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药学这门学问,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各种中药的来源、怎么采集、药性、作用,以及怎么在临床上用得好的学科。古时候叫“本草学”或者“生药学”,后来受西方医学影响,才改名为“中药学”。
中药学这门学问,简单来说,就是研究各种中药的来源、怎么采集、药性、作用,以及怎么在临床上用得好的学科。古时候叫“本草学”或者“生药学”,后来受西方医学影响,才改名为“中药学”。
中药学是怎么发展的?
最早的时候,人类对药物的认识是从吃东西中来的。古人采摘植物、狩猎动物的时候发现,有些东西能吃饱,有些能治病,还有些会让人生病甚至中毒。比如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据说他一天中毒七十多次,这其实就是早期药物知识积累的过程。
最开始,发现的药主要是植物,比如一些草药。后来,随着捕鱼和打猎,人们也学会了用动物药,比如鱼、兽的某些部分。再后来,随着采矿和冶炼,矿物类的药也被发现了。殷商时期,古人学会了酿酒,酒除了能喝,还能当药的引子,帮助药效发挥得更好,所以被称为“百药之长”。
随着文字的出现,人们开始把药物知识记录下来,比如商代的甲骨文中就有“药”字。后来到了《诗经》和《山海经》,就已经有几百种植物和动物药物的记录了,说明药物知识越来越丰富。
到了秦汉,药学开始更系统了,有了专门的书籍和理论。比如,《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药学专著,它总结了很多中药的基本原则,比如药的寒热属性、配伍禁忌等,奠定了中药学的基础。
同时,随着丝绸之路的开通,很多外来的药材传入中国,比如番红花、大蒜、麝香等,这对药学的发展也起了推动作用。
这时候药物种类和相关书籍越来越多,比如南朝梁代的陶弘景写了《本草经集注》,把药物按属性分类,还讲了怎么采收、鉴别、炮制,特别实用。还有《炮炙论》,是中国第一本专门讲药材加工的书。
隋唐时期国家统一,经济繁荣,药学也有很大发展。比如,《新修本草》是当时官方编的第一部药典,国家用行政力量把药学整理得更规范,比欧洲第一本药典早了800多年。
宋代因为印刷术的发明,药学书籍和技术的传播变得更方便了。北宋还成立了国家药局,药材的质量、加工、销售都有了更规范的管理。这一时期,药物理论的发展也很快,比如“归经学说”开始流行,药物和脏腑经络的关系被研究得更深入。
明代最有名的药学家就是李时珍了,他写的《本草纲目》收录了将近两千种药材,还附了大量图解。那时候人工种植药材技术也很先进,比如牡丹和川芎的栽培。
清代对中药的研究进一步细化,很多学者补充和修订了《本草纲目》。但清末西方医学传入后,传统中医药受到了不少冲击。
到了近现代,中医药受到了科学化的影响,很多人开始用现代科学方法研究中药,比如分析药物的化学成分、动物实验等。虽然这带来了进步,但也有学者对过分强调西方实验方式提出质疑。
来源:言身医社一点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