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现了这一种感觉,很可能是抑郁的前兆

360影视 2025-01-05 13:49 2

摘要: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为什么一切都很好,但我就是快乐不起来?”据题主说:在别人眼里,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她,一直都是被羡慕的那个。但她自己,却从未有过“我好幸福”的感觉。这让她很焦虑。她一遍遍地对自己说:“你应该知足了,老天对你够意思了,有这么好的老公和孩

知乎上有一个很火的问题: “为什么一切都很好,但我就是快乐不起来?” 据题主说: 在别人眼里,事业有成、家庭美满的她,一直都是被羡慕的那个。 但她自己,却从未有过“我好幸福”的感觉。 这让她很焦虑。 她一遍遍地对自己说: “ 你应该知足了,老天对你够意思了,有这么好的老公和孩子,工资也高,父母身体也健康,你还有什么不满足的?你应该笑,使劲笑!天天笑! ” 但无论她在头脑中,给自己罗列了多少条“应该快乐”的理由。 她就是无法打心眼里感受到快乐。 这种感觉,让她非常茫然。 “ 就好像被《哈利·波特》里的摄魂怪吸走了能量一样,只剩下了个空壳,机械地奔波在生活中。 ” 你说她“不正常”吧。 她可以正常社交,照常上班。 但你说她“正常”吧。 她的生活没有任何动力,没有喜悦,也没有意义感。 其实不光是这位题主,很多全球顶尖的“超级明星”,也一样摆脱不了这只“摄魂怪”。 比如贾斯丁·比伯,这个全世界少女的梦中情人,粉丝无数,金钱、名声一个不缺,但也曾向媒体坦言“自己感觉不到幸福”。 在采访中,比伯自曝有性瘾(sex addict),同时滥用XANAX(精神类药物)。 甚至一度他的保安需要在深夜进来,把手放在他的鼻子下面,检查他是否还有呼吸。 比伯对记者说, 很长一段时间, 他都感觉消沉、空虚和无意义 。 看到这里,可能会有人不解: 这些人什么都不缺,本身又很优秀,怎么就开心不起来呢? 是矫情吗? 这种所谓的“虚无感”,究竟是什么? 不知道大家是否还记得,前段时间自杀的女孩“白蚁一行”。 她曾在遗书中写道:

“我对活着这件事,提不起兴趣。或者说,我没有任何欲望。”

“这个欲望不是指瞬间的、短时间的小欲望,有时候我也会想吃火锅,想化个什么妆,想和朋友出去玩, 但是我没有内心深处的欲望,那种对生命的渴望。

“这个状态我已经持续很多年了,这种没有目的没有方向地熬着的感觉,真的吞噬了我的全部,我变得一天比一天疲惫。”

