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 | 职场团建不能变成负担

360影视 2025-01-06 10:45 3

摘要:“晚上部门聚餐,大家准时参加”“周六组织户外拓展,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请假”“部分活动经费请AA”……网友吐槽,常常被这样的团建通知打得措手不及。若是再来一句“下周一请交团建心得”,更会直接让许多职场人原地破防。

“晚上部门聚餐,大家准时参加”“周六组织户外拓展,没有特殊情况不能请假”“部分活动经费请AA”……网友吐槽,常常被这样的团建通知打得措手不及。若是再来一句“下周一请交团建心得”,更会直接让许多职场人原地破防。

在网上和现实生活中,团建话题的讨论度一直很高,甚至成了不少人口中的一个痛点。比如一项“你怎么看待团建”的线上投票活动显示,共有4.2万人参与,80.95%表示“十分讨厌”职场团建。

本该是福利的团建,怎么就一步步成了负担,频遭厌弃?部分职场人嫌弃团建时,究竟烦的是什么?

图源:视觉中国

职场团建,是单位组织员工开展的一种社交活动,旨在传递企业文化,帮助员工破冰交流,增强凝聚力、提升团队合作效率。它的形式多样,包括户外拓展、主题晚会、外出采风等,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有些操作却让团建“变了味”。

比如,“八小时外”的硬控。团建常见的形式就是聚餐,工作日下班后的时间一般是最佳选择,时长基本在2小时以上,甚至还有后半场,占用3—4小时已属常态。相较于工作日,周末团建更是让职场人“叫苦不迭”,本可补充睡眠,却因团建要比工作日起得还早,让原属于自己的可自由支配的周末还要被征用二分之一。如同你全力以赴地在足球场踢满90分钟,正当可以松一口气时,却被突然告知要立刻参加一场不计分的加时赛,身心的疲惫难以言表。

比如,飙演技的职场版综艺。有的团建像是难以避开的一场大型尴尬社交现场。一些人平时大部分时间都置身于和领导、同事共处的环境里,休息时间也要被“公司团建,不得请假”所束缚,参加了还得装得十分积极的样子,表演与“并不熟”的领导和同事侃大山……“尴尬”或许是许多参与团建的职场人的共同感受,害怕表现失当,担心当众出丑,还要顾及怎么讲场面话,如此职场团建很容易在员工心中留下阴影。

比如,无底线的服从性测试。有的公司表面打着团建旗号,实则做着无趣甚至无下限的活动。社交媒体上一搜“团建”,就有不少反面教材。例如酒桌上的频频劝酒,以玩笑口吻说出一个个关于同事的“段子”;假借团建名义,起哄让同事表演节目;还有的请来“成功学”老师,激情澎湃地输出,大灌心灵鸡汤。

不少网友对团建表示反感 图源:“央视网”微信公众号

“闻团色变”“先参与后吐槽”,某些职场团建不得人心的背后,不禁让人深思,职场人究竟在讨厌什么?

强势的团队文化,导致“被迫失声”。“表面喊着家人,实际只是老板的利己主义。”网友的评论一针见血,部分团队倾向于专制型管理和命令式部署。一方面,在团建中用上下级关系各种压制,如一律不得请假、一切安排领导定、一概服从指挥等;另一方面,一些职场团建内容也令人难以接受,如各种军训拉练式团建、领导洗脑式团建等。职工在此强势文化的支配下,为了不出错、不离群以及不被领导视为异类,只能违背内心、硬着头皮参与,还要时刻兼顾领导与同事的感受、时刻维系自身在职场中的人设,内心已不求用团建拉近关系,但求别因团建而影响自己。

过度的形式主义,让人累觉不爱。不少团建早已从“因需而建”退化成“为了团建而团建”,一些单位的团建,纯粹是为了完成公司关爱员工方面的任务指标,忽略了职工的真实诉求和感受,这样陷入形式主义是本末倒置的,因为职工才是团建最核心的主体,是掌握话筒的主角,而不是被动参与、可有可无,甚至是被内耗的存在。

模糊的职场边界,不由忐忑不安。有人调侃说,无论什么地方,只要同事占比超60%,这个地方就有职场那味儿了。可见,在一些人看来,似乎只要领导、老板加入就会有浓浓的“班味”。当代职场年轻人边界感较强,更注重个人生活品质和自身发展,倾向于拒绝职场上不必要的社交,但团建却冠冕堂皇地打破了职场与生活间的界限,不断延伸职场关系,导致职场人生活受限制、业余时间被侵占,内心强烈的抵触情绪不言而喻。

说到底,职场人讨厌团建,是对变相的单边强制的一种心理排斥。

图源:视觉中国

前段时间播出的综艺《团建不能停》收到不少网友好评,大家纷纷表示“丰富有趣”“尊重个人意愿”“互动性强”的职场团建“快来一沓”。那怎样的团建才是众望所归的好团建呢?对此,笔者有三点感想。

“立”不只是独善其身,需融入集体。许多人喜欢不被打扰的生活,尤其是现在的年轻人崇尚独立,希望能在更多领域由自己做主。然而,对职场人特别是年轻人来说,也需认识到,线下交流既是公司运转的基本要素,也是职场发展的必备技能。通过团建,可以快速融入大集体,增强社交能力,因此也不必一味排斥。当然,对于组织者而言,要多倾听和关怀,让员工感受到温暖,如在面对抵触心理强的职工时,要提前沟通交流知晓其意图,在团建时给予照顾。

“建”不能只单向输出,需双向奔赴。团建是为了“团”才建,只有真正从员工出发,才可回归本义。如在时间选择上,组织者不妨多征求职工意见,做好弹性调控,偶尔放在工作日也未尝不可,而不是借“团建”之名大搞“隐性加班”;在团建参与度上,应包容请假的职工,不搞“绑架式团建”,甚至用“不参加就孤立谴责”手段施压;在团建形式上,事先做足调研掌握需求,立足绝大多数人的兴趣点策划内容,团建的参与度和接受度才会更高一些。

“团”不只在一朝一夕,需久久为功。部分公司试图通过每年为数不多的团建活动,立竿见影地增强团队凝聚力,这也是不切实际的。作为管理者,在保障职工薪酬待遇、日常福利、工作环境等硬性要素外,需将加强团队建设贯彻始终、功在平时。如着力提升公司软环境,拓宽晋升空间、平衡工作生活、激励员工参与等,多维度提高职工满意度。在团队建设上,明确一致的目标任务、采用民主型团队管理、实施公正公平的奖惩等,都有助于增强团队合力,如此模式的“大团建”才能真正提升团队黏性。

来源:中国蓝新闻一点号

相关推荐