事,老人的神色略显哀伤。

2019年1月4日,74岁的张连文老师因病逝世,次日,他的儿子接受了采访。他表示,父亲年轻时拍戏太过拼命,导致晚年疾病缠身,不再拍戏的父亲生活显得有些寂寞。父亲的去世很突然,但消息传出后,不断有人打来电话表示慰问。他为父亲拥有如此好的人缘感到既惊讶又骄傲。

来源:随风摇曳的麦穗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