女孩的文字,像死水一般。 自杀对她而言,好像甚至不是解脱,而仅仅是一种“我累了,先这样吧”的选项。 有网友评论: “虽然我还不敢离开,但我能理解她,因为我正在和她经历一模一样的感觉。” 这种“感觉”,我们称之为 情感钝化 (emotional numbness)。 简单来说, 就是一种内心空虚麻木的状态。 情感钝化的人,社会功能是存在的,能工作,能上学,甚至时常表现出开心的样子,就像“白蚁一行”说的: “我也不是不快乐,和朋友出去玩,看电影,刷到搞笑的视频,我都能笑得岔过气去,但这些都不是真正让我感受到快乐的东西,它就像膝跳反应一样,碰我一下我会笑,但是笑完就结束了, 甚至大部分时候我在过于快乐之后反而会觉得更加的疲惫 。 ” “我是一具空壳。” 但是在这背后,只是一具被设定好程序的机器人。 会根据场景表演情绪,该笑了就笑,该哭了就哭。 但就是觉得,那不是自己。 当一个人,始终触碰不到真实的自己,那生命对他而言,似乎就失去了意义。 那么,“情感钝化”是怎么形成的呢? 可以肯定的一点原因是, 家庭养育。 “情感钝化”的核心是:虚假自体。 当一个人,围绕着自己的感觉长大,他形成的就是真实自体; 而如果他围绕着的是他人的感觉,那形成的就是虚假自体。 曾经有一个朋友,十分痛苦地对我说: 从小她的一切,父母都会横加干涉,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上的种种。 甚至琐碎到:今天出门必须穿什么样的裤子,吃鱼的时候必须怎么夹…… 谈恋爱,也被父母破坏。男孩明明很优秀,对她也很好,可父母却一盆冷水泼下: “眼光怎么这么次,这男的有什么好!” 她特别喜欢画画,对此很痴迷,但父母觉得画画不是什么正经工作,也不挣钱。 本着“为女儿负责”的态度,他们毅然扔掉了她的画笔画具,坚持要她学医。 但她心里很清楚,学医是妈妈一直未完成的愿望,她只不过在替母亲圆梦而已。 更难以置信的是,当她难过、沮丧、觉得生无可恋时,父母也从未安慰过她。相反,他们觉得这就是“作”: “我们在外面拼死拼活,给你创造了这么好的条件,你怎么还不知足?这要我们做父母的怎么办?是不是要逼死爹妈才甘心?” 从那以后,她就只敢表现出开心的样子。 然而, 负面情绪并没有因此断流,它们只是流入了地下暗河,在看不见的地方汹涌奔腾。 我们常说,父母对孩子最严重的一种伤害,就是 持续、全方面、不停歇地告诉他: “你的感觉是不可靠的,你不知道自己是谁,你的自发性选择都是错的…..你要按照我的来。” “19年了,我从来没有为自己活过一天。” 朋友如是说。 别人不喜欢我脆弱的样子,所以我表现出坚强; 别人不喜欢我任性的样子,所以我表现出懂事; 别人不喜欢骄傲的样子,所以我表现出谦逊…… 这样父母就能接受我了,我在意的人就能接受我了,大众就能接受我了。 “虽然这不是我真实的样子,但为了生存,我只能变成另外一个样子。” 这时,虚假自体就形成了。 它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甚至是高质地适应社会。 但同时,它有一个致命问题: 无法真正地享受人生。 虚假自体做着一切可以让自己幸福的事情,却没有一分一秒,是真正开心的。 比如吃大餐,吃得出来好吃,却吃不出满足感。 又比如看风景,美图可以留在手机里,却无法刻入心灵。 就像插在瓶里的塑料花,永远无法绽放出生机和活力。 人生在世,其实就是一场体验。 倘若无法沉浸其中,只留一具空壳,徒然地按照规则运转。 多么悲哀。 我们都知道,在多次面对摄魂怪后,哈利·波特终于用出了“呼神护卫”。 那匹寄托着“希望、快乐和活下去的愿望”的银鹿一跃而出,成为挡在哈利与死亡之间的守护神。 摄魂怪和守护神,都充满了隐喻。 如果说,“虚假自体”像摄魂怪一样,吸走我们的生命动力; 那么“真实自体”就是呼神护卫,稳住了我们的精神家园。 那该如何强大我们的真实自体呢? 第一步,试着尊重自己的感受。 很多人由于感受一直被否定,已经弄不清自己到底是怎么想的了。 更谈不上尊重自己的感受。 买了一双很贵的鞋,每次穿都脚疼,但一想到价钱,还是忍痛穿了; 菜点多了,完全吃不下,但一想到很浪费,就努力塞进嘴巴; 甚至一段千疮百孔的感情,一想到已经谈了这么多年了,算了,凑活的过吧。 自己真实的感受不断让位,钱和物质反倒成了主导者。 久而久之,情绪和感受自然就“钝化”了。 所以,爱自己的第一步,就是把感受放在第一位。 明白其他一切,都只是为自己的感受服务的。 第二步,试着做一些真正滋养自己的事。 先从愉悦自己的感官开始吧。 喜欢香香的味道,就去买一支自己真正喜欢的香水; 喜欢吃,那就趁着周末,精心准备一顿喜欢的晚饭,暂时抛弃卡路里的顾虑; 去感兴趣的展,去想了很久的巷子,去图书馆的角落,让自己的眼睛“饕餮”一次; 买一件真正舒服的衣服; 找一个什么都不做也很放松的地方躺着; 给许久不联系的朋友打个电话,找回那种不说话也不会尴尬的感觉。 目之所及,口之所尝,耳之所闻,肌之所触。 都试着让自己放松下来。 这时你的感受,可能就会慢慢苏醒了。 那一刻我不知道具体该怎么形容。 但我相信,那个瞬间到来的时候,你可以感受到。 当然,最好你做的每件事,也都是自己喜欢的。 无论是爱好还是工作。 暂时做不到也没关系。 先试着感受,你能做到的每件事,给你带来的悦感。 真实自体,也会在每一个身心合一的幸福时刻,破土。 第三步,如果有机会,尝试建立一段真实的关系。 心理学家弗兰克曾讲过: 投入地去爱,投入地去做一件事,幸福就会降临。 你看,重点是“投入”。 我们过去或许凭借虚假自体,得到过一些爱。 但无疑,内心深处是恐慌的、忐忑不安的。 因为我们深知,对方爱上的,只是我们营造出来的一个假象,一个确保对方会喜欢的“假人”,而非真正的自己。 那个真实的、总被骂“不够好”的自己,必须被深深隐藏,不能见光。 一旦被发现就“完了”。 因为我们深信,他是不配得到爱的。 但这样的情况,会在你碰到一个值得信任的人时,被打破。 你会第一次展露自己的伤痕。 那些在过往岁月里被厚重盔甲覆盖着的、还没长好的部分,也会第一次被看见,被接纳,被轻抚。 那一刻,你或许终于相信了: 而真实自体,也在这个瞬间,冲破虚假的壳,新生了。 所以,当有机会建立一段真实的关系时,试着勇敢一点,往前走一步。 或许等着你的,就是一个大大的惊喜。 凤凰传奇曾在《海底》里唱到: 在这个阴雨暂歇、秋意渐起的晴日,推门出去,随便走走吧。 压压马路,摸摸微风,晒晒太阳。 感受脚底踩在大地的踏实,微风吹过手指的调皮,还有阳光抚摸后背的温暖。 看看四周,或许还有: 小贩们刚刚喷上水雾的瓜果,甜得甚至有些腻; 那些烟雾环绕的烧烤,刺激着来往每个人的味蕾; 怒放的月季花洒满花坛,不分日夜。 回到文章最开头的问题: 快乐这件事,其实很难强迫,也很难靠别人来帮忙。 但所幸,它有一点是可以确定的。 快乐可以习得,就在你真实感受这个世界的每一个瞬间。 愿你走出情感钝化。 也愿你在每一个“这一刻”,都可以快乐。 世界和我爱着你

来源:东窗史谈一点号